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好訊息:
布丁找到新家了!
今年1月初,我們寫過一篇關於小狗布丁的故事濟州航空空難後,它一直在等待家人回來。
在2024年年末的濟州航空空難中,小狗布丁失去了9名家人。從那以後,它一直守在家門口等待家人們回來。韓國動物保護組織“CARE”對布丁實施了救助,準備為它尋找新的領養家庭。

據CARE的最新訊息,布丁剛剛找到了新家。
在布丁的領養資訊公佈後,共有66戶來自韓國國內和國外的家庭提出了申請,經過嚴格的資料稽核後,CARE選出了3個最合適的家庭,讓布丁登門拜訪。最終收養布丁的家庭是一對非常關愛動物的中年夫婦,他們曾養過一隻小狗,直到它在18歲時去世。


據悉,這家人在布丁第一次拜訪之前,就把家裡的地板鋪滿了狗狗專用的防滑墊。男主人經常會喂流浪貓。女主人也有充分的時間日常陪伴布丁。這家人的女兒也考取了寵物相關的證書。

CARE團隊說:“小布丁會與新的家庭成員繼續生活下去!一定要幸福哦,小布丁!”

吃完奇多之後寫出來的字
可能是歪七扭八的
我們在吃薯片時,至少兩根手指會被沾滿粉末。有些人會在吃完之後快速擦乾淨手指,也有些人會顧不上擦拭就用其它手指接電話、用鍵盤、甚至寫字……

於是樂事集團最近根據大家吃奇多(Cheetos)時,沾滿起司粉的手指為靈感而創作了開源字型「The Other Hand」。這款字型採用不對稱筆畫設計模擬左手書寫痕跡,特別開發了26種動態連字效果以呈現"沾滿芝士粉的手指痕跡"。



這款字型作為樂事集團2025年品牌創新計劃的一部分,由紐約字型設計工作室House Industries聯合設計。字型檔案可透過品牌官網免費下載,使用者簽署創意授權協議後即可商用,但須在衍生作品中保留橙黃色指紋水印。

樂事還為「The Other Hand」字型拍攝了一支廣告片,片中由著名廣告人Rich Silverstein主演,他的手指上也沾滿了奇多餅乾粉末。片中「The Other Hand」字型被應用在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場景中,比如刺青、交通號誌、公文、墓碑等。他們更是公開向經典字型Helvetica喊話:“我們將顛覆字型設計世界!”

“在我們的眼皮底下,
不人道的行為正在發生。”
2月13日,演員蒂爾達·斯文頓(Tilda Swinton)在第75屆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終身成就獎(Honorary Golden Bear)。

她認為“電影藝術是一個無國界的領域,它本質上包容一切,不受佔領、殖民、接管、所有權或開發‘裡維埃拉’地產(指在特定地區進行高階地產開發)的企圖所影響。”

斯文頓過往出席柏林電影節的照片,圖片來源 / 柏林電影節官網

她補充道:
斯文頓也在獲獎感言中回憶道:

藝術家的工作室裡
在發生什麼?
成立於1969年的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以“歷史與現代的交融”為核心,代表現代的是首爾館,透過最新的藝術品和實驗性展覽,反映韓國藝術的前沿動態。代表歷史的德壽宮館展示了書法、文學等傳統藝術形式的現代轉型。這裡的展覽中常出現“去西方中心化”的嘗試,同時又不迴避西方技法的影響,形成“東西方相容”的藝術表達。
·
法國導演亨利-喬治•克魯佐(Henri-Georges Clouzot)導演的《畢加索之謎》(The Mystery of Picasso,1956)講述了畢加索將自己的想法融入畫中的故事。

·
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2023年的作品《安塞姆》(Anselm)是一部3D紀錄片,探索了德國畫家和雕塑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藝術創作過程及其工作室。

·
《有一天皮娜問……》(One Day Pina Asked…,1983)記錄了德國舞蹈家皮娜·鮑什(Pina Bausch)及她創立的烏珀塔爾舞蹈劇場(Wuppertal Dance Theatre)。透過導演香特爾·阿克曼(Chantal Akerman)的鏡頭,展現了他們如何發展出“舞蹈劇場”(Tanztheater)這種融合舞蹈與戲劇的表現主義技巧。

