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日全食手記:兄弟們,又雙叒追到日了!

兄弟們,又追到日了!
2024年4月8日,斜跨北美大陸的日全食,一場全民狂歡。我們驅車從紐約北上12個小時,來到加拿大小城Miramichi,終於如願拍到了它。
2017年大提頓日全食2023年西澳日全食2023年俄勒岡日環食……七年裡拍了四次日食,真的不會膩煩嗎?
當然不會!且不論食甚瞬間的超現實體驗,光是計劃拍攝的全過程,已經讓我們欲罷不能了。
本次日全食,剛巧是個極好的例子——全食範圍廣,可以選擇的觀測地點非常多,需要考慮構圖、天氣、交通等一系列因素,準備各種預案。
本期《走近遠夏》,就來帶你深入日全食拍攝的幕後,看看當遠夏逐日的時候,究竟都在盤算些什麼。
(文末有日食全過程影片,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喲!)

一串鑽石項鍊,2024日全食最大收穫。

食甚時刻,日冕日珥清晰可見。

金色火環。

日全食延時片段。

說來慚愧,這種大事件,按說提前一年就可以看機票了。但去年四月,我們在追上一次日食的路上,把這一次日食忘得一乾二淨。
那會兒UA出了一波促銷,75K里程從拉美躺飛東京。當時想著來趟小環球,阿根廷出發,去日本賞完櫻花回國,再經南非回美。
等到想起日食的時候——當然只能老老實實取消上述計劃,從日本乖乖飛回美國。萬幸,瞌睡剛來就有人遞枕頭,臺灣新航司星宇(Starlux Airlines)開航放票,60K AS里程飛到洛杉磯,正巧解決了回美的問題。
一邊捨不得櫻花季日本的時間,一邊要保證追日的機動性,我們訂了4月3號的機票,留出4-7號四個整天轉場去日食觀測地。

Fitz Roy日出。

櫻花季還沒結束就只好跑路。

新航司星宇,滿分!

本次日食的軌跡,實在是令人選擇障礙——全食帶從墨西哥西海岸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紐芬蘭,覆蓋了全球0.55%的人口,達拉斯、克利夫蘭、布法羅(尼亞加拉大瀑布)、蒙特利爾等大城市都在它的陰影之內。
去年拍到了全食特寫,今年Lyra想拍一張日食串珠與地景的同框。全食帶最東端的加拿大是首選,因為太陽高度角最低,只是加東四月曆史天氣不佳。美國德州太陽角度高,但勝在氣候更穩定。我們原本打算定兩套機票,一張飛蒙特利爾,一張飛達拉斯,回到洛杉磯再決定,加東天氣好則執行前者,天氣不好則執行後者,退掉另一張票。
然而兩手準備也不無風險:4-7號的視窗期裡,去早了天氣變數太大,說不定看著加拿大有戲剛飛過去,預報又大反轉,再飛出去成本就高了;去得晚呢,又要擔心航變,萬一趕上延誤或取消,很可能錯過日食,徹底翻車。
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唯一能既保障機動性,同時又足夠可靠的交通方式,就是自駕。
最後的決定是從LA飛DC——加東和德州的中點——往北到加拿大往南到達拉斯,都是不到20個小時的車程,而且如果兩頭天氣都不好,還可以去路程更近的中西部,進可攻退可守。

