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出差,你需要知道的10件事

觀點 / 劉潤    主筆 / 尤安    責編 / 黃靜   
本文首發於2023年7

今天,我們重發一篇過往比較受歡迎的文章《高效能人士出差,你需要知道的10件事》,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以下是這篇重發正文。
2006年,還是“小劉”的我從微軟的技術部門,轉到市場銷售部門之後,就開始了高頻的出差。

一年有一百多天,都在外面奔波。

當時我想:最多就是這兩年,等我升職了,哼哼,我就能結束這種日子了。
事實證明,後來我的確結束了這種日子。
因為後來,我升到了微軟中國戰略合作總監,又跳出來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於是很順利地,我出差的頻率,從一年一百多天,變成了一年兩百多天……
一晃近20年過去,前段時間,發生了一件事,突然讓我有一點激動。
我升成了萬豪酒店集團的終身白金卡。
激動什麼呢?激動能免費升房型嗎?還是激動能免費吃早餐?
這些權益當然不錯,但真正讓我激動的,是這張需要多年訂房累積出來的終身白金卡本身,就像一個標誌。
標誌著,我已經這樣高頻地出差近20年了。

嗯,出差飛到可繞地球30多圈了,很難沒有成就感

這20年,我被很多人問過:
“潤總,你出差這麼多,不會累嗎?”
而我卻越來越有一種感覺:
出差,其實是一個工種。
這個工種累不累,關鍵要看,你是不是一個高效能出差的人。
為了做好這個工種,我一直在適應,一直在摸索。
近20年下來,我也摸索出了10個能幫助我高效能出差,並且一口氣高效能出差20年的習慣。
這些習慣,有些聽起來甚至可能有點不講道理,但絕對講邏輯,對我有奇效。
希望,對你也有。
建議1:國內出差,不要託運!

如果你問我,有什麼行為,是對出差這個工種最基本的尊重,那一定是:
不要託運。
國內出差,不要託運,不要託運,不要託運。
為什麼?
這麼說吧,你有沒有遇到過,坐飛機時沒有順利到達目的地?
比如,因為突然風大雨大,飛機延誤了飛不了,或者被迫降落到了其它機場?
我遇到過。
有一次,我從上海飛深圳,託運了行李。
沒想到因為天氣,航班備降到了廣州。
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到現場安撫被滯留在廣州機場的大家。
我說,我不要餐食,不要賠償,我什麼都不要。我只要行李。
我在深圳有非常著急的事情,從廣州過去深圳很方便,可不可以把行李給我,我要走。
根本沒人理我。
現場有太多情緒需要安撫,太多需求需要應付。我只能等。
最終,我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生等了半天,才再次登上飛往深圳的新航班。
那天之後,我依然又遇到過很多次飛機延誤、臨時迫降。
現場依然會有好多人,情緒激昂地圍住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
喊著“你能不能讓我把行李拿去,我還有事兒!”
問著“到底還要等多久?有沒有餐補?怎麼賠償?”

“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別急。”

我呢?我非常淡定。
什麼賠不賠償?我沒有興趣,也不參與任何討論。
我還有事要忙。
而這次,我不會再被困在原地。
因為,從那次滯留廣州之後,只要是國內短期差旅,我都再也不曾托執行李。
我的行李,都會確保是可以隨身帶上飛機的品類、規格和體量。
一旦出現意外,我可以帶著我的隨身行李,抬腳就走。
我的時間,再不會因為滯留而浪費。
我的事情,也再不會因為滯留而耽誤。
甚至,順利到達時,我出機場也會更快。不用專門去拿托執行李,每次出機場,都能省下至少20分鐘時間。
可是,萬一,萬一出現更大的意外呢?
建議2:你永遠可以相信航空公司

坐飛機的風險,不止耽誤時間。
有段時間,你有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則新聞:
一個上海飛北京的航班,因為遇到氣流,發生顛簸,導致空姐直接被甩飛,把飛機頂板都砸裂了。
太可怕了。可是這樣可怕的事,飛了近20年的我,也沒少遇到。
因為氣流顛簸,我曾眼看著沒來得及系安全帶的空姐被甩傷。
因為風雨太大,我眼看著飛機起落架都放下來了愣是降落不了。
甚至還有一次,在美國的西雅圖機場,突然有人說飛機上有裝置故障不能飛,可一幫工程師上來檢查了四五個小時後,大手一揮又讓我們直接起飛了。
然後,一飛機的人就真的提心吊膽地硬飛了十幾個小時。最終飛機平安落地時,所有人都在飛機上鼓掌,慶祝旅途順利,慶祝自己活著。
也難怪,有些人哪怕已經坐過很多次飛機,依然會有點怕,覺得這事兒很危險。
因為飛機一旦在半空中出意外,你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真要出事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那怎麼辦?一個害怕坐飛機的人,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高效能出差人士?
我的建議是,你永遠可以相信航空公司。
真的遇到意外,只能眼睜睜看著時,你只需看一個地方:看空姐。

