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太太|聊聊孩子的音樂體育興趣班

——本地動物園裡的大烏龜
寫在開頭:
大家看這篇文章前,請不要抱有很高的期待。
楊先生也說,關於興趣班這些事,我們只能和大家分享我們的經歷,但大家讀完以後,從文章裡獲得的益處可能也極其有限。因為每家人的情況,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同,所以大家看看就好。
但如果看完覺得有幫助有啟發,請在文後告訴我,給我一點寫文的動力。謝謝。

我們家老大和老二,一個12歲,一個10歲。我發現他們兩個人單單堅持這一門樂器,一門體育,就已經不容易了。而且我還發現,孩子能把這些事情堅持下來,並不是靠我們的選擇,而是靠很多“機緣巧合”,換言之,也就是靠著恩典。
老大玩的是攀巖和鋼琴。她的鋼琴老師從上海到米國,始終都是在小區內找的(關於我們搬來米國的經歷見《我們在星露谷小城的生活之一》一文)。她每次都自己走路去老師家裡彈琴,讓我們省很多心。她有一度也覺得懶得再彈了,我們就讓她停了一段時間。但是後來有一天她忽然好像開竅了一樣,她和我們說:“鋼琴我還是要學的。”於是就又開始學起來,直到今天。
攀巖原來是上海學校裡的攀巖隊練習。我覺得她手長腳長,很適合攀巖。她在攀巖隊裡並不是特別出挑,但是也就跟得上訓練進度。到了這裡以後,離家40分鐘的地方找到了一個很豪華的攀巖館,現在她也是跟著攀巖館裡的俱樂部,每週攀巖兩次,和水平相近的小夥伴一起進步。今天晚上我和她一起去,她向我炫了一把最近新學的技巧,看到她的進步,實在是太感恩了。
老二玩的是大提琴和棒球。大提琴是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在學校選的,在這裡也找到了很好的大提琴老師,就也一直在繼續進步。他之前也有一段時間一度想要放棄,但我覺得他只是因為暫時失去了目標,學習都有這樣一個過程,所以我鼓勵他考個級,證明一下自己。我鼓勵姐姐和他合奏他的考級曲目,結果他們兩個人在這個合奏的過程裡都找到了很多樂趣。
棒球就更是恩典了。原來在上海的時候,他加入了學校棒球隊。打棒球有一點很好,不需要個人實力多麼強,哪怕不是明星球手,只要跟上隊伍的節奏,場上就總有一個位置適合你。到了這裡以後,我到處問哪裡有棒球隊,感恩趕上了今年賽季的新隊員招募,他就加入了本地棒球隊,打了整整一個暑假的棒球聯賽。這裡的棒球聯賽比賽密集到爆炸,多的時候一週要打三四場,他加入的這個隊伍實力很是一般,比賽輸的比贏的多,但是在這個過程裡,他和小夥伴結下了戰友般的友誼。

看起來好像都不錯,但是實際上走到今天,我們走了很多彎路。
老大老二小時候,我們也給他們嘗試過各種各樣的興趣班。那時候給孩子上興趣班,主要就是希望可以給他們找點事情做做。每個興趣班看起來都不貴,但是實際上零零碎碎也花不少錢。
現在老大老二長大了,過去他們玩過的跆拳道啊,足球啊,畫畫啊,手工啊……長大了以後就統統都放棄了。
所以現在我看待問題的角度就變了。從老三開始,我幾乎沒有給孩子報任何興趣班了。孩子還小嘛,急什麼呢?我就期待著某個“時刻”或者“機遇”的出現,可以發現她們對某樣東西特別有興趣或者特別有天賦。
老三的“時刻”是這樣出現的。
老三跟著姐姐一起去老師那裡學鋼琴,之所以學鋼琴,是因為老師就住同一個小區,姐姐會帶她一起去學,我們省了接送的麻煩。後來,又因為每次都帶她去送哥哥學大提琴,她都在那裡無所事事,幾乎把人家樂器店的樂器都給摸遍了,我就和店裡說,要麼同一個時段有什麼可以讓她學的,給她也找點事情做做吧。就這樣,她又學起了長笛。她的長笛明顯比鋼琴有天賦,小半年時間,就直接把第一本書給吹完了。她現在兩樣還在一起學,但是等她再長大一點以後,我打算就讓她盯著長笛學習,大家都輕鬆一點嘛(哈哈哈哈)。
她因為一直跟著姐姐去練攀巖,每次就在旁邊隨便玩一玩。但玩著玩著,原來非常恐高的她,竟然就喜歡上了這個運動。所以她現在加入了這個攀巖館的一個幼齡俱樂部,算是正式開始了她的攀巖訓練。他們攀巖館時不時會搞一點戶外登山活動,她就跟著她姐姐一起去。昨天聊天的時候,她和我說,上次去爬山的時候,還在山上看到了岩羊跳來跳去——想想那個場面,一定是很讓人欣喜。
寫到這裡,大家應該會發現了,我們小朋友學習的內容多有交叉,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圖一個接送省力(又見多寶家庭如何兼顧幾個孩子的學業和興趣班?》一文)。但是我覺得這樣沒毛病,樂器也好,體育也罷,都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堅持,所以找個大家都舒服的姿勢,慢慢進步就好。