2023,全食特寫。

2017,日食串珠。

NASA日食地圖

雖然“飛到東海岸租車機動”的框架已經確定,但計劃到這兒還遠沒結束……
以下分享一個關於機票的騷操作,過程極其曲折,不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跳過。
前面寫到,4月3號從臺北飛洛杉磯,因為晚上落地趕不上當天LAX-IAD的紅眼,我們只能定了4月4號的航班,被迫在LAX轉機一夜。
沒想到,三月初AA促銷,5K里程能換到洛杉磯-邁阿密-紐約,比AS的折扣現金票更划算!但便宜的3號中午就要起飛,那會兒我們剛離開臺北,怎麼辦?這裡有一個騷操作:AA允許高卡在起飛24小時內免費改簽到當天的任意航班,也就是說,可以定中午改晚上,付便宜班次的價格乘坐貴的班次。
當然,想改的航班滿員就沒轍了。但畢竟還有張4號的機票兜底,我們決定賭一把,爭取3號飛走。
最終的結果是賭贏了,過程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
起飛前24小時我們人在東京,凌晨5點起床操作Same-Day Change,發現只能候補更早的航班,不能改晚。連續聯絡了三個客服,都說里程票無法改簽,必須退掉重訂。Eric邊打電話邊查,發現AA的當日改票並不是有座就能上,而是需要有E艙,且當天所有的航班都已經E0了——翻譯一下,客服沒有正確遵守公司政策,但即使他們點頭,想改的航班也沒有位置。
看來要執行4月4號飛DC的原計劃了,不過AA里程票起飛前隨時能退,索性先拿著,萬一還有變數呢?
居然真的有!臺北轉機時,Eric不死心地繼續刷,發現可以候補看中的那班紅眼了,沒想到這個操作觸發了bug,LAX-MIA-JFK的行程只有前一段LAX-MIA掛上了候補,後面一段莫名丟失。系統隨即認為,我們的機票無法抵達目的地,再重新整理便進入航變狀態,可以隨意改簽任何LAX-NYC的選項,不限艙位,不限線路。
那咱可就不客氣了!一番騷操作之後,原本(理論不可能趕上的)4月3日中午LAX-MIA-JFK改成了4月3日晚上紅眼LAX-JFK直飛,轉機無損拉直。
而且此時已經知道德州天氣不佳,大機率要北上加拿大,從紐約出發又近了一些,還少在機場熬一夜,過程失敗,結果完美。

因禍得福的飛行路線。

一直關注日食的小夥伴應該還記得,4月8日之前幾天,全食帶上多數地區的天氣預報都很悲觀——可能從得克薩斯到大瀑布的美國全境陰雨,反而歷史上天氣更差的東加拿大和新英格蘭晴天。
恰恰是我們最青睞的的攝影角度!
早在半年前,Lyra就藉助各種工具(手動安利Planit)研究加東的機位,在Google Maps上仔細檢索,標記了日食中心線上的五處燈塔,由東向西分別在紐芬蘭、魁北克、愛德華王子島和新布倫瑞克。
紐芬蘭東岸一直陰雲密佈,最早被排除。
紐芬蘭西岸開始看天氣還不錯,後面慢慢有點不穩定的趨勢。這個燈塔是Lyra心中的首選,但是,去紐芬蘭島的渡輪單程就要7個小時,萬一登島後天氣轉壞,轉場到其它地方的機會為零。
聖勞倫斯灣的Magdalen Islands也有座很上鏡的燈塔,不過渡輪一天只有兩班,被以同樣的原因遺憾放棄。
最後PEI最北端的North Point Lightstation和NB省的Point Escuminac Lighthouse進入了決賽圈,我們打算住在Moncton(有加東唯一一家3500點的凱悅),去兩個燈塔都是兩個半小時車程,可以當天往返。
在做計劃、改機票、找地點的種種抓馬映襯下,從紐約到Moncton的12小時車程居然成了最輕描淡寫的環節——跟之前幾次日食的長途爆肝自駕相比,才12小時,開到還有酒店住,簡直是最輕鬆的一回。

看中的五座燈塔。

提前一天的雲圖預報。©weather.gov

肯定有人發現了,開頭的照片不是座大橋嗎!說好的燈塔呢?
這就要說到九九八十一難的最後一難了。
這次我們租了一輛特斯拉,過境前導航到North Point Lightstation想看看路線,意外發現了一個從未想到過的盲點:居然開不到?!
——愛德華王子島上,只有一個特斯拉超充站,即使在這裡充滿,開到目的地也僅剩餘44%電量,不夠再開回來。
迅速開啟危機處理模式。
首先尋找途中有沒有非特斯拉的充電樁,答案是有,但需要轉接頭。按說隨車應該有,結果翻遍後備箱前備箱也找不到,網上查到Hertz的J1772轉接頭得主動要,否則不給。現買一個的話,亞馬遜來不及寄,沃爾瑪等商店沒有現貨,只能去Moncton城裡的特斯拉門店問問看。假如買不到,恐怕就得就硬賭從超充到燈塔開個往返,預計單程耗電56%,暖氣關掉一路龜速,可以一搏。或者,期望當天有別的特斯拉也去燈塔,借個轉接頭,在路上補一點電。
穩妥起見的話,也可以單獨花錢從Moncton租一天油車。
總之,絕不能因為車的問題,影響日食拍攝計劃。
Eric:去年還吐槽以色列小哥非要租輛特斯拉,沒有超充,一路到處找地方給電動爹續命,今年迴旋鏢就扎到自己身上了……
結果天氣預報又跟我們開了個玩笑。正準備出發買轉接頭的時候,Lyra重新整理預報發現,燈塔可能有云。去年十月日環食,開車躲烏雲的經驗還歷歷在目,但燈塔的位置在島嶼盡頭,萬一天氣不好,往外跑只會越發遠離中心線,甚至徹底跑出全食帶。
Lyra果斷拍板:放棄。