你看空姐怕不怕?
她要是不怕,你就不用怕。
因為我相信,在“怕死”這件事上,大家都是差不多的。
如果真的有墜機風險,空姐要麼早辭職了,要麼早比你反應過來,開始怕了。
不對吧?如果真的出事,空姐要是訓練有素,會用降落傘,是不是可以拋下我們,直接跳傘逃生?
不會的。因為民航飛機,是不配備降落傘的。所以大家都沒傘,她和你的生存機率都一樣,是真正的“同生共死”。
我有什麼理由,不相信一個和我同生共死,還比我更專業的團隊呢?
這樣的團隊,真遇到問題,他們一定比我更急,也一定比我更有辦法。
想到這個,我就不怕了。
但是,有一件事,我是真的會怕。
建議3:利用好旅途中的時間

我在各個機場候機時,總怕時間被浪費。
怎樣才能避免差旅途中,時間被浪費?
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從沒錯過航班,那你在機場浪費的時間,實在是太多了。
什麼意思?
意思很簡單:如果你從沒錯過航班,那一定是因為你每次都提前到了。而如果你每次都提前到,就意味著你浪費了很多候機時間。
那怎麼辦?我是不是要控制提前量,晚點去機場,避免浪費時間?
也不是。
雖然一年要奔波至少數百趟,但我的習慣是:老老實實提前。
如果是坐飛機,我會確保自己提前一個半小時到達機場。
如果是坐高鐵,我也會確保自己提前到高鐵站。
明明很怕時間被浪費,依然留足冗餘,依然允許浪費。
為什麼?
因為除了控制時間,我還要控制風險。
我,絕不能誤機。
我的行程,常常是環環相扣的。
今晚這班趕不上去北京,那明天那班從北京出發的航班也一起作廢。
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
最嚴重的是,我今晚這班如果趕不上去北京,明天可能就有幾百人在北京的活動現場,等不到我。
那就是一個重大事故,絕不允許出現。
但這個時候,你就會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問題:
每次都提早到,就會有很多時間被浪費在等待上,怎麼辦?
這,當然也是不允許出現的。
所以,我常常會在這些時間裡,聽書
在去機場的專車上聽,在候機的休息室裡聽,從休息室走到登機口的那幾步路,還是可以聽。
高效能的一大關鍵,就是要把你所有的資源調動起來,哪怕是比碎片還碎片的那幾步路的時間。
一來二去,積少成多,我每年在得到上聽書,都會超過1000個小時。
並且,這1000個小時,還是用2倍速聽的。
也就是說,我入耳的內容,至少超過2000個小時。
2000個小時的內容?這是什麼概念?
可能,是要和羅老師說加油的概念。
前兩年,我曾和羅老師說,加油加油。因為我聽的速度,比得到那時更新的速度還要快,要是他不加油,我怕再不久就沒得聽了。
當然,除了大量地消費內容,我還需要高效的生產內容。
所以除了隨時戴上耳機聽書,我還會隨時拿出手機和筆記型電腦辦公
為此,我會找合適的工具,幫我提效。

我的收納包裡面會裝有一切我會用到的工作配件,裡面有:
便攜電腦電源,USB充電器,各種介面USB線、轉接頭1TB行動硬碟,專業錄音筆有線耳機翻頁筆投影轉接頭喉糖。
我的行李箱也是可以輕鬆取出筆記型電腦的前開蓋款式。
上飛機拿電腦時,不用和別人說“不好意思”去騰空間放平箱子拿電腦,站著就能開蓋把電腦抽出來。
我的耳機也會隨身帶至少兩副。
飛機上噪音大,就用降噪耳機
下飛機了就用骨傳導耳機,相對不傷耳。
有時還會帶一個藍牙小音箱,用來開會。
一到酒店,就摘掉耳機連音箱。該聽書聽書,該開會開會。
總之,調動好所有能利用的時間,團結好所有能利用的工具。絕不浪費。
還有嗎?還有什麼,能幫助我管理時間,提高效率嗎?
還有。
你的同事。
建議4:給自己留出足夠的靈活性