·
《超級8年》(Super 8 Years,2022)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埃爾諾(Annie Ernaux)與她的兒子聯合執導,重現了1972年至1981年間拍攝的家庭錄影。

·




🧶

廢棄塑膠變身城市廣場
的巨型地毯
泰國曼谷的Laan Kon Muang廣場,被鋪上了一張巨大的彩虹色地毯。
這是來自荷蘭鹿特丹的建築設計事務所MVRDV的最新專案“Mega Mat”,是為2025年曼谷設計周設計的臨時公共裝置。這塊地毯由552塊回收塑膠墊組成,佔地860平方米。“Mega Mat”的創作靈感來自泰國傳統的Sua-mat編織墊,MVRDV將整個城市廣場轉變為一個公共休息區,展示了回收塑膠在城市環境再利用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 / www.collater.al
泰國每年產生約200萬噸塑膠垃圾,政府和行業正在努力減少塑膠消費並提高回收率。“Mega Mat”的顏色也是根據泰國塑膠廢物管理系統而選擇的:紅色代表進入無保護垃圾填埋場的廢物,橙色代表送往衛生填埋場的廢物,黃色代表未收集的廢物,而綠色則表示回收塑膠的比例。
“Mega Mat”在設計周結束後將被拆除並重新利用,例如分發給當地寺廟、作為瑜伽墊或升級為包袋等物品。“Mega Mat”的設計還呼應了泰國傳統寺廟的屋頂線條和顏色。在被掀起的一角下,是一個人們可以自由活動的露天客廳。
⛲️

“這是一個永遠不會
發生戰爭的地方”
1993年1月20日,63歲的奧黛麗·赫本因結腸癌在瑞士託洛徹納茨的家中去世。如今她去世前生活的別墅正在被出售。
赫本一生中曾在多個國家生活,而瑞士是她生活最久的地方。這棟在日內瓦市中心大約半小時車程的別墅名叫“La Paisible”(法語意為“寧靜之地”),這裡距離日內瓦湖不遠。奧黛麗·赫本於1963年購入這棟別墅,直至1993年因癌症去世,在這裡居住了30年。
這裡是赫本從好萊塢隱退後的避世之所。她曾表示:“這是一個永遠不會發生戰爭的地方。”

現在的“La Paisible”,圖片來源 / Knight Frank

赫本與她的兒子盧卡·多蒂(Luca Dotti)在“La Paisible”,牆上的畫正是這棟別墅。圖片來源 / littleaugury.blogspot.com
這棟3層別墅佔地40英畝,擁有21個房間,包括12間臥室和8間浴室,還有5個壁爐,私人花園面積達1.6萬平方英尺,園內有百年古樹和一個50英尺的加熱泳池。別墅設有兩個車庫和可供15輛車停放的戶外停車位。
這棟別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主建築在2001年進行了小規模的現代化改造。據英國房地產公司Knight Frank介紹,這座別墅的建築被列為二級保護建築。赫本的兩個兒子在她去世後將別墅出售給了現業主。
一些其它被拍賣的名人故居:
🪜
約翰·列儂在紐約的故居之一是位於Soho 496 Broome Street的兩層閣樓式建築。這棟建築是列儂和小野洋子在1971年購買的,是他們在紐約的第一處住所。
這裡建於1885年,擁有高挑的天花板、開放式廚房和閣樓式的臥室,二樓則設有工作室和錄音室。2024年5月,這裡被掛牌出售,售價為550萬美元,此次出售由小野洋子及其兒子肖恩·列儂委託JLL Capital Markets進行。

圖片來源 / JLL
🌲
建築師貝聿銘去世於2019年。2021年,位於蘇州的貝聿銘“祖居”被拍賣,成交價為1090萬元。
這處位於姑蘇區平江街道的明代建築,面積226.3平方米,帶有花園和假山,是典型的蘇州園林式四合院。
📦
美國作家瓊·狄迪恩(Joan Didion)位於紐約上東區的公寓在她2021年12月因帕金森病去世後被掛牌出售。
這處房產是狄迪恩與已故丈夫約翰·格雷戈裡·鄧恩(John Gregory Dunne)於1988年購入的,擁有11個房間,面積超過3600平方英尺。在公寓出售之前,狄迪恩的個人物品和收藏品被拍賣,拍賣所得的部分收益用於資助帕金森病的研究。

