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達:黑暗中的三點亮光

在很多人眼裡,印尼是一個窮國,其實這種說法不太準確,更恰當地說,印尼是一個貧富差距極大的國家,不僅階層差距大,地區差距也很大。
2022年,印尼最窮的巴布亞高地省,人均GDP1107美元,比某些非洲國家還窮,而最富裕的雅加達,人均GDP高達2.1萬美元,比某些歐洲國家還富。
雅加達號稱東南亞最大城市,人口1100萬,如果把雅加達作為一個單獨的經濟體,按照聯合國標準,是妥妥的發達國家。作為一個省級行政單位,如果把雅加達的人均GDP放在中國,排名將僅次於上海、北京,位列第三,甚至超過浙江、福建。
第一天到雅加達,我坐著網約車,從氣派豪華的機場到市區,彷彿從發達國家,跌入貧民窟。
雅加達的交通非常混亂,司機一邊開車,一邊不停抱怨,traffic ! traffic ! too much traffic !(車、車、車太多了!)
其實,雅加達的汽車數量並不多,多的是摩托車,速度奇快,見縫插針,讓司機很頭疼,一方面怕撞上摩托車,要賠錢,另一方面,又怕被摩托車剮蹭,根本無法追究,只能吃啞巴虧。
雅加達的摩托車,就像我們的電瓶車,相同點在於,汽車必須讓著他們,不同點在於,雅加達的摩托車速度更快,更危險。同樣的路程,摩托車總比汽車省時間,所以,有時候你必須打摩的,不僅省錢,更省時間。
當天,雅加達氣溫33度,烈日當頭,地表溫度接近40度。而此時,馬路上的摩托車騎手,大部分都穿著長袖長褲。我猜測,他們是怕被曬黑,當地人對淺膚色的鐘愛,遠超我們的想象。風吹日曬的底層勞動者,雖然已經很黑,也不希望被曬得更黑。
正當我搖下車窗,拿出手機準備拍照的時候,司機馬上制止道:「小心被飛車黨給搶了」。「搶」這個字,他用的是Grab,而他所在的網約車平臺,也叫Grab
雅加達的街頭,有一種很奇怪的人,他們皮膚黝黑,衣著隨意,居然不穿鞋,光著腳在馬路上走來走去,指手畫腳的樣子,看上去像交警,但又沒穿制服。對我來說,他們的身份,至今依然是一個迷。
另外一個細節是。在雅加達,我又見到那些眼熟的汽油瓶。十幾年前,我租了一個摩托車在泰國清邁自駕,當地售賣汽油就是用這種方式。
沒想到,十幾年過後,在人均GDP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雅加達,居然還是這麼賣汽油。每瓶汽油就是一升,價格是1.2萬盧比,相當於5.5人民幣,比正規的加油站便宜一點。
我看到這些汽油瓶,第一反應,那可不是簡單的燃料,而是一瓶瓶不穩定因素,莫洛托夫燃燒瓶的噩夢,彷彿近在眼前。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既然連莫洛托夫燃燒瓶都不擔心,說明這個國家對社會治安很有信心。
我去過很多東南亞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的經濟水平不錯,路邊餐飲小店的衛生條件非常好。就算經濟略差的泰國、越南,小店的衛生條件也比我們好。
但是,在雅加達的第一天,我住在市中心,入住後,出門逛街,看到很多非常骯髒的街頭小店,那場面甚至給我造成心理陰影。離開雅加達幾天之後,陰影才逐漸消除。
這次印尼之行,我去了四個大城市:雅加達、萬隆、日惹、泗水,其中,我對雅加達的評價是最低的。回想起雅加達,腦海裡彷彿一片黑暗。
不過,在這片黑暗中,雅加達也有3個亮點。
青年旅社
我年輕的時候,出國旅行,很喜歡住青旅,主要是為了省錢。有一次,坐火車去北京,入住北京城南的青旅,場面記憶猶新。那是我第一次住男女混住房,一共6個床位,住了5個人,除了我,都是金髮碧眼的北歐大妞,她們穿著小褲衩跑來跑去,讓我感覺很尷尬。
三十歲之後,我就很少住青旅了。但疫情之後,我出國旅行,又開始嘗試青旅。不過,現在我必須住單間,一來,怕吵到別人,二來,怕被別人吵到。人到中年休息不好,隔天體力就很難恢復,畢竟歲月不饒人啊。
這一次印尼之旅,我住了五星酒店,雨林木屋,鄉間民宿,連鎖酒店,數字遊民共享社群,青年旅舍。可以說,這20天,我幾乎把各種業態,都體驗了一遍。
其中,讓我最懷念的,就是雅加達的青旅。
首先,交通方便。
青旅的選址,通常在鬧市區和景點附近。顧客以年輕揹包客為主,對住宿條件,他們可以妥協,但對交通便利,卻非常在意。我住的雅加達青旅,就在荷蘭老城附近,可以步行抵達很多景點,周圍的治安也很好。
其次,社交環境。
