李恩臨:真正的高手都懂得拆解

就在剛剛,《哪吒之魔童鬧海》累計票房(含預售)突破百億,正式上映僅16天就躋身全球影史票房榜第17位。
從《黑神話·悟空》到《哪吒之魔童鬧海》,中國IP的崛起速度震驚了世界。
這樣的奇蹟是如何誕生的?
《黑神話·悟空》的製作人馮驥在一次採訪中道出了真相:遊戲不過是工業裡的一個門類,“它無非也是做實驗、推導,然後我們嘗試去重現,這樣一個流程”。
《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特效鏡頭有1948個,僅一個鎖鏈的元素,視覺團隊就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來完成,攻克難題的同時也實現了技術突破。
所以,儘管偉大不能被計劃,但可以被拆解。
創業也是如此,如果失去了拆解或者拆解的顆粒度不夠,拆了但是拆得不細緻,我們就會遇到各種大坑:
模式還沒得到驗證,就All in了,結果一點渣渣都沒剩;看到了一個高毛利率的創業機會就開始幹,結果忽略了隱藏成本;根據成本算好了定價,結果使用者對這個價格並不買單……
李恩臨老師作為創業導師,親手指導過200多個創業專案,他說:“創業不需要勇氣,也不要憋大招。創業不是要麼全活,要麼全死,而是可以分階段進行。”
在上週六的課程中,李恩臨老師深入剖析創新落地的關鍵步驟,帶你避開創業路上那些看似隱蔽卻又極具破壞力的大坑。從拆解 “憋大招” 的誤區,到精確把控拆解顆粒度,再到理清因果關係,每一個要點都關乎創業成敗。
同時,李恩臨老師還分享了踏準企業發展節奏的秘訣,讓你清晰知曉不同階段的核心任務。無論是生存期的艱難求生,還是增長期的規模擴張,又或是巔峰期的壁壘構建,都能為你提供實用的指導。
本文透過混沌創新方法論+頭部企業成敗案例,提供可拆解、可複製的戰略節奏控制指南。
授課老師:李恩臨 混沌學園創新領教 MBA/EMBA導師 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

創新是有方法可循的,混沌將其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是建模型,主要是建立商業認知,瞭解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區分價值模型和財務模型。第二步是選戰場,涉及戰略思維,即選擇做什麼和不做什麼。找到合適的市場,規避商業巨頭,實現錯位競爭。第三步是立產品,在選定的戰場上打造產品去戰鬥,這是基於業務場景的業務認知。
前三步聚焦於認知,但僅有認知還不夠。我現在要講的是混沌創新四步法的第四步。在此,我將帶領大家進行落地實踐,彌補認知與實踐之間的差距。同時,我也會介紹從認知到行為,或者說到落地之間,會出現哪些坑和錯誤。
大坑一:不拆解,憋大招
我特別喜歡托爾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然而,對於創業者來說,企業與家庭正好相反。成功的企業各有各的法寶,無法簡單複製;而不成功的企業都踩過相似的坑。因此,我要分享的第一部分重點是如何在商業落地實踐中有效避坑,並提供具體的避坑指南。
商業落地中的第一個大坑就是“不拆解,憋大招”。很多人創業時喜歡憋大招,可能是因為從小被教育要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因此,他們會偷偷準備三年,然後突然推出一個驚人的產品。但這種方法在創業中並不一定有效。
舉個例子,美劇有兩大特點:一是好看的美劇比例高,二是爛尾的美劇也多。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在於美劇的拍攝方式不同。美劇採用拆解拍攝的方法,先拍兩三集,看看觀眾反饋。反饋好的地方加戲,不好的地方剪掉。如果前三集反響不好,就停拍。
《紙牌屋》等美劇之所以出色,就是因為製作方透過測算觀眾行為來最佳化劇情。例如,觀眾在哪些情節暫停、倒帶重看,製作方就會在後續劇情中重點強化這些部分。而中國的電視劇拍攝方式不同,必須一次性完成拍攝並送審,無法像美劇那樣逐步拆解、最佳化。但其實這種逐步調整的方法值得創業者借鑑。
創業不應是“全活或全死”的模式,而應是可迭代、可反饋的,逐步拆解、測試,根據結果調整方向。同理,很多同學認同的快速迭代的理念——“快速試錯迭代,要麼快點活,要麼快點死,別像小豬一樣慢悠悠。”背後的原因也是要避開“不拆解,憋大招”這個坑。
以我個人經歷為例。作為創業導師,我親手指導過200多個創業專案,我發現很多人賺了錢後想下海創業,經常會說:“老師,我拼了,大不了從頭再來。”凡是這樣說的同學,我都勸退了。因為他們想用勇氣來彌補認知的不足。
請記住,創業不需要勇氣,也不要憋大招。創業不是要麼全活,要麼全死,而是可以分階段進行。
點選下方海報,預約精彩直播!

