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龍”號凱旋;研究發現天王星自轉一週比先前推測長28秒丨科技早新聞

Cover Story
今日封面
8日,在廣西梧州市龍圩區龍圩鎮念村,動車組行駛于田間。(來源:視覺中國)
S&T News
早新聞來了
8日,“雪龍”號極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順利完成主要任務。考察隊由來自國內外118家單位的516人組成,這是我國第2次在南極實施3船分航段考察>>更多詳情(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劉垠 攝
據中國海油天津分公司8日訊息,我國首艘整合式大型壓裂船——“海洋石油696”完成下水儀式,進入下水除錯階段。該船填補了我國海上油田壓裂技術和工程領域的空白。>>更多詳情(來源:科技日報)
圖片來源:中國海油天津分公司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成功製備出新型光解水催化材料——金紅石相二氧化鈦。在模擬太陽光下,該材料產氫效率比已報道的二氧化鈦高出15倍,創造了該材料體系的新紀錄。相關研究成果8日發表於《美國化學會會刊》。(來源:科技日報)
據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8日訊息,該院研究員李漢傑團隊首次證實人體外周神經系統記憶體在小膠質細胞,這一發現打破了自1919年來“小膠質細胞僅存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傳統認知,為探索外周神經系統發育及其疾病(如慢性疼痛、嗜神經病毒感染等)提供了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細胞》(來源:科技日報)
歐洲航天局網站7日發表宣告說,法國巴黎天文臺等機構研究人員分析哈勃望遠鏡逾十年間觀測天王星極光等資料發現,天王星自轉一週用時17小時14分鐘52秒,比先前研究推測長28秒。研究報告刊載於當天出版的《自然·天文學》。(來源:新華社)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和周忠和團隊聯合國家自然博物館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對在中國遼寧西部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發現的兩件儲存完好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化石進行了深入研究,命名了兩類新的恐龍屬種,在中華鳥龍科(原“中華龍鳥科”)下建立一新種:凌源中華鳥龍,以及一新屬新種:中國華誕龍。(來源:央視新聞)
中國華誕龍(左)和凌源中華鳥龍(右)復原圖。(趙闖 繪製)
8日,世界首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量子電流感測器在昆柳龍直流工程柳州換流站投入執行超過72小時,標誌著我國電力領域量子感測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來源:科技日報)
8日,漳州核電2號機組熱態效能試驗順利完成,為後續機組核燃料裝載、併網發電等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2號機組計劃今年第四季度投入商業執行。漳州核電是“華龍一號”批次化建設的始發地,也是全球最大“華龍一號”核電基地。(來源:央視新聞)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8日釋出訊息稱,當天發射升空的“聯盟MS-27”飛船與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完成了對接。該飛船搭載了2名俄羅斯宇航員和1名美國NASA宇航員。據介紹,該飛船將於12月9日返回地球,宇航員將在國際空間站進行約50次科學實驗。(來源:央視新聞)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8日釋出報告說,北極海冰覆蓋範圍在今年3月降至有記錄以來同期最低水平,3月也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氣溫第二高的3月。(來源:新華社)

Hot News
熱點推薦
近日,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安部聯合公佈《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將於今年6月1日正式實施。為啥“刷臉”風險更高?日常使用還需注意什麼?請專家科普一下↓↓

編輯:王程玥


稽核:張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