瓊·狄迪恩與丈夫和女兒。圖片來源 / Julian Wasser,Netflix
🛸

“想象未來”
藝術家亞歷山德拉·卡蘇巴(Aleksandra Kasuba)出生在立陶宛的一個貴族家庭。1944年她隨丈夫經德國離開祖國,最終於1974年定居美國紐約。作為難民移民的經歷對她的藝術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她將這段創傷記憶轉化為織物藝術的創作動力。到美國之後她在紐約劇院找到一份從事服裝製作的工作,在此期間她掌握了尼龍熱成型技術,為後期的「可呼吸建築」奠定基礎。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她受到現代主義理念和太空探索時代的啟發,以全新的視角看待人類在地球上的存在。她透過藝術作品,探索了我們在體驗世界時所感受到的無數想法。

《Live-In Environment, 43W90, NYC》是Aleksandra Kasuba於1971年至1972年在紐約市上西區90街43號創作的一個沉浸式環境裝置。這件作品是Kasuba將藝術與日常生活空間相結合的代表作之一,她將整個公寓改造為一個沒有直角、充滿柔軟曲線和生物形態的空間。Kasuba使用了乳白色的半透明織物,從天花板延伸至地面,塑造出獨特的空間感。裝置中還融入了多種感官體驗,例如由作曲家Emanuel Ghent創作的計算機生成的聲音,以及由調香師Danutė Adonis設計的香水。
《Live-In Environment》是Kasuba對人類感官系統的長期關注,還體現了她對環境與人類主體之間關係的探索。這件作品後來在《紐約客》雜誌上受到關注,並吸引了約1500人前來參觀。

1975年她為世貿中心設計《流動的石頭》蝕刻花崗岩牆,這面4000平方英尺表面銘刻2376首移民詩篇。這面牆在9/11事件中被摧毀,殘片構成記憶全息裝置。圖片來源 / www.kasubaworks.com

Rock Hill House(2002),圖片來源 / 立陶宛國家美術館
1974年遷居新墨西哥州後,她受到建築師伯納德·魯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非正統建築」理論的啟發,設計了在新墨西哥州沙漠的雕塑住宅Rock Hill House(2001—2005)。這棟房子表面的曲面混凝土殼體與沙漠地質層形成拓撲對映,光路系統每日14:27分精確投射納瓦霍沙畫螺旋。這裡也是她晚年生活的地方。

回顧展「想象未來」現場,圖片來源 / Carré d’Art
《光譜:一個後思》(Spectrum. An Afterthought),創作於1975-2014年,由合成纖維、霓虹燈、彩色濾光片、鋼材、鋁材、膠合板和塑膠構成,尺寸為400×1056×539釐米,現收藏於立陶宛國家美術館。這件作品是Aleksandra Kasuba的代表性創作之一,展現了她對環境藝術和光影效果的探索。透過使用霓虹燈和彩色濾光片,Kasuba創造了一個沉浸式的空間體驗,觀眾可以穿梭其中,感受光影與色彩的變化。
法國尼姆的Carré d’Art當代藝術博物館正在舉辦卡蘇巴的首次歐洲大型回顧展「想象未來」(Imagining the Future)。
🍂

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
舉辦常玉畫展
法國尼斯的亞洲藝術博物館正在舉辦畫展《常玉:作品中的線條》,這是21年來常玉作品在法國首次舉辦的展覽。該展覽展出的大部分作品是從未發表過的作品,包括113 幅水墨畫、版畫和油畫,以及藝術家未曾公開給外界的的十四封法文書信,其中提及他試圖用“一根線承載八千年文明重量”的藝術抱負。

圖片來源 / 法國尼斯的亞洲藝術博物館
根據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2025年學術研討會披露,常玉的「減筆裸女」系列(1953-1962)系列,透過單色平面與曲線律動的極致簡化,實現了宋代白描美學與立體主義空間解構的跨時空對話。檔案顯示,常玉曾於1955年在蒙帕納斯工作室與賈科梅蒂探討"負空間"處理,其《斜倚裸女No.17》作品中,僅用七筆曲線便完成形體塑造,留白區域佔比達63%。