大坑二:拆解顆粒度不夠
接下來,是第二個大坑,“拆解顆粒度不夠”。
什麼叫拆解的顆粒度不夠呢?
舉個例子,有的人在拆解成本時不夠細緻。比如摩拜單車,最初的商業模式是這樣的:簡單算了一下毛利率,認為一輛單車一天能租40塊錢,而從廠家購買一輛單車只需200塊錢,這樣五天就能回本。這看起來是個非常好的生意,於是他們決定迅速投入。
然而,摩拜單車雖然進行了拆解,但不夠細緻,漏算了很多成本。首先,他們沒有考慮單車的運營和維修成本。騎共享單車和騎自己家的單車,愛惜程度不同,共享單車的修理率很高,這需要額外的費用。其次,運營成本也很高。共享單車像潮水一樣,早上從各個小區湧向地鐵口,地鐵口單車堆積,其他地方卻無車可用,這就需要運營人員將地鐵口的單車運回其他用車點,這也增加了運營成本。比如2024年,鄭州大學的學生集體前往開封吃灌湯包,導致鄭州的共享單車一夜之間全被騎到開封,單車運營人員不得不花大價錢用大板車把車拉回來。
現在很多人在做無人專案,如無人棋牌室,無人販賣機,也是一個道理。有人認為無人值守就沒有運營成本,裝修完掃碼就能玩。但其實,無人棋牌室每天需要打掃衛生,牌掉進沙發縫隙導致牌桌無法使用也需要維修,這些都屬於運營成本;同理,無人販賣機的倉儲、貨損、備貨等也都需要成本。
拆解不詳細的另一個表現是沒有計算收益時間節點。很多專案是季節性的,不同季節收益率也有不同。例如我輔導的一個創業者,他從事的是兒童戶外滑梯出海專案,目標市場是北美的別墅家庭。他計算了毛利率和各種成本,覺得可行就開始投產。但他忽略了季節性影響。
因為人們通常在夏天購買滑梯,冬天購買的滑梯則會閒置半年,孩子無法使用。所以,滑梯的銷售旺季是夏天。但創業者沒有測算這一點,只考慮了毛利率。結果,滑梯生產出來後正好趕上冬天,無人購買,導致半年的倉儲費用增加。這是由於沒有考慮收益的流動性和階段性,從而增加了成本。

大坑三:拆解夠,但因果倒置
第三個坑則是“拆解雖然仔細,但因果倒置,順序不對”。
很多創業者常遇到一個難題:如何定價。請問大家,是成本決定售價,還是售價決定成本?
正確答案是“看情況”。當產品是創新型、沒有競爭時,可以用成本決定售價,即成本乘以毛利率作為售價,因為沒有競爭,消費者對價格不敏感,只要覺得值得就會購買。
然而,對於絕大多數創業者來說,他們通常是熟悉哪行做哪行。因此,他們所處的行業往往不是藍海市場,而是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選擇售價決定成本。先看消費者能接受的價格,再倒推成本。如果成本能覆蓋售價,那就可以做;否則就不做。
總結一下,從認知到行為有三個大坑:第一,不拆解,憋大招;第二,拆解不細緻,漏算成本和收益時間節點;第三,拆解足夠細緻,但因果倒置,順序錯誤。這些都是從認知到行為的坑。

