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瑞秋
來源:瑞秋三思(ID: Racheland3kids)

我和隊友二人是怎麼在國外獨立帶三個孩子的?
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帶孩子是一件很累的事,必須要有好幾個“主力軍”共同參與才行,單單靠夫妻兩人簡直無法想象,尤其是在家裡有多個孩子的情況下。
不過,仔細回想我們的生活,我和隊友都不覺得帶三個孩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雖然確實有很多不容易,但大多時候都是多姿多彩、有滋有味的。
帶孩子其實沒有想象的那麼複雜,只要抓住幾個關鍵點,孩子就會很好帶。
不要總是把孩子當成孩子
很多父母覺得帶孩子累,是因為替孩子做了過多的事情。
孩子還小時,的確在各個方面都需要父母的照顧,離開父母,他們甚至無法生存。
但這樣的階段僅限於他們剛出生不久,並不會一直持續下去。
換句話說,孩子並不是一直需要父母的幫助。
然而,很多父母卻始終習慣於事無鉅細地照顧和幫助孩子。
我和隊友兩個人帶三個孩子,時間精力都非常有限,所以我們只能多放手,把孩子能做的事情都交給他們自己做。
踮踮腳尖能做到的事情,我們也會推他們一把;實在是他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我們會出手相助。
在我們家,獨立吃飯、睡覺、整理自己的玩具、書架和書包、收拾房間和書桌、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記住自己的作業和任務……這些都是孩子的事,隨著年齡增加,他們可以自己負責。
養育孩子,就是要不斷地給他們賦能。
如果一直把孩子當成需要被幫助的孩子,那他們永遠會覺得自己很弱,時時刻刻需要別人的幫助。
相反,把他們當成一個有力量的人,他們才會從內心中堅強起來,覺得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成長,是一個不斷放手的過程,要慢慢地將屬於孩子的責任交還給他們,讓他們獨立去承擔。
父母做得太多,累著自己不說,還可能使孩子失去成長的機會。
孩子嘛,就是要多用,越用他們就越進步;鼓勵他們突破舒適區,不斷地挑戰自己,才有可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聽我這麼一說,是不是覺得彷彿找到了“名正言順”可以偷懶的理由了?
多多放手,把成長的機會留給孩子,多點輕鬆留給自己,這才是兩全其美的良策。
給孩子立界限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兒子多次來找我要我陪他看書。
我很明確地跟他說:“媽媽現在在工作,不希望被打擾,但我答應你半小時後陪你一起看書。”
兒子聽完後,很理解地離開了。
明確地告訴孩子我們的態度、我們的界限,以及我們的規則,就可以讓很多事情變得簡單。
只不過,很多父母常常不忍心拒絕孩子的請求,生怕傷害了他們幼小的心靈,讓他們覺得自己不被愛、不被重視。
因此,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哪怕是不太合理或者自己不太喜歡的,也都全盤接受。
這就導致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邊界感特別模糊。
比如:
-
父母明明不想出門,但拗不過孩子的懇求,忍著不適也要出門;
-
父母明明已經很累,想安靜獨處,但孩子卻央求著要一起玩;
-
父母心裡認定應該早些睡覺,但孩子只想著玩,不願意妥協。
由於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孩子才會一次次試探父母的底線;而底線在呢,這完全取決於父母的心情狀態。
當父母狀態好的時候,一切都好商量,允許孩子做些破格的事;
但當父母心情不好的時候,又會把準則提高,不允許孩子做某些事情。
所以孩子就會覺得很困惑,因為在他們眼中,界限始終是模糊的;這也難怪他們會經常用哭鬧和撒潑來“威脅”父母,因為一切皆有可能嘛。
面對無理取鬧且頻頻試探界限的孩子,會讓父母很心累。
每天的育兒過程彷彿都在經歷一場心靈的拉鋸戰,在一些完全沒有必要的事情上消耗彼此的能量,不累才怪。
給孩子立好界限,明確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他們需要學會遵守規則,也要學會尊重父母。
立好規矩,孩子自然就好帶了。
拒絕淹沒在家務事中
做不完的家務也是累垮父母的一大煩心事。
一整天忙工作忙生活,忙著照顧孩子,在這一切之餘還有很多家務事要做。
收不完的雜物、洗不完的衣服、洗不完的碗、做不完的瑣事、擦不完的灰塵……幾乎被淹沒在家務之中,這樣的生活肯定累。
這些年我漸漸跟家務和解了,家務而已嘛,沒必要太苛求自己了。
地板沒必要天天擦洗,偶爾孩子掉點渣也是正常的,吸塵器或者掃地機器人都可以幫忙,只要大體上乾淨就好。
孩子的衣服差不多幹淨也就行了,要我手洗那是肯定不可能的,必須全部交給洗衣機,最好緊接著就使用烘乾機,一條龍服務,省了晾曬工作。
此外,把時間花在洗碗上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洗碗機這麼偉大的發明怎麼能錯過呢?