北上駕車路線。

之前考慮過,但由於燈塔不夠美觀而暫時擱置的Point Escuminac Lighthouse再度回到桌面上。這裡更靠西,預報上天氣更好,但網上說路況略差,考慮特斯拉Model 3的透過性,沒準兒最後兩公里要走進去。
走倒是走得動,顧慮仍然在於機動性——假如日食前海上起霧,還來得及再換地方嗎?
此前的計劃,這會兒相當於全部推翻。我倆各自拿出電腦,再一次開啟地圖來回拖拽,除了地景,還多了個充電的因素要一併考慮。
是誰出的題這麼的難!
Lyra:結果是Eric率先破了局——別光想著燈塔和教堂,大橋行不行?
北邊的Miramichi River上,有一座西北-東南向的大橋跨過,河邊還有個看大橋的碼頭。Lyra趕緊測算角度,發現鋼架橋的橋拱偏在南側,食甚時刻的太陽幾乎可以對齊橋拱的最高點。當地天氣預報是晴天,而且即使惡化,總可以沿公路往內陸跑,放棄地景換太陽。
Eric:河對岸就有個超充,電的問題完全不用擔心。
於是4月8號中午,我們從Moncton出發,下午兩點多抵達Miramichi事先看好的碼頭。這個地方大概太不出名,沒幾個想拍地景同框的攝影師,大家都有河邊前排觀景位不用打架。周圍悠悠閒閒支起沙灘椅望遠鏡的基本全是本地人,最遠不過來自4個小時之外,聽說我們從紐約開過來,都滿臉驚訝。
哼,還沒說咱是從東京飛來的呢!

碼頭前排觀景位。

iPhone原圖直出,終於擁有了一張日食工作照!

日食剛剛開始,太陽黑子清晰可見。

加拿大的寒冷,讓我倆有點猝不及防,碼頭上滿是被曬成冰沙的積雪,一踩一個小水坑,薄薄的鞋襪瞬間被冰水浸透。
不過日食當前,顧不得這許多。兩個人搭起三個腳架,分別給拍長焦的A7R4,拍日食軌跡的RX100,和錄延時影片的GoPro使用。巴德膜粘在遮光罩上,去年在澳大利亞買的膠帶就等著今天派上用場。後面兩個不好換電池,得把充電寶固定牢靠。
一小時的準備時間轉瞬即逝,最後溫習一遍手機裡的拍攝流程,月亮的影子已開始蝕入太陽了。
日全食大概是肉眼凡胎能看到的最震撼的天文現象。哪怕已經是第四次追日,我們依舊像之前的每一次一樣,全神貫注地感受著整個光影變幻的過程。隨著太陽的光線被一點一點遮蔽,本就不暖和的天氣雪上加霜,河上的風都帶了些刺骨的寒意。
日食特有的銀灰色漸漸籠罩大地,周遭安靜下來,唯有風聲獵獵和快門聲咔咔咔。下午4點34分,最後一牙太陽準時消失,光束從視野中抽走的瞬間,彷彿慢鏡頭一般,時隔很多天還能在腦海中迴圈播放。
人群爆發出一片歡呼,暗藍色的天幕卻寂靜如迷。
上次全食忙著拍照,沒顧上用肉眼好好觀察地平線上的橘色霞光,這次看了,卻沒來得及回頭瞧瞧反方向是怎樣的光影。日光從月球另一側出現彷彿只是一眨眼,大鑽戒迅速閃現又迅速消失。夜幕驟然捲起,四面八方同時天亮。
真希望食甚的三分鐘能長一點,再長一點。

日食全過程。

食既時刻的大鑽戒。

貝利珠與日珥。

食甚時刻。

手搓9檔包圍曝光HDR,計算攝影初體驗!

