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華龍洞遺址的華龍洞人狩獵場景復原。圖源:央視新聞
導讀:
有關現代中國人的祖先,各種爭議似乎莫衷一是。分子生物學研究認為目前的現代人都來自非洲,但也有假說提出我們來自“中國本土”。
現在,又有華龍洞人。他們是怎麼回事?
王曉波 | 撰文
陳曉雪 | 編輯
12月6日至8日,2024年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於安徽省池州東至縣舉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秀傑研究員表示,透過多種方法綜合研究,確定華龍洞古人類生存時間為距今約30萬年,是東亞地區迄今為止年代最早、呈現出智人(現代人)特徵最多、從古老型人類向智人過渡的古人類。

圖源:新華社
華龍洞人面部和下頜部已經開始向智人演化,面部扁平、眼眶較高、頭骨纖細化,呈現智人標誌性特徵——下巴的雛形。儘管還保留部分原始特徵,但總體來講,華龍洞人的面貌特徵已同現代人接近。

吳秀傑介紹2024年華龍洞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圖源:新華社
華龍洞遺址第四次發掘在2024年4月到6月、9月到11月分兩期開展。
2024年,吳秀傑帶領團隊發掘出土了4卡車膠結物。對於這些膠結物,吳秀傑介紹,目前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研究結果——11件古人類化石(其中包括1件儲存完整的足部蹠骨)、40餘件石製品、大量哺乳動物化石以及3種爬行類化石等。
她向《賽先生》表示,2024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已經取得以下最新成果:
1. 確認華龍洞遺址同時包含有豐富人類化石、大量石製品及哺乳動物化石,是探討人類演化、擴散及其行為方式的最重要地點;
2. 提出華龍洞人是迄今東亞地區呈現出智人(現代人)特徵最多的中更新世古人類,也是東亞地區年代最早的從古老型人類向智人過渡的古人類。
3. 華龍洞遺址是分析人類演化過程中現代人行為出現的最理想的地點,與人類伴生的石製品為探討古人類的行為方式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