在訂票這件事上,我的同事給了我非常專業的支援:
感謝他們,幫我留出了足夠的靈活性。
什麼叫足夠的靈活性?
哎,這就不得不和你提一下航空公司的定價策略了。
有些航空公司,挺“壞”的。
他們賣的機票,經常打折,有 3 折的,有5折的。
但我永遠都買不了這些打折機票。我只能幹看著,然後買全價機票。
為什麼?因為打折,是有條件的:降低改簽的靈活性。
越是便宜的機票,越不能改簽。
這就成功地把我從打折機票的客戶群體裡,狠狠地篩了出去。
因為對我來說,不能靈活改簽,是死穴。
很多時候,我甚至都不知道我今晚到底幾點能飛,因為我不能確定我的活動到底幾點能真正結束。
所以,我最常見的做法,是先訂一班當天最晚的航班,然後再酌情改簽。
比如,先訂一班晚上8點的航班。然後當晚活動一結束,我就拼命趕去機場。因為如果活動4點結束,我說不定能改簽成7點的航班,早1個小時起飛。
為什麼?至於嗎?就提前那麼1個小時,至於讓你這麼穿著西裝,拽著行李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拔足狂奔嗎?
至於。真的至於。因為如果能提前1個小時起飛,就意味著,我能提前1個小時到酒店,那我能自由支配的時間就能多1個小時。
這1個小時,我可以用來見一個早就想拜訪的良師益友,也可以勻給優先順序再高都不為過的睡眠。

太好了,今天可以早點睡!

這,就是留出靈活性。
值得我拔足狂奔,值得我請我的同事鼎力相助。
怎麼助?爭取靈活性,有什麼方法嗎?
至少,你有三件事可做。
第一,隨時改簽,隨時。
幫我訂機票的同事,很辛苦。他們的工作時間,基本上需要完全匹配我的工作時間,和我一起卷。
如果我是在晚上8點的航班,那他們在晚上8點也仍然線上。
如果我是在凌晨1點落地機場,那他們凌晨1點基本上也都還沒睡。
他們在幹嘛呢?他們在幫我聯絡當地的活動方,協調車輛接送,協調航班改簽
經常是活動一結束,一坐上去機場的車,我就會立刻掏出手機聯絡他們:“我上車了,現在導航告訴我還有 30 分鐘到機場。
然後,立刻,他們就開始工作,幫我協調。
先跟這邊剛結束的活動方聯絡,確定機票要改到什麼時候,還有機會改到哪一班。
再跟那邊下一場的活動方聯絡,新的航班幾點落地,接機的專車時間可以怎麼安排。
所有的動作,都是為了幫我爭取更多行程上的靈活性。
第二,儘量去與高鐵站相連的機場。
只要有得選,我都會盡量去與高鐵站連在一起的機場,比如上海虹橋機場。
為什麼?我給你舉個例子吧。
有一次,我的行程有點複雜。需要當天在上海參加完活動之後,及時飛到北京乘飛機,去以色列。
所以,連續兩個航班,環環相扣,一班都不能誤。
可是,我差點誤了。
因為當天去北京的航班,集體晚點了。
這就麻煩了。怎麼辦?怎麼辦?20多個企業家,都會在北京,和我一起飛以色列,我要是趕不上,怎麼辦?
還好,我有Plan B。
還記得那兩位幫助我爭取靈活性的同事嗎?
他們每次,都會準備一個Plan B:動車票。
沒錯,每一次。只要能在挨著高鐵站的機場飛,他們就會訂那個機場起飛的航班,並且在安排好機票的同時,也幫我買好相應的動車票。
所以,那次我左手是可能要延誤的機票,右手是車站就在隔壁,抬腳可乘的動車票。我有得選。
所謂高效能,不是能以一己之力對抗全世界的不確定性,而是你能在自己的影響圈裡,儘可能地讓自己有得選,為自己做高確定性。
第三,訂主場航空公司的機票。
我有一個習慣,買機票,看主場。
比如,在上海就訂東航或者上航,在北京就訂國航,在深圳就訂深航,在廣州就訂南航。
為什麼?難道是因為在主場,有什麼特權嗎?
不,我不關注特權。我只關注靈活性。
主場的航空公司,出發的航班往往更多,這就意味著,我的選擇面更大,靈活性更高。
一定要始終把靈活性,擺在你自己的手上。
為此,你可以做很多事。
更重要的是,你要正確地做事,做正確的事。

