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潰的成年人,正在假裝關機

今天想跟你聊一種狀態,一種已經消失在我們生活中很久的狀態:
“關機”。
前幾天,我在後臺翻到一條讀者留言:
一個女孩形容自己的生活,明明已經很累很想休息了,但大腦始終沒辦法停止為工作操心:
“像個CPU都要燒乾了的機器,但沒辦法關機”。
這個比喻一下子擊中了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似乎習慣了一種“持續開機”的生活。
工作 24 小時 online,隨時隨地在群裡回覆“收到”;
在人際關係裡保持在場, 覺得自己有義務對身邊人的情緒負責;
每天握著手機,等待接收網際網路上鋪天蓋地的訊息;
我們幾乎很少擁有一段完整屬於自己的、不被打擾的時間,也沒辦法放心大膽地切斷跟外界的聯絡。
從不“關機”,很少讓自己放空,徹徹底底地休息。
同事形容這種狀態:
像是生活織了一張沒有縫隙的網,把你牢牢裹住。你完全找不到氣口在哪裡。
但卻能清晰感覺到,每一個線頭都在磨損你。
因為關機的後果是嚴重的。
或者說,是我們以為它會是嚴重的。
會給別人造成麻煩。
@Lily 每週都會收到提醒,手機每日平均使用時長 15.5 小時。
她平均 5 分鐘不到就要看一次微信,手機電量掉到 20% 以下就開始焦慮,怕自己錯過回覆,“不回群訊息會耽誤進度”。
@裡克 出差,飛機還有幾十米才落地,他就要關掉飛航模式開始回訊息。“兩個小時不回,客戶肯定要急死了。”
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讀者@百婷 告訴我,她上一段戀愛被分手,就是因為自己平時很忙、不愛分享生活日常,對方覺得自己“從來不被需要,不被重視”。
作家李娟也曾經分享自己的一段經歷:
2023 年她動了一場手術,“終日疼痛”,沒有力氣社交,在朋友間失聯了一段時間。
結果被朋友拉黑了。
即使沒有這些“嚴重”的後果,我們也總是可以適時腦補出一種緊張,與我們如影隨形。
同事@曉星 說,她有段時間覺得微信訊息提示音“像個炸彈”,所以會把手機調成靜音,下班後就設定“已下工”的狀態,昭告天下。
但還是忍不住一遍遍點進去看微信,“看那個炸彈到底有沒有引爆”
讀者@lala 幾乎每個週末都在加班。有一個週末她刻意讓自己不工作,睡了兩天。
但卻做了個跟工作相關的噩夢,夢到領導變成了教導主任,追著她問,“你怎麼還不交作業?”
這讓我想起在《裝腔啟示錄》裡看到過的一幕:
女主工作累到進醫院,但她的第一反應卻是,“有負罪感”
我知道地球少了誰都會照樣轉動。但與此同時,我又不可迴避地聽到腦海中的另一個聲音:

“我得讓它轉。”

於是惴惴不安,過著“不關機”的每一天。
相比較而言,讓自己“永遠保持開機”所要承擔的疲憊,卻開始變得可以“忍受”了。
疲憊和麻煩是可以“忍受”的:
@Kikko 經常洗著澡,身上都是泡沫,還要用手機回覆客戶的訊息。
@安安 去高空彈跳,人已經站上了高臺,釘釘收到了一個要提交的表。她對身後的工作人員說,“能不能給我兩分鐘,讓我把這個表報完再推我下去。”
@阿郗 在海拔 3240 米的雲杉坪拍婚紗的時候接到修改需求,開始跟客戶和領導打電話。
@鷹王 在庫侖沙漠掏出電腦加班,回家後電腦的縫隙裡還能倒出沙子。
讀者@大藍嶼 爬雪山的時候都在回工作訊息
《裝腔啟示錄》裡,女主上司住院,用損耗身體換來“關機”時刻,終於能休息。
但收到“5 分鐘後視訊會議”的訊息後仍然會掙扎著爬起,躺在病床上邊哭邊化妝準備參會。
犧牲自己去維繫別人,是可以“忍受”的:
讀者@姜苗苗 說,她會把所有重要的好友群和日常聯絡的密友全部置頂,有意識地“排班”定期聯絡和回應,以維繫關係。
李雪琴之前在綜藝中分享,她有很多朋友每晚都會陪她聊天,承接她的焦躁和不安,甚至承受一些本不該承受的嘲諷和發洩。
這種在關係中的“保持開機”,成為檢驗友情的標尺,一項論證關係堅固的明證。
甚至那些愚蠢而毫無道理的暗示,也是可以“忍受”的:
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每次在文件裡打下“關機時刻”四個字,都要被系統提示修改:
它在提示我們,“關機”是錯誤的,“關機”不是你的最優選。
這世界上永遠有你休息和遵照自我感受去生活更關鍵的事情。
比如抓緊工作機會,實現職業抱負;比如照顧他人情緒,讓彼此的關係更穩固。
保持 online,及時回應,永遠將其他事項的優先順序放置在個人感受之前,成為生活的一種系統預設設定,逐漸成了一種共識。
愈發害怕與無限忍受的背後,都指向了一個結論:能怎麼辦呢?
因為我們都知道,“不關機”多數時候並不是一種主動選擇,而是因為我們早已不具備“關機”的條件。
我之前刷到過一個很扎心的提問:
“當代人的晚八點去哪兒了?”
晚八點曾經是一個可以“關機”的時間。
衛視黃金檔會播你愛看的電視劇,你可以選擇跟家人圍坐在一起邊看邊聊,也可以把自己鎖在房間看書、寫日記。
但很多人都不再擁有它。