華龍洞6號頭骨復原過程展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新華社發
華龍洞遺址位於東至縣堯渡鎮汪村村龐汪村民組,面積8.6萬平方米。
1988年,當地農民發現部分骨頭。2004年,這些骨頭被送到東至縣文物管理所鑑定,結果為化石。
2006年7月19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韓立剛帶著他的團隊來到實地考察,並啟動首次挖掘工作。最終發現了1枚人類牙齒化石和1件人類額骨碎片化石。韓立剛初步判定這裡可能是10萬年前的早期現代人遺址,便將此地取名為“華龍洞”,寓意“中華民族,龍的傳人”。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東至縣一起,分別於2014年、2015年和2018年,先後進行三次大規模正式考古發掘,發現了一批重要的古人類化石、數百件石製品以及大量的動物骨骼標本。
2015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考古團隊在這裡發現了一顆完整直立人頭骨化石,這一發現震驚全國。自此,這裡成為中國第五處發現包含有完整頭骨化石的直立人遺址。這一頭骨化石後被確認確認其屬於一個13歲女性。(相關文章:安徽東至出土古人類頭蓋骨 未來研究潛力巨大)
中更新世,也稱千葉期,距今77.4萬到12.9萬年前,被古人類學家稱為“中間的混亂”,因為化石記錄很少。這個時期對於我們自己所屬的物種智人來講是一個關鍵時期,因為智人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相比於歐洲和中東而說,中國境內中更新世的古人類研究比較落後,至今眾說紛紜。
此前的研究,一般把東亞已有的古人類化石統分為直立人和智人。2021年,倪喜軍等人發表論文,根據一個幾乎完整的哈爾濱人頭骨化石命名了一個新的古人類物種龍人(Homo longi)。他們提出,哈爾濱人、大荔人、金牛山人、華龍洞人和夏河人共同組成了一個智人的姊妹群,也可以稱為丹尼索瓦人。[1]
2024年,吳秀傑等人發表論文,根據許家窯人和許昌人等化石命名了另一個新的古人類物種巨顱人(Homo juluensis),包括許家窯人、許昌人、丹尼索瓦洞人、夏河人、澎湖人和寮國的眼鏡蛇洞人,也與丹尼索瓦人高度重疊。[2]這主要因為中更新世的研究主要是形態學的,只有少數化石能做古DNA或古蛋白研究。
吳秀傑在該文中提出,在第四紀晚期(距今30萬至5萬年前)中國境記憶體在多個古人類支系,包括龍人和巨顱人等,而華龍洞人雖然在其他論文中被列入龍人,該論文還是將其單列待以後繼續研究。
在該文中,吳秀傑提出,目前存在兩種中國人起源的模型,即“本土起源附帶雜交”和“非洲起源附帶雜交”。前者認為,現代東亞人類主要起源於本地古人類,僅接受少量非洲智人基因;,後者則認為,非洲晚期智人遷徙至東亞,與當地古人類雜交。
吳秀傑認為,以目前的資料來看,最大簡約模型支援兩種模型的組合,即非洲遷徙來的人群與本土人數更少的人群雜交。
在2023年的一篇關於華龍洞人的論文中,吳秀傑表示華龍洞人可能代表了一種以前未知的早期智人的祖先或近親。[3]
“東至的會議使我確信這些是對亞洲人類演化的非常重要的發現。我為他們的顯著成就真誠地祝賀中國研究團隊。”參加研討會的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海部陽介(Yousuke Kaifu)向《賽先生》評論道。
與此同時,他也表示, “我個人不認為華龍洞人是當地智人的祖先,因為有其他強大的證據表明所有現代人起源於非洲。然而,華龍洞人和直立人比較起來具有某些現代人的表徵,我們需要繼續研究這意味著什麼。”
海部陽介在一篇2024年的論文[4]裡,表示相信大多數或所有千葉期後期居住在亞歐大陸東部大陸部分的人屬動物是有不同形態學特徵的丹尼索瓦人[5]。
那麼,華龍洞人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之一嗎?按照吳秀傑的理論,很有可能,尤其是華龍洞人被當作丹尼索瓦人的一種的時候。但學術界還沒有定論和共識。
不斷有新的化石發現和研究,也不斷有新的學說和假設提出,至今這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也許以後的研究,包括古DNA和古蛋白研究,能解開這個謎,也許永遠不能。
對於華龍洞遺址未來發掘研究工作,與會中外學界代表認為潛力巨大。
吳秀傑指出,由於華龍洞遺址洞穴坍塌,目前發掘工作只是在洞口及周邊進行,透過科技手段探測,遺址洞穴內還有曲折、複雜的空間,洞內是否有更多古人類化石及相關遺存,值得期待和進一步探索研究。
她介紹說,下一步主要工作有:1)華龍洞人體質形態學研究;2)石製品製作技術;3)動物群及環境;4)古蛋白提取及其研究。
吳秀傑說,2025年她的團隊計劃在《人類學學報》出版一本專輯,紀念華龍洞6號頭骨發現10週年,包括15篇聚焦華龍洞遺址及其出土遺物的論文。

參考文獻:
[1] Ni, X., Ji, Q., Wu, W., Shao, Q., Ji, Y., Zhang, C., Liang, L.,Ge, J., Guo, Z., Li, J., Li, Q., Grün, R., Stringer, C., 2021.Massive cranium from Harbin in northeastern China establishes a new Middle Pleistocene human lineage. The Innovation 2, 100130.
[2]Bae, C.,Wu,X., 2024 Making sense of eastern Asian Late Quaternary hominin variabil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3]Wu, X. et al. J. Hum. Evol. 182, 103411 (2023)
[4]Kaifu, Y., Athreya, S.,Diversity and Evolution of Archaic Eastern Asian Hominins: A Synthetic Model of the Fossil and Genetic Records, 2024. https://paleoanthropology.org/ojs/index.php/paleo/libraryFiles/downloadPublic/29
[5]Peyrégne, S., Slon, V., Kelso, J., 2024. More than a decade of genetic research on the Denisovans. Nat. Rev. Genet.25, 83–103.
星標《賽先生》公眾號,


歡迎關注我們,投稿、授權等請聯絡
合作請新增微信SxsLive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