在此,感謝幫助我協調的同事。
而他們幫我做高的,還不止是靈活性。
建議5:訂機票,看機型

訂機票,可以有多專業?又能怎麼幫你更高效能地出差?
我拋磚引玉,舉個例子吧。
我的同事,有一個幫我訂機票的原則性檔案,裡面列了選機票的優先順序。
前面兩個優先順序,剛才你已經知道了。
第一個優先順序,是時間。
為了爭取時間上的靈活性,可以犧牲價效比,投資額外精力,不斷協調改簽。
第二個優先順序,是航空公司。
時間都差不多時,就按航空公司選。
誰主場,誰優先。
如果航空公司也旗鼓相當呢?看第三個優先順序。
第三個優先順序,是機型。
機型,也能幫到你。
比如,我經常從上海出發,所以經常會優先選東航的大飛機,比如波音787和777,空客的A350
為什麼選機型?因為空間大舒服嗎?因為技術硬安全嗎?
不,我選機型的原因很樸素:有WIFI。
哪個航空公司的哪個機型能連WIFI,我就選哪個。
剛發現飛機能連WIFI時,我曾欣喜若狂。
還記得早年從中國飛美國出差時,飛機裡是幾乎什麼都沒有的。
一沒充電插座,二沒電視,更不用說上網了。
只能翻來覆去地看冊子,或自己帶本書看。
十幾個小時的航班飛下來,極其無聊,極其難熬。
而現在,飛機上的服務越來越多,終於,有網了。
我用抖音測過,在飛機上的流暢度,幾乎和在地面上刷沒什麼區別。
辦公更是不影響效率。能在飛機上聯網查資料,甚至能開視訊會議。
從此,只要有得選,我都會盡量選有WIFI的航班。

3個優先順序

此外,關於訂機票,我還有最後一個堅持。
建議6:儘量只坐晚上8點前的航班

我們跟所有的合作伙伴合作時,都會提一個需求:
我們只參加下午 5 點能結束的活動。
為什麼?
因為我一定要保證自己,有時間趕回機場,能趕上 8 點前的航班。
為什麼一定要訂上8點前的航班?8點前的航班有什麼好?
至少,有三點好處。
第一,不耽誤事。
出差的人坐飛機,最痛的是什麼?是晚點誤事嗎?
不,出差生活很精彩,精彩到,還可以痛得更有創意。
比如,你約了人中午11點,在他的城市開會。
於是,你訂了早上7點的航班。
起了個大早,緊趕慢趕,終於趕上了飛機,登了機,入了座。
這時,你卻收到了航班晚點的通知。
此時,你已經不能再下飛機,一遍一遍地問空姐,也不能確定還能不能趕上會議,只能這麼不上不下地耗著。
直到耗過了會議時間,耗到了12點會議都取消了才飛。
就這麼硬著頭皮飛到外地,再原地轉身飛回來。
整個過程,大概很難有人能保持優雅。
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
而如果是晚上8點左右登機,情況就能可控得多。
順利起飛的話,你到目的地的酒店時,也不會太晚,不會耽誤睡眠。
而一旦飛機晚點,佔用的也是你睡眠的時間,不會耽誤你第二天的事情。
非常可控,非常優雅。
第二,不用社交。
沒錯,說出來時經常有人不信,但我其實是一個內向的社恐。
相比社交,安靜地獨處,有質量地思考,更能幫我恢復能量。
而晚上8點的航班,能恰到好處地拯救我。
怎麼救?
活動結束時,我經常會收到很多好意邀請:
“潤總,要不活動結束,我們留下來吃個飯?”
每當這時,我可以非常真摯地說:
“對不起,我要趕飛機。”
嗯,我真的有飛機要趕。
第三,保證睡眠。
作為一名商業顧問,我的出差,不是要趕一天的飛機,也不是要參加一天的活動。
而是,連續二十年,每年至少一兩百天。
如果你也有過類似經歷,你一定能明白,保證睡眠,穩定地保持狀態,有多重要。
而晚上8點前的航班,可以幫你增加底氣。
以我在國內最常飛的2個小時左右的航班為例。你8點登機,10點就能落地,到酒店了不起11點,再快速洗個漱,12點之前,你是有機會睡覺的。
第二天,新的活動開始時,已經充電8小時的你,一定會感謝你自己。