日食後覆盤總結全美的戰況:賽前以為全軍覆沒的德州,食甚時刻低雲剛好散開一點,可惜天氣還是不夠晴朗,拍不到日冕的細節;中西部,一些雲縫漏出了全食階段;最早做計劃時最心儀的大瀑布陰天;北VT薄雲遮日,只有到ME才有萬里無雲的大晴天;加拿大,Newfoundland的兩個燈塔不出意外都是陰天,特斯拉開不到的PEI燈塔有薄雲,倒是Quebec小島無雲,如果拍了那裡的燈塔應該也會不錯。
但最喜歡的還是我們去的Centennial Bridge大橋。雖然提前一天才定下它,甚至當時還覺得有點兒湊合,拍出來效果卻遠超預期——鋼架背後,晴空萬里,食甚的霞光一覽無餘,橋拱又與日食的串珠剛好對齊,完美實現了最初的同框目標。
好像最終沒有人比我們跑得更靠東,榮幸成為了今次全朋友圈收工最晚的崽^_~

再看一遍今年的最滿意作品;)

Lyra:我的裝置對一個風光狗來說實在過於簡陋。第一次拍日食沒有長焦,第二次拍日食沒有廣角,這次好不容易準備了兩臺相機,但是沒有赤道儀,甚至沒有快門線,主打一個全手動拍攝。徒手調雲臺追太陽,徒手按快門,手動包圍曝光,手動看錶延時,甚至因為拍黑卡小相機拍攝效果不好,在全食階段把主相機從長焦鏡頭上擰了下來,換了個廣角鏡頭拍地景。
做拍攝計劃的時候想得非常周全,食甚時刻換鏡頭,一分鐘拍廣角,趕在生光之前換回長焦,拍另外一側的貝利珠和鑽石環。結果拍地景時戀戰了,多捏了幾張,直到太陽的光芒從月亮背後閃出來的一刻,才手忙腳亂換回長焦,還忘記把包圍曝光調回9檔。錯過了生光瞬間的貝利珠,也差點錯過下面的那個小日珥,當時覺得翻了個大車,急得直跳腳。
然而回來看照片的時候發現,黑卡的地景確實不理想,幸虧換了主相機拍。而生光時刻的廣角太陽光芒四射,比食甚那張更美。考慮到這次最想拍日食串珠,也算是歪打正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四刷日食,沒有一次特別順利,每每覺得吸取了一點教訓,但下次依然在翻車的邊緣瘋狂試探。Eric說這是我的宿命,因為永遠不滿足於已經學會並實踐過的拍攝技術,一旦做到了萬全的準備,就會想嘗試拍到新的內容。
而我只覺得,真的需要買快門線、赤道儀和備機了。

差點錯過這個漂亮的日珥。

Eric:我的日食心得是……電動車不靠譜啊。當天還出了個小插曲,特斯拉官網顯示Miramichi有個超充,而且正常運轉,然而我們從Moncton出發時開導航才發現,那個充電站“Temporarily Closed”。萬幸,當時電池還有80%的電量,單程剛好用不到40%,一路不敢急加速超車,最後剩了10%回到出發地的超充。假如之前沒充滿,當天就要再單跑一趟充電,該耽誤開拍前準備的時間了。
對我們來說,只要價格不比油車貴太多,以後仍然會租特斯拉,起碼它睡著舒服,可以整夜開暖風,而且充電還能比加油省點錢。但電動車的焦慮感,這次是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無論它理論上續航多遠,無論有沒有超出續航的需求,即使就正常使用,一個超充暫時下線就可能導致行程崩盤,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金錢挽救。
有點兒跑題,不過都是我們的真實體會,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聊聊!

Eric也照看了一臺相機並收穫一張日食工作照!

下一次追日是什麼時候?2024年10月2日日環食,復活節島見!
微信確實改版了演算法,長期沒有互動的公眾號真的收不到推送了!作為不恰飯的隨緣寫作者,我們小小的願望,無非就是寫的文字拍的照片講的故事可以被閱讀。所以,如果你喜歡遠夏,不想錯過推送,別忘了星標置頂,一鍵三連,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讓它被更多人看到,就是對我們繼續寫下去最大的鼓勵啦:)

關於遠夏
遠(Lyra) & 夏(Eric),2002年在人大附中相識,2010年夏天初次結伴旅行,從此一發不可收拾。2022年終於賣房流浪,北極訂婚,南極結婚,現居無定所浪跡天涯。
風光喵。十幾年前跳了拍照的坑,近年來越陷越深。約伴時的獨裁領隊,旅行中的靠譜嚮導。2008年來美,足跡已經踏過全部50個州,和62/62.5個國家公園。斯坦福地球物理研究生,理想是去北冰洋岸邊挖石油。
風光喵專職司機/揹包俠/經紀人。遇到風光喵之前是獨行俠一枚,國內只有4個省沒去過,在美國也走遍了50州。北大廣告系不務正業4年,美國藝術管理碩士。業餘樂手/律師/碼農/會計/廚師……傳說中的什麼都會一點的那種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