其實懂行的如果看了上面的影片就知道,他們的這些技能,和上海的同齡孩子相比,水平都很一般。
(但是哦,上海的同齡孩子水平真的很高的。想起我自己的同學,以前練跨欄的,有一次浦東新區比賽,他是第三名,成績也相當可以了。但是他看到了第一名,覺得天吶,這差距也太大了,根本不可能超越啊,就決定放棄運動員生涯,轉行學了開飛機。至於那個第一名,後來大家都知道了,他叫劉翔……所以我可以感受我同學的比賽時的絕望了。)
老大老二原來在校隊,很多同學除了校隊訓練以外還有其他額外的訓練,他們大概都屬於中下游水平。他們的樂器水平比起同齡人也一般,英皇考級,老大現在五級,老二是三級——就都屬於學得很慢的那種。
但是我沒有很擔心。我覺得樂器和體育,都是貴在堅持,並且自己能獲得樂趣。我有時候也和他們打趣說,不要和人家去比,你看現在很厲害的人,到了初二初三就沒時間學了,到那時候你們的水平就反超他們了。
有人問我,怎麼看孩子是不是有天賦,一件事是不是值得堅持呢?我覺得孩子如果可以連續幾年堅持一件事,那就已經是一種天賦了。不要去和周圍人的水平比,畢竟奧運冠軍每四年也就那幾個。
還有一個常見問題是,如何判斷孩子要放棄的時候,是真的要放棄,還是會所可以“逼逼”他。我覺得首先孩子的興趣要小心保護,不要因為拔苗助長反而滅失了孩子的興趣。其次我們的心態挺放鬆,如果看到上面的過程,就會發現他們練煩的時候,我們也會讓他們休息幾個月。感恩他們最終也仍然願意堅持學習,我也更認識到,這份堅持並不是靠我們做什麼,而是單單是祂給孩子的恩典。
這裡的孩子時不時也有個彙報演出什麼,很多孩子的水平真的是一言難盡,幾乎所有的孩子的演出,全部都有瑕疵——這在上海幾乎是難以想象。但是看到每個孩子都很鬆弛,他們的父母家人在下面拼命鼓掌,就覺得很棒啊!
我們身邊也有孩子,鋼琴考到滿級以後就再也不願意碰鋼琴了——這簡直是本末倒置,完全違背了學習的初衷。我們還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從音樂中享受藝術的樂趣,他們最近很喜歡同一首管絃樂的曲子,我們常常在車上播放。一家人安安靜靜地一起在車上聽管絃樂,是我們家庭生活裡比較和諧快樂的時刻。
這裡插一句,我們住的城市是一個有很多音樂世家的小城。我們家隔壁鄰居曾是美國達人秀的前十名選手。這裡三四代音樂人的家庭有好幾個,比如孩子們的鋼琴老師,她爸爸媽媽也是音樂人,她兄弟姐妹六個,每個都是音樂多面手。有一次和她爸爸媽媽聊天,我向他們請教,他們有六個孩子,三男三女,各個都舉止得體,氣質高雅,他們是如何教養的。他們和我分享了他們給他們在家教育的過程,以及上帝在他們的孩子身上的工作。
感恩有這樣好的鄰居,也感恩上帝給孩子們都安排了很好的老師。

原來在上海的時候,興趣班都很貴——再一次感慨,上海真的是哪哪都花錢,生活成本超高。小朋友參加的校隊,雖然已經比外面單獨學習便宜,但是每年仍然要有上萬元的費用(昨天寫的《脫離高能耗式育兒模式》一文評論區也有讀者朋友聊到這個)。
我們這裡的興趣班一般在100-120刀一個月(每週一次課)。棒球隊訓練一整年的費用是350刀。所以昨天算了一下三個孩子的興趣班加課後班,一年差不多在人民幣5萬以內——這當然也不是小數目,但是對於我們家庭收入來說,這個數字還是屬於我們可以負擔的,相對健康的一個開支數目。(怎麼找到這麼便宜的地方請見《選擇適合自己的星露谷小城》)
我也鼓勵他們要回家多練習,自己練習並不花錢,卻是水平積累不可缺乏的重要過程——畢竟老師也都只能點撥。
再一次,學習這樣東西,抵不住興趣和堅持。只要有興趣,能堅持,花錢多少,什麼老師,都不是關鍵。我也希望孩子們在學習藝術和體育的過程裡,能夠領悟這個“每天一小步”的學習真諦。雖然在過程裡的時候,有時候完全看不到自己的進步,但當我們堅持了幾年,再回頭看,就發現一切都不一樣了(找到一個疫情時代放風時練習的影片)。

我最近也決定和他們一起開始學習。我在老二老三學樂器的時間段,自己選了一門尤克里裡,我打算把我的尤克里裡水平再提高一下。
我也在送老大老三攀巖的時候,和她們一起玩攀巖。我恐高,每次跳下來都嚇得要死,但是出汗的感覺是很好,而且可以經歷孩子們所經歷的,我覺得這個過程也很珍貴。(又見《凌晨3:40,我發現12歲的女兒在打遊戲》一文)
我也試著和老二一起練投球——他實在是太厲害了,他看我投球那個眼神,好像我是幼兒園小朋友,哈哈哈。但是我看到他的耐心和穩重,他也並沒有因為我水平不行就嘲笑我,反而一直和我傳授他自己的經驗。
其實每次送他們去上課的時間,如果我在等他們的時候就刷刷手機,也是時間過得飛快。但是我會覺得,如果我們讓孩子練這個練那個——但我自己什麼也不練,這是不是有一點成年人的虛偽?
所以我決定放下手機,更多去體驗孩子們的生活,和他們一起編織我們共同的經歷。是啊,我也常常懶懶散散,我也經常有這樣那樣的做不到,我承認我自己不是一個完美媽媽,孩子們也都知道。但是我希望孩子們能夠看到我自己的努力,和對待他們的真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