趕上8點航班的好處,很難拒絕 

雖然,更多時候,你不一定能這麼幸運。
建議7:碎片化睡眠

更多時候,能在床上一口氣睡夠8小時,是奢侈的。
但保持一個飽滿的狀態,對你來說依然是剛需。
這時,你就會不可避免地,面臨挑戰。
有一次,我要到北京參加得到組織的線下大課,並且要連續講兩天的課程。
但是前一天,我人還在成都,遇到飛機晚點,最後到達北京的酒店時,已經凌晨5點了。
但是,但是 ,當天9點,全國各地500多個人就會坐在活動現場。
而我,需要面對他們講一整天的課。
此時再睡,不算洗漱,去掉交通,可以用來睡覺的時間,已不足3小時。
怎麼辦?
還好,我是一名商業顧問。
我有作為一名商業顧問,甚至是所有經常出差的人,最重要的一項能力:
善於睡覺。
什麼叫善於睡覺?我舉個例子。
那天,在到達北京之前,在成都的機場候機到凌晨時,我做了三件事。
第一:因地制宜,在按摩椅上睡覺。
由於不知道晚點的航班到底幾點能飛,我只能在休息室等著。
這時,我看到休息室裡擺著收費按摩椅,還有一個人在旁邊照看著。
於是,我走過去和他說,我想在這裡睡會兒 ,你不用開啟按摩。
另外,這是我的航班,能不能請你在聽到這個航班的起飛通知時,把我叫起來?
我付你 200 塊錢。
當我再次被搖醒,告知晚點的飛機終於要起飛時,我已經在按摩椅上,睡了4個小時了。
第二,拒絕專人接機,在車上睡覺。
飛機落地後,一般會有專車接我去酒店。
這時,我可經常會遇到這麼一個情況:
對方很客氣,說“潤總你來了,我得親自接。”,然後捧著一束鮮花,甚至帶著一隊人馬,就過來了。
後來,我都會明確說:千萬不要來接。你只要安排車子就好。千萬不用費心再安排任何人來接機。
因為,我要睡覺。
如果安排人,我還要寒暄、說話。如果只有車,我反而能承蒙照顧,睡上一覺。
當成都的飛機落地北京時,也是如此,我於是又睡了1小時。
第三,一有機會,倒頭就睡。
另外,我在飛機上,有一個很讓我驕傲的技能:只要飛機一起飛,那種推背感一開始,我就能倒頭就睡。
到酒店後,我更是爭氣,從不認床,沾枕頭就睡。
於是,就這樣我又睡了3個多小時。
我就這樣攢夠了8小時睡眠。

碎片化睡眠:4+1+3=8小時 

那天9點鐘,我精神抖擻地進了會場,準時開始講課。
一定要善於睡覺。
隨時隨地,倒頭就睡。
如果沒有條件,就自己給自己創造條件,保持碎片化睡眠。
這,就是精力管理裡,最重要的一環:沒有任何藉口地,管理好你的睡眠。
睡好之後呢?
用更飽滿的精力,去拼命做多自己。
比如,在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去見人。
建議8:到外地,多見人 

對我來說,
每到一個新城市,最重要的不是那個城市的景色,而是那個城市的人。
所以,假如我明天在北京有事,我一般會訂下午的航班,以確保我到達北京時,能趕得上晚飯飯點。
因為,我要約人吃晚飯。
為什麼非得在外地約?
這就不得不和你說說我的另一個習慣了:
我平時在上海,是不約人吃飯的。
每當有一些朋友到上海來,問我要不要一起吃個飯時,我都非常的抱歉。
因為去不了。
為什麼?因為忙嗎?就忙到那個地步嗎?
首先,確實非常非常忙。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外面出差。
所以,剩下的時間,只要回到上海,我會更忙。
忙著儘量留在家裡,忙著跟我的兒子小米同學吃飯,跟家裡人吃飯。
哪怕吃飯時,其實沒有特別聊什麼,但至少我是跟他待在一起的。
當父親這些年,我有一個感覺:小孩子成長的速度,其實非常快。
快到有很多次,我都是突然發現,他又長大了很多。
尤其這兩年,他升了初中,接下來要開始住校了,每個週末才回來一次。
在我看來,這和他已經去讀大學,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了。
因為他已經有一大半的狀態,是離開我的了。
所以,我得抓緊時間,趁著還有機會,多陪陪他。