重要法則:踏準節奏
避開這些坑之後,我們還有一個重要法則:踏準節奏。我們在做戰略規劃時,有兩個關鍵詞:結構和節奏。結構決定了你做什麼和不做什麼,是戰略的基礎。但僅有結構還不夠,戰略的上限是節奏。結構是下限,決定了選擇;節奏是上限,決定了執行的時機和步驟。
最高階的戰略是什麼?是在正確的時機做正確的事,不該做的時候不要急於行動。這才是頂級的戰略規劃。重複一次,戰略的下限是結構,上限是節奏。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節奏。一般而言,企業的發展通常不會一帆風順,而是經歷波折,我們稱之為“一線、三點、四個階段”。
  • 最開始是破局點,破局點之前是生存期。這段時間投入大於產出,需要驗證需求,因為創業能否成功還不確定。
  • 過了破局點後,進入增長期,即1到100的階段,開始有業績,逐漸增長。
  • 然後是拐點,從100到1萬,增長速度變慢,但體量增大。
  • 最後過了極限點,業務線可能逐漸下滑,因為沒有任何業務能永遠持續。
很多創業者希望做百年老店,但資料顯示百年老店的成功機率只有百萬分之45,非常低。因此,企業大多會經歷S型曲線的生命週期。我們不必逆天改命,但要踏準節奏,知道不同階段該解決什麼問題。比如,在生存期0到1階段,核心任務就是活下去,不要搶跑,去追求偉大事業。
實際上,企業的使命是一種奢侈品,而非必需品。有人看到騰訊的使命“使用者為本,科技向善”很漂亮,但你知道嗎?這是騰訊的第四版使命。二十多年前,騰訊的第一版使命是“賺取合理而穩定的利潤”,這聽起來很普通,但在0到1階段,這是正確的,因為活下去就是最高使命和根本任務。
點選下方海報,預約精彩直播!

活下去的兩個關鍵點
那麼,為了活下去,我們具體該做什麼呢?有兩點:第一,驗證需求;第二,跑通單店模型。跑通單店模型很好理解,就是看單店是否賺錢。而驗證需求就是不做兩件事:不能過早最佳化產品,不能過早擴張複製。
舉個例子,假設我設計了一款能刮鬍子的手機,這種功能很新穎。在0到1階段,我們需要測試的是:消費者對這款能刮鬍子的手機是否有興趣,是否願意為此多花幾百塊錢買單。因為我不確定這是否是剛需。如果在還不知道消費者是否對這款手機感興趣之前,就去最佳化電池續航、抗凍功能,甚至外觀設計,這是有問題的。
美團的王慧文曾說過一句扎心但很有道理的話:當人們一邊用你的產品一邊罵你,一邊買一邊吐槽時,說明你做對了。比如,使用者一邊抱怨電池不耐用,一邊還在用手機刮鬍子,這就說明你的產品選對了。
過早複製是指單店模型還沒跑通,就去複製擴充套件,比如在產品還沒確定受歡迎前就開50家店或量產,這樣失敗的機率極高。做創新去測試的時候,一定要單點、單店地去做測試。所以在這裡邊我們的關鍵動作就是驗證需求。
跑通單店模型之後,什麼樣的指標叫做我們過了破局點呢?我們在這裡給大家一個USS模型,即“透過使用者反饋”,“透過單店模型”,“透過SOP的建立”來測試是否過了破局點。
過了破局點,我們進入第二階段,增長期。增長期是1到100的階段,解決的是“活得好”。
前面是“活下去”,現在是“活得好”。“活得好”意味著企業健康。企業健康的標誌是有利潤。企業就像人,有時需要救命,有時需要治病,有時需要養生。當企業的現金流表顯示虧損時,說明企業需要輸血。這時,不要搞創新,也不要研究其他東西。尤其是當你的企業只剩下90天的資金時,就到了生死線,需要立即迴流現金,這時需要救命。
有些企業有了現金流後,拼命擴大規模,以為這樣就能成功。這種思維屬於上一個時代。在經濟增量時代,可以先變成巨無霸,再慢慢賺利潤。比如2015年,市場上有很多錢,投資人也多,國家鼓勵創新創業,可以不斷試錯。但到了2025年,我們進入了存量經濟時代,市場上資金減少,很多投資人失業。
我有一個學生,曾是混沌學員,經歷了九輪融資,融了12億,當年做得很好。現在他開始做新專案,最大的難處是沒有人投錢,很多資金都是他自己當年的利潤拿出來不斷投入。所以,進入1到100的增長期時,關鍵是要“活得好”,即企業要健康,有利潤。
簡言之,在增長的同時必須確保有利潤。這時可以進行規模化複製,從單店擴充套件到多店,從一個城市擴充套件到多個城市。