圖片來源 / 法國尼斯的亞洲藝術博物館
策展人指出,其晚期花卉作品中反覆出現的斷裂枝幹意象,實為對離散身份的詩性隱喻。藝術史學家指出,這些看似殘缺的枝幹構成漢字"僑"的變體結構,與藝術家1964年日記中"根系斷裂處,方見新生機"的記述形成互文。
🧊

拍下阿爾卑斯冰川變化的攝影師
在德國法蘭克福的伯恩哈德·克瑙斯美術展(Bernhard Knaus Fine Art)上,德國攝影師托馬斯·雷德(Thomas Wrede)的最新攝影系列White Was the Snow正在展出。
該系列始於一個來自2017年名為“冰川”的專案,拍攝的作品包括冰川洞穴的全景圖和內景圖。該系列探討了用絨布覆蓋冰川以減緩冰川融化的方法。雷德記錄了由此產生的紋理和材質對比。
本系列的其他作品記錄了阿爾卑斯冰川的變化。在義大利南蒂羅爾普萊森冰川(Presena Glacier)上有一種“血雪”(Blutschnee)現象,這種自然現象由融雪中的粉紅色藻類引起。
展覽的標題White Was the Snow出自這些環境的轉變,強調了自然景觀與人類改造之間不斷演變的關係。

Thomas Wrede,《羅訥冰川外景#4》(Rhonegletscher outside #4),2019年。
圖片來自 / designboom,由法蘭克福的伯恩哈德·克瑙斯畫廊(Bernhard Knaus Fine Art)提供,版權所有者為托馬斯·雷德。

Thomas Wrede,《普萊森冰川I》(Presena Gletscher I),2020年,絨布。
圖片來自 / designboom,由法蘭克福的伯恩哈德·克瑙斯畫廊(Bernhard Knaus Fine Art)提供,版權所有者為托馬斯·雷德。
雷德從繪畫和素描起步,後來轉向攝影,專注於抽象的藝術風景創作。他的創作靈感來自草圖、夢境、新聞照片和自然景觀。他攝影作品的主題包括對自然的嚮往、社會、戲劇和人與自然的矛盾關係,常透過小型模型和極簡構圖表現。他透過作品傳遞了對環境惡化和氣候變化的憂慮,並探索了現實與虛構之間的模糊界限。
🍸

九位攝影師鏡頭下的宇多田光
2024年,宇多田光為慶祝出道25週年,舉辦了全日本巡演“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此次巡演覆蓋了9個城市,她也邀請了9位攝影師分別記錄各地演唱會的現場。如今這些照片集結成名為《NINE STORIES》的寫真集。該寫真集的名字靈感來源於作家J.D.塞林格的短篇小說集《九故事》。
《偷看》,木村和平攝於福岡場

《Fragments》,鈴木親攝於名古屋場

《Physicality》,細倉真弓攝於埼玉場

《溢位的光》,川內倫子攝於宮城場

《關係》,森山大道攝於東京場

《自我投影》,John Yuyi攝於臺北場

《萬花筒》,夏永康攝於香港場

《同時性》,本間隆攝於大阪場

《存在》,野口裡佳攝於神奈川縣橫濱場

此外,寫真集中還包含一段30分鐘的NFT影片,記錄了森山大道與夏永康在巡演途中關於“數碼幽靈”的爭論。森山大道堅持銀鹽攝影的“物質性救贖”,而夏永康則倡導腦機介面時代的“神經影像採集”。
💿

三宅一生用演算法
應對紡織品廢棄
時裝品牌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具有代表性的概念“一塊布A-POC”(A Piece of Cloth)是透過直接從一塊布料中裁剪而成,從而減少浪費。我們曾寫過一篇文章介紹它是“一塊布”,也不只是一塊布。
最近三宅一生與東京的設計實驗室Design Lab Synflux合作,用演算法定製了一種新的設計系統,利用AI來減少紡織品所產生的廢物。