青旅最大的賣點,就是有社交場所。全世界的旅行者可以分享資訊。而酒店幾乎沒有這個功能,主打社交隔離,各過各的,老死不相往來。住青旅,我經常跟一群年輕人出門聚餐,更有樂趣,安全也更有保障。
我一直認為,年紀越大,資訊繭房越嚴重,一定要主動接觸不同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我們可以從他們那裡學到很多東西。
再次,英語環境。
十幾年不住青旅,我發現,以青年旅社為樣本。如今的年輕人相比我們這一代,最大的區別就是英語好了。
十幾年前住青旅,英語最好的,當然是美英加新,然後就是歐洲各小國,如瑞士、荷蘭、比利時等。印度人的英語,好是好,就是聽不太懂。其它國家的英語,口音重,詞彙量低,表達不流利。
如今,無論是中日韓、印巴,還是南歐、中東、拉美、非洲,英語水平都大幅進步。年輕人之間的壁壘越來越少,世界語正漸漸浮出水面。
我這一代人講普通話,通常帶著一點溫州腔,原因是,我們老師的普通話就不準。但到了我兒子這一代人,他們形成了一種毫無地方口音的普通話,幾乎全國各地的年輕人都差不多。光憑口音,你完全聽不出,他們來自哪裡。解放後,經過幾代人的推廣,量變形成質變,普通話已經成為真正的國語。
如今,推動英語全球化的,不是英美,而是中國、印度、中東、拉美,一旦這些人口眾多的地區普及英語,也會量變引起質變,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地位,也就不可逆了。
中年人出國住青旅,其實非常划算,相當於找了一群口語老師,免費給你當陪練。
最後,建築特色。
我現在的策略就是,三分之一住青旅,三分之二住酒店。酒店都是標準設計,千篇一律,但也有好處,服務水平穩定,沒有驚喜,也沒有驚嚇。青旅的特點就是個性化,如同開盲盒,既有驚喜,也有驚嚇。
雅加達老城Wonderloft Hostel青旅,是我一路上體驗最好的一家。前身是有一百多年曆史的荷蘭殖民建築。室內挑高很高,牆體非常厚實。雖然不豪華,卻也很別緻,色彩搭配非常養眼,整體設計水平,超過絕大多數酒店。
所謂缺點,就是少了很多配置。比如說,拖鞋、牙具、電視、冰箱,通通沒有,但這些對我來說,可有可無。此外,也沒什麼服務。標間每晚只要一百人民幣,你還能奢求什麼呢?
雅加達老城
來到雅加達老城kota Tua,放眼望去,都是橘頂白牆的歐式建築,讓我想起南非的開普敦,果然都是荷蘭人深度殖民過的地方。
Café Batavia,擁有200年曆史,坐落於老城的核心地段,這家店始建於1805年,曾經是荷蘭殖民統治者的寓所,在戰爭時期也曾被用作指揮部。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見證了雅加達從荷蘭殖民時期到現代社會的變遷。1990年代初,來自澳洲的Graham James買下了這棟建築,並將其改造成一家咖啡館。
住在青旅的那幾天,我每天步行到Café Batavia吃早飯,一杯飲料+一份主食,每次消費大約18萬盧比,摺合人民幣80元。這可是印尼首都的頂級餐廳,價格不算貴,但對於印尼本地人,依然不便宜。
每次早餐,都是一群中國人包場。時光荏苒,兩百年前,這裡坐著荷蘭人,兩百年後,這裡坐著中國人,不變的是,服務員依然是印尼本地人。
Café Batavia我第一次接觸印尼炒飯Nasi Goreng,這裡的炒飯,衛生條件和食材,應該是最好的,唯一欠缺的就是鍋氣,這也是大餐廳的弊病,廚房離太遠,經過長途跋涉,鍋氣早就散了。要吃正宗的印尼炒飯,還是要去本地人扎堆的小館子,就看你有沒有那個勇氣,挑戰腸胃了。
榴蓮自由
我上面說,建議中年人住青旅,可以打破資訊繭房,這裡就提供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我在青旅的時候,有幾個歐洲年輕人告訴我,雅加達的榴蓮很便宜,地址就在Mangga Besar,當地華人叫此地為「榴蓮坑」。
雅加達售賣的榴蓮品種,按照產地,可分為棉蘭、蘇門答臘、三寶壟以及馬來榴蓮。
棉蘭可以分為甜榴蓮和苦榴蓮,甜榴蓮不錯,苦榴蓮真難吃,甜中帶苦,苦中帶臭,臭中帶著一股汽油味。
印尼榴蓮最神奇的一點就是,彷彿每一塊,甚至每一口的味道都不同,特點就是核大肉少,味道好,我個人覺得不錯。核心競爭力就是價格便宜。
我每次買兩個「甜榴蓮」,剛好吃飽,每次花45人民幣,就可以在印尼實現榴蓮自由。不過,榴蓮熱量奇高,不建議多吃。
今天就聊到這裡,各位週末愉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