韓劇《我的解放日誌》播出時,很多人對主角三兄妹的生活共情。

他們每天坐公交,換地鐵,上下班來回要耗掉 3 個小時左右。
同事會問:“你的青春怎麼都耗在回家路上啊?”
他們會自嘲:“下班時天是亮的,回到家天卻已經黑了,我是沒有傍晚的人。”
生活像走入一片緩慢波動的場域,對時間的掌控也不全由自己。
我們提不起力氣向前跑,但還不至於完全停滯。像一輛裝了廢舊電池的玩具車,緩慢地嗚咽著往前挪動。
就連維持日常生活都覺得吃力。
朋友@月米 說,她經常下班後在客廳沙發上睡著,來不及卸妝換衣服。後來乾脆連化妝都省了,每天素面朝天去上班。
@Huiying 家冰箱壞了快 3 個月了,她想叫師傅上門維修,但一直拖著。每天就用膠帶粘住冰箱門,防止彈開。
@梨花 平均一年搬一次家,每次搬家後都沒力氣收拾屋子,要住大半個月“廢墟”。
還有我自己,最近幾年養成了一個非常不好的社交習慣,經常被朋友控訴:
對於不太緊急的閒聊訊息,我不會立刻回覆。
我會左滑標記未讀,置頂,然後等待一個時間集中回。
這是一種有點自欺欺人式的拖延戰術:
因為知道關機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用“待機”來裝一裝。
我們也會不得已減去很多當下已無力負擔的東西。
探索新鮮事物的慾望,沒了。
@月米 告訴我,她特別累和焦慮的時候,下班後只能看三部劇,《甄嬛傳》《武林外傳》和《老友記》輪播,看到幾乎每句臺詞都能背下來。
因為感覺“很安全,不用佔用太多腦處理記憶體”
《花束般的戀愛》裡,男主小麥工作幾年後,再也提不起興致追看從前喜歡的漫畫,通關新發售的《塞爾達》遊戲。
他只能玩得進去消消樂。
一格碰一格,像在消除自己重複又乏力的生活。
維繫關係的力氣,也沒了。
讀者@李李仁 說,她經常耳機沒電了也要戴在耳朵上,因為不想被別人搭話。
@梨花 會在自己身心俱疲的時候,遮蔽所有聊得熱火朝天的微信群聊。
《花束般的戀愛》中還有一個情節讓人看了非常難過。
男女主某一天在下班通勤的地鐵上遇到,他們只是遠遠看到彼此,招了招手,然後避過了頭。
沒有費力擠到對方身邊去。
長久“不關機”的結果,是幾乎要耗盡電池的壽命。
於是只好一直插著電源,惡性迴圈。
你肯定見過一塊即將報廢的電池是什麼樣子:
連線電源就顯示滿電,拔下電源就立刻黑屏不再運轉。失去一切彈性。
你也肯定被叮囑過,如何保養一塊電池,讓它使用時間更久、更健康:
連續使用幾個月時間,就定期關閉後臺執行,“強制”關機充電,充滿一個 12 小時的電迴圈。
這或許是我們“無法徹底關機”的當下,唯一能儲存自己的方法——
定時監測自己的電池健康,然後偶爾一次強制關閉系統,關機充電。
心理諮詢師崔慶龍曾分享過一個概念:
持續性的“自體的晃動”。
“這是一種長期存在,難以消退的感覺,它讓你無法真正休息,無法真正快樂,好像做什麼事都差一點感覺,都不那麼完全痛快。不僅如此,它總是讓你體驗到不安,好像生活中總有什麼風險會出現。”
他形容這是一種類似“不間斷滲水,潮溼”的體驗,不會帶給你瞬間崩潰的破碎,但會不斷消耗你的心理能量,讓你體驗到一種虛弱。
那些“關不了機”的時刻,就是微妙的自體晃動,浸染著潮溼。
電池最怕潮溼。我們急需注入一些電量和陽光趨避這種潮溼。
我無法提供具體的解法,因為讓自己徹底放鬆的方式人人各異。
但我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腦子裡頻頻閃過一個畫面,它讓我長久未關機的電池積蓄了一點新的電量:
圖源@Monica_ss🎹
在街頭,一個潮溼的小水坑前,一個老人用彩紙疊了很多小船,放在水面上。
這或許是他徹底放鬆的“關機時刻”,沒有任何人打擾。
你也會有辦法的。
在你無法避開的潮溼水面上,在電池徹底壞掉之前,疊一隻屬於你的小船。
撰稿:三花
責編:許無
晚禱時刻  
燈光燦爛,
燈火輝煌,
而我想要黑暗。
 關機一次吧,
 哪怕只在今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