巔峰的三個維度
如何判斷是否跨過了增長期,進入巔峰期?我們透過三個維度來驗證:利潤、組織和風險。這些維度可以幫助我們評估擴張是否健康。
進入巔峰期後,需要做兩件事:第一,建立壁壘,即非對稱的競爭優勢。低價不是戰略,成本低才是能力。透過規模效益降低成本,透過網路效應提高使用者粘性,使得轉化成本極高。二是保持行業地位,讓潛在進入者因忌憚而不敢輕易進入。
以微信為例,它擁有數億使用者,如果想打敗微信,單純做一個更好用的類似產品是沒用的,因為使用者需要的是社交網路,而不是一個只有自己線上的工具。這就是網路效應的壁壘,也是巔峰期的標誌。
過了巔峰期,業務可能開始下滑,這是正常的生命週期規律。此時,要迅速轉換賽道,快速佈局新業務,並透過組織同頻,讓團隊願意跟隨你去開拓新的市場。
可口可樂曾吹噓說,即使工廠全燒燬,只要留下“可口可樂”四個字,就能活下去。單靠品牌未必,靠組織能力或許可以。
舉個例子,混沌合肥的一名同學創辦了“大頭滷菜”,在合肥有上百家店,做得非常好。大頭滷菜的前身是“大頭皮鞋”,做了幾十年皮鞋後,行業走下坡路,創始人帶領原班人馬轉型做滷菜。
雖然皮鞋和餐飲是完全不同的生意,但只要組織同頻,這些原來管理皮鞋供應鏈的人,現在可以管理餐飲供應鏈。員工相信創始人的戰略眼光和組織能力,願意跟隨他從皮鞋轉到餐飲。
這其中的關鍵在於讓組織同頻,讓團隊明白轉型不是因為幹不下去,而是前一個業務的利潤已經被充分挖掘,需要主動轉移戰場,選擇更好的賽道和市場,賺取更多利潤,實現更好發展。
我們強調一線、三點、四個階段,不同時間做不同事情,這叫頂級戰略,關鍵在於節奏。

Q&A環節

Q1.為什麼不能憋大招?

A:迭代是有方法論的,不能僅僅依靠“小步快跑”就能成功。以電影《哪吒》為例,不能透過先拍一部質量不佳的版本,再逐步改進的方式進行迭代。實際上,電影行業可以透過其他方式測試市場反應,比如透過文案、故事梗概等方式收集觀眾反饋。例如,1986版《西遊記》的拍攝過程中,透過觀察觀眾對不同情節的反應來最佳化內容。
眾所周知,在產品開發中,MVP(最小可行性單元)是迭代的重要方法,其目的是透過最小化的產品功能集合來驗證市場需求。MVP的測試分為不同量級,最簡單的方式是用內容代替產品,透過講述故事或展示概念來獲取反饋。例如,美國一家雲盤公司透過拍攝影片展示產品概念,而不是直接開發完整產品,從而驗證市場需求。
此外,迭代過程中,關鍵在於快速試錯和持續最佳化。產品迭代需要符合產品生命週期,避免跳躍式迭代。同時,迭代分為最佳化、抄襲和創新三個級別。最佳化是基礎,透過調整功能提升使用者體驗;抄襲是中等級別,借鑑競品優勢但需符合自身定位;創新則是最高級別,雖有風險,但成功後可成為行業領先。

Q2.從0到1突破太難了,怎麼突破?