圖片來源 / 三宅一生
該技術使用能記憶形狀的Type-U²布料材質,根據演算法定製生成的圖案製作而成。Type-U的服裝使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其形狀記憶功能自由塑造。例如,當柔軟袖口捲起時,袖子會保持其形狀,並適用於工作到休閒的不同情況。
設計團隊在使用演算法進行大量模擬的基礎上,經過反覆的試驗和試錯,最終在一塊布料上創造出沒有廢料的圖案,分別名為:STRATA和MONOLITH。
本系列產品將在日本東京的青山店和京都的A-Poc Able Issey Miyake店,以及位於巴黎、紐約、倫敦和米蘭的三宅一生旗艦店發售。
🤍

“50歲,仍要拼”
烏茲別克體操名將丘索維金娜19日透過社交媒體正式宣佈復出,衝擊職業生涯第九次奧運會的參賽資格。北京時間2月22日晚,在國際體聯世界盃德國科特布斯站的跳馬比賽中,丘索維金娜摘得了一枚銅牌。
“這周我將參加德國科特布斯站世界盃賽,這也是2025年的第一場比賽,報了女子跳馬和平衡木兩項,希望一切順利,感謝大家的支援!”比賽開始前,即將50歲的丘索維金娜說。

1992年,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的丘索維金娜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
丘索維金娜(左一)獲得銀牌
2002年,丘索維金娜3歲的兒子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她變賣家產、連續參賽,希望用比賽獎金為兒子治病。2008年北京奧運會,丘索維金娜奪得女子跳馬銀牌,兒子也恢復了健康。
2024年她因傷未能直接獲得巴黎奧運會參賽名額,之後也無緣外卡資格,導致她缺席了巴黎奧運會。她表示,自己已經傷愈,正在逐步找回狀態,首要目標就是參加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這將是她的第九次奧運征程。

如今的丘索維金娜,圖片來源 / www.olympics.com
自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首秀以來,丘索維金娜先後代表獨聯體、德國和烏茲別克出戰八屆奧運,本次復出將挑戰體操史上最年長奧運選手紀錄。
🧑🚀

首位身體殘疾的宇航員
獲得參與長期太空任務的資格
約翰·麥克夫(John McFall)是英國的一位前殘奧會運動員,曾經參加過2008年北京殘奧會。他在19歲時因摩托車事故導致右腿截肢,如今43歲的他是一位骨科外科醫生。不久前,歐洲航天局(ESA)正式批准他進入宇航員培訓專案,成為全球首位“殘障宇航員”候選人。

圖片來源 / ESA官方影片截圖
麥克夫參與的計劃名為名為“Fly!”,旨在突破傳統宇航員選拔標準,透過為期兩年的可行性研究,評估特殊假肢在微重力條件下的應用潛力。目前,麥克夫正在德國科隆參與模擬訓練,其首次太空任務時間尚未公佈。

圖片來源 / ESA官方影片截圖
根據英國航天局的一份宣告:這項研究在2024年得出結論,殘疾人可以充分參與ISS的六個月任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此次入選標誌著航天機構首次系統性研究了身體殘疾者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也為未來深空探索任務中多元化乘員配置提供了科學依據。未來,殘障人士也可以參與航天職業。
📩

一封來自240多年前
喬治·華盛頓的親筆信
根據史密森尼雜誌報道,一封由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親筆書寫於1777年12月的軍事信件將於2025年3月在費城歷史文獻拍賣會上公開競拍。
這封三頁羊皮紙信件完成於獨立戰爭關鍵轉折點——大陸軍取得薩拉託加大捷後,詳細記錄了華盛頓對英軍動向的戰略分析及法美同盟談判進展。信中特別提及對費城冬季駐防的部署調整,幷包含對法國海軍支援的戰術預判手稿。

信的背面有華盛頓的簽名。圖片來源 / Raab Collection
華盛頓在信中讚揚了美國人民在面對失敗時的革命精神,並且罕見地提到了幫助防止天花爆發的實驗性天花疫苗接種。美國天花疫苗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喬治·華盛頓在獨立戰爭期間為了防止天花在軍隊中傳播就要求大陸軍士兵接種天花疫苗。
蘇富比拍賣行鑑定專家指出,該信件是現存唯一完整記錄華盛頓在福吉谷紮營前戰略思維的原件,其邊緣處還留有拉法耶特侯爵的批註墨跡。這份歷經私人收藏的文獻預估成交價達120萬至180萬美元,其公開面世為研究美國革命時期軍事外交提供了珍貴原始資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