小孩長大,離開你,就是一轉眼的事 

那他去上學的時候呢?
我會被抓走。
我公司的同事,會在我的工作日曆裡,毫不客氣地預約掉我所有的時間段。
可是,你是一個商業顧問啊。
一個商業顧問不見人,還怎麼去收集第一手的資訊?怎麼發現水面下的流向?怎麼更新自己的觀點?怎麼拓展自己的思考?
我的習慣是:去外地時,多見人。
為此,我的同事不但幫我爭取能趕上飯點的機票,還幫我維護了兩個清單。
第一個,叫約飯清單。
顧名思義,就是我到每個城市時想約飯的人的清單。
這些人,可能是多年未見的老朋友,也可能是來上海約過我的人。
當時,我在回覆他“對不起,真不能見面”時,我是認真的。
在回覆他“這樣,下次我去你那兒的時候我約你,我們一起吃個飯聊聊天”時,我也是認真的。
我會真的把這個名字,放在我的清單上,並請我的同事維護這些清單。
積累到今天,北京有了一個長長的清單,深圳有了一個長長的清單,成都有了一個長長的清單……幾乎每個主要城市,我都有一個相應的約飯清單了。
每當我發現,哪個晚上能有一個在外地約人吃飯的機會時,我就會請同事把相應城市的清單發給我,我來提前約人:
“上次在上海沒見到,特別不好意思,我明天晚上到北京,不知道你有沒有時間?有的話我們就在北京見一面,一起吃個飯唄。”
如果要效率更高地見人,你還可以再加一句:
“今天晚上如果還有其它幾個朋友一起來吃飯,你介不介意?不介意?挺好挺好,那到時候你們幾位也能互相認識一下。”
最後,經常是一落地,就直奔市區的飯店,和一桌6位朋友交流。
一頓飯吃下來,有人學到新知,有人交到新友
賓主盡歡。
第二個,叫拜訪清單。
這個清單上,都是我引以為老師的人。
每到當地,我都會盡量騰出時間,去拜訪他們,聽取他們的思考,和他們的觀點碰撞,給自己一些啟發。

我的拜訪清單,簡單粗暴,熠熠生輝 

去外地時,就要多見人。
這是你出差的一大機會,也是一大福利。
此外,出差還有另一個福利:
恭喜你,終於有機會,離開你熟悉的環境。
建議9:在路上,像訓練AI一樣訓練自己 

平時,你都是生活在一個熟悉的環境裡。
但是出差,卻讓你有機會,把自己一把扔進不熟悉的環境裡。
而所謂的學習,啟發,新知,正是從“不熟悉”裡來的。
別浪費這個好機會。
一旦出去,建議你,一定不要把自己關起來,要開啟你所有的觸角,去聽,去看,去想,去學。
你可以開啟“聽見不同的耳朵”。
比如和當地人一起吃飯時,多問多聽。
當地的人是怎麼生活的?當地人是怎麼工作的?當地的合作伙伴在想什麼?他們所面臨的問題是什麼?
你可以開啟“發現問題的眼睛”。
比如入住當地酒店時,多看多想。
出房門後是不是可以做個電梯方向提示?插座有沒有配置USB充電口?音響的介面有沒有升級?是不是換成藍牙更好?和別的地方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服務?
你也可以開啟“解決問題的處理器”。
哪怕是坐個高鐵,也可以觀察。
標牌的設計有沒有什麼問題?廣告的策略打法有沒有什麼特點?站內的業態有沒有什麼變化?處理龐大人流時的解決方案有沒有什麼可以借鑑的地方?
這些,都是出差時,可以做的很重要的一個訓練。
AI是怎麼訓練的?ChatGPT又是怎麼變那麼聰明的?
無非是,大量地輸入,持續地思考,不斷地迭代。
所以建議你,去到外地時一定要抓住機會,也把自己當成AI、當成ChatGPT一樣,不斷迭代自己,不斷訓練自己。
他是怎麼做的?他遇到什麼問題?他能怎麼改進?他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我有什麼不一樣?是我我會怎麼做?我能從中學到什麼?
多聽多看,多問多想。
這些最終,都會變成你解決問題的能力。

多聽多看,多問多想。

聽起來不錯,但會不會有點累?
出差,難道不應該也抓緊機會,多嚐嚐當地的菜,多看看當地的景,見縫插針給自己安排一個旅遊嗎?
這也許,是一個關於出差的終極問題:
出差,到底是什麼?
建議10:出差不是旅行