無論多髒多難洗的餐具放進去,孩子的奶瓶和水杯也不例外;洗碗機自帶高溫清洗和烘乾功能,比手洗乾淨多了,關鍵還省時省力。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一定要少買東西。
擁有的東西越多,家務量就越多;我們有多少東西,就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去管理這些東西。
所以我們家現在秉承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家中少物;即使斷舍離,扔掉不需要的物品,同時少買東西回家。
把擦擦洗洗的家務時間省下來,多陪陪孩子,多犒勞一下自己,為自己充電,這樣才有滿格的電量去面對每一天的挑戰。
小事上放過孩子
有了孩子之後,就像有了“軟肋”。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和喜怒哀樂,都牽動著父母的心。
正因為這份深沉的愛,父母對孩子總有操不完的心,似乎在他們生命中的每個階段,都有令父母擔心的事。
帶著這麼一顆時刻“懸著的心”,不累才怪。
養了三個孩子,我越來越發現,父母的擔心大多是徒勞的,因為孩子身上大部分的問題都是“階段性”的,時間會讓一切都慢慢好起來。
之前,我擔心過孩子不愛吃蔬菜,會營養不良,但七八歲之後他突然就喜歡上吃蔬菜,再也不挑食了。
有個階段我擔心孩子的性格膽小,怕他受欺負,但漸漸長大的他在心理和身體上都越來越強壯,長成了自信的小男子漢。
有段時間孩子的情緒波動大,常發脾氣,變得叛逆,但耐心的陪伴引導,孩子很快地就會度過這個階段。
或許你的孩子丟三落四,磨磨蹭蹭,粗心大意…這些都令你頭疼又操心。
作為父母當然要了解孩子,但無需過多解讀他們的缺點,或要求他們立刻改正這些不足。
絕大多數的缺點和問題,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孩子的成長,慢慢消失的。
孩子成長的過程總是充滿困難和挑戰,在這個過程當中,父母更應該保持淡定和冷靜,用平和的心看待這些問題;
給孩子的成長留出更多的空間,讓他們能夠在適應經歷和自我反思中,找到平衡,逐漸地走出這些階段性的問題。
父母放鬆一點,開心一點,孩子也會成長得更好。
我一直認為,育兒不應該是一場單方面的付出,而應該是讓父母和孩子共同享受快樂的過程。
父母不能一味地付出和犧牲,孩子也不能只是被動地接收和獲得。
如果總是這樣,雙方都會感到疲憊,這不是長久之計。
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理解他們的需求和感受;同時,孩子也需要學會尊重父母的邊界,理解父母的付出和不易。
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變得越來越好。
-END-
來源:瑞秋三思(ID:Racheland3kids),作者“瑞秋”。座標荷蘭,家有3寶(8歲/5歲/4歲)。分享與隊友獨立帶3娃的日常,探索簡單又實用的極簡育兒法,陪伴3娃成長的同時為自我賦能。歡迎關注。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