A:從0到1階段,不要盲目自信,不要給自己打雞血。其實從0到1是最後一次潑涼水的機會,不要抱有必勝的信心。因為從0到1階段是你最後收手的機會,你要跳出自己的靈魂,客觀地觀察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驗證。人的底層邏輯往往是自戀的,容易自我辯護,但在這個階段,你需要客觀地反觀自己的需求是否有人買單。
之後,一定要做拆解。邏輯上能成的事,事實上大機率能成功;邏輯上都不通的事,事實成功的機率極低。拆解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不要憋大招,要拆解,逐步推進,不要一次性投入;第二,成本要拆細,收入也要拆細。不能漏估成本,不能樂觀估計收入。收入是否穩定、是否分階段、是否分季節,都要考慮清楚。比如,幼兒園攝像頭專案,小班家長願意花錢,但中班、大班家長就不願意了,因為新鮮感消失,需求也隨之改變。
拆解越細,從0到1的過程就越順利。當然,我們不能保證100%成功,但可以提高成功的機率。

Q3.什麼時候建壁壘比較合適?

A:在第三階段(100到10000),企業已經完成規模化複製,業績開始上漲,產品最佳化基本完成,此時需要開始建立壁壘。建壁壘源自巴菲特的護城河理論。巴菲特提出的五大護城河中,企業最常用的是規模經濟和網路效應兩大壁壘。
規模經濟壁壘是指只有達到一定規模,企業才能真正實現規模經濟。如果多店運營成本上升,說明尚未達到規模化階段。只有當企業能夠有效複製到50個店甚至更多,並且從10%到30%、50%、100%逐步擴充套件時,才說明規模化做得好,此時可以考慮建壁壘。例如,透過整合上游供應鏈,統一訂貨,降低採購成本,這就是利用規模經濟建壁壘的方法。
網路效應是指使用者越多,產品或服務的價值越高。例如,微信的成功在於其龐大的使用者網路,使用者越多,依賴度越高。馬化騰曾說,打敗微信的一定不是另一個微信,因為微信的價值在於其生態。即使有比微信好100倍的產品,但如果使用者的好友不在其中,產品也毫無價值。因此,網路效應是微信的核心壁壘。
所以,當企業過了第二個拐點,透過三維度驗證模型確認進入第三階段後,就可以開始建壁壘。

Q4.失敗的公司企業共性非常強,為什麼會這樣?

A:歸納法雖然不被善友教授推崇,但也有其價值。比如,透過歸納法得出“天鵝都是黑的”,雖然不完全準確,但有一定的現實依據。同樣,“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也是歸納的結果。
然而,企業的情況不同。成功的企業各有各的法寶,不能簡單模仿。比如,胖東來在河南許昌給清潔工開8000元工資,但如果你在北京開超市也這樣,可能很快就會倒閉。因為每個企業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資源條件。再比如,早期的阿里巴巴在0到1階段,馬雲招攬的並非頂尖人才,而是適合當時發展階段的人。現在的小企業想直接複製阿里巴巴的成功模式,很難成功。
因為十年前創業,投資人遍地都是,他們不在乎企業是否盈利,只要有一個專案成功就能賺錢。但現在創業者必須關注利潤,否則很快就會失敗。成功的企業各有各的法寶,不能直接抄襲。不幸的企業往往都踩過相似的坑,比如過早最佳化、過早複製、沒跑通單店模型就大規模擴張。避開這些常見坑,就能增加成功的機會。
點選下方海報,預約精彩直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