十幾年前,剛開始高頻去各地出差時,曾有朋友和我說:
“真羨慕你,可以經常出去那麼多地方走走,出差順帶旅個遊,不像我只能悶在辦公室裡。”
真的是這樣嗎?出差和旅行,真的可以混為一談嗎?
十幾年過去,我出差已經出到拿遍了航空公司和酒店集團的白金卡,而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從未變過:
出差,不是旅行。
什麼是出差?
我舉兩個例子吧。
第一個例子,去日本。
前段時間,我去日本出差,總共走了三段路。
第一段:落地機場,有車來接。一腳跨出機場的臺階,上車。
第二段:車到酒店,一腳邁到酒店的臺階上,入住。
第三段:在酒店裡參加為期兩天的活動,結束後原路返回機場。
三段路,從頭到尾,我的腳,都沒有踏上過日本的土地。
只有機場,只有酒店,只有專車。
第二個例子,出差生活。
我出差,有時會從週一到週五,每天都在一個不同的城市。
連續5天下來,經常會出現一種情況:
早上起床後,我不知道自己在哪兒。
昨天我是在成都,今天我是在哪兒來著?
在床上想上一會兒,再翻身到床頭櫃上摸來手機,開啟日程, 哦,深圳。對,我今天已經到深圳了。
等辦完事回到酒店時,又可能發生一種情況:
我住哪個房間來著?
1305嗎?1305好像是昨天在成都住的。
掏出房卡一看,也沒房號。因為出來時只直接拔了房卡,沒拿寫著房間號的房卡套子。
於是只好去前臺,問前臺的小姑娘:“請你幫我查一下,我住哪個房間?”
小姑娘抬頭看我一眼,接過房卡,查詢時又抬頭看我一眼。
她以為我是來搭訕的。
這,就是出差。
你來,就是來交付服務的,來完成任務的,來解決問題的,來談成事情的。
一旦完成一個,就切下一個。切換城市,切換房間,切換任務。
目標明確,心無旁騖。
你的整個人,全部注意力,都是跟著工作走的,對生活的細節感知,會變得很淺。
雖然能順帶做很多事情,比如約人吃個飯,比如多看多思考,但不包括旅行。
那什麼是旅行?
我也舉個兩個例子吧。
第一個例子,還是日本。
我不會把出差當旅行。
所以在日本出差時,我的腳都沒踏上過日本的街道。
但如果我真對一個地方感興趣,我會專門在出差之外,專門為自己規劃一場旅行。
所以為了旅行,我也專門去過日本。
去做什麼呢?
去到千廟之城,京都。
找了一個寺廟,在寺廟的禪房裡住了三天。
這三天,就是每天跟僧人一起,晨休,打坐。
學著讓自己靜靜地迴歸到一種淡定,自在,專注的狀態。
實實在在地在此時此地生活,連自己的每一個呼吸都能感知到。

第二個例子,旅行生活。
除了日本,我還給自己安排過很多其它旅行。
去南極,去北極,去加拉帕戈斯群島,也去勃朗峰和乞力馬紮羅。
每次,都是專門安排和規劃的。
在南極,我的大腦就分配出我所有的注意力給南極。
這塊存在了3900萬年的大陸,到底是一片什麼樣的土地?引起過多少猜想?推翻過多少假定?
在乞力馬紮羅,我的身體就調動出我所有的能量給乞力馬紮羅。
頭痛欲裂地呼吸,渾身溼透地挪動,熱淚盈眶地登頂。
這,就是旅行。
你去,不是因為有任務,而是因為有願望。來自你自己的,想要去探索的願望。
去做一些還從來沒有做過的事,去見一些還從來沒有約過的人,去探索一些還從來沒有意識到的相似與不同。
同樣是心無旁騖,但這次沒有要完成的目標,只有對未知的探索。
沒有要溝通的大人物,沒有要交付的大專案,沒有一個又一個的待辦日程。
只有對世界的好奇,只有對生活的專注,只有一場連一場的隨機體驗。
出差就是出差,旅行就是旅行。
雖然都是出行,但混為一談,是對工作的懈怠,也是對生活的辜負。
不要把出差變成一場湊合的旅行,也不要把旅行變成一場低效的出差。
祝你,更高效能地出差。
也祝你,有真正的旅行。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