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婆,你知道嗎?瓊瑤輕生了……”,看到這個新聞我連忙跑到廚房,跟憨媽小聲說著這個訊息。
那時候憨媽正在給孩子準備午餐,哥哥和妹妹也正在吃著早餐,我雖然說得很小聲,但還是給娃聽到了。
“爸爸,瓊瑤是誰啊?什麼是輕生啊?”,女兒突然抬起頭問我。
呃,這小丫頭,耳朵賊靈……
我是故意不想讓娃聽到的,因此說話聲音很小,但沒想到,還是給妹妹聽到了。
“瓊瑤是一位很有名的作家,86歲了,至於‘輕生’嘛……”,我突然有點語塞,“呃,那其實就是‘自殺’……”
“為什麼這位老奶奶要自殺呢?”,女兒接著問我。
這個問題把我問住了,我撓撓頭,“呃,有的人是遇到不開心的事了,有的人是禁受不了病痛的折磨,所以會自殺吧?”
“那如果人不開心,或者生病很難受,就可以自殺嗎?”,女兒又丟擲了一個靈魂提問。
“不不不,千萬不要學”,我連忙否認,“自殺其實很痛苦的,你看過吊死鬼嗎?舌頭伸了好長的露在外面,就是因為自殺死的!”
說到這裡,我把舌頭一吐,眼睛一翻,露出白眼,然後模擬殭屍一蹦一蹦地往前跳。

妹妹被逗得笑得哈哈的,“太醜了太醜了,自殺好難看啊!”
“所以有爸爸媽媽陪著你,有好多開心的事等著我們做呢,一定要保護自己才行!”,我不失時機地給娃講述生命的意義。
“自殺”這種事太沉重了,我應該多給孩子講一些美好的事情,讓她們珍惜身邊的美好,珍惜自己的生命!
02
前段時間,憨憨老師給我們這些高中生家長,特地開了一次家長會,就是關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她說她前年有個學生,成績很好,特別好強,可是那個學生申請大學時被心儀的大學拒了。
在收到拒信的那一刻,那個學生合上了電腦,爬到窗前,從高樓上一躍而下。
她告誡我們,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因為現在學生自殺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從小學到高中都有。
而且更可怕的是,現在的網際網路、社交媒體,能刷到很多這種關於“自殺”的內容,甚至還有一些影片、文章是教你怎麼自殺的。
你看我用某搜尋引擎去搜索“怎麼自殺”。
跳出來的第一頁搜尋結果,就赫然寫著“無痛自殺的方法”。

後面還推了一些影片,什麼“教你自殺不疼的方法吧”、“csgo怎麼自殺呢”……

有些孩子有自殺的念頭,但是不敢自殺,原因就是怕疼。
這網站倒好,直接給孩子傳遞“無痛自殺的方法”,這價值觀簡直了……
更誇張的是,還有些不懷好意的人,還會在社交媒體上攛掇別人自殺。
有的孩子一開始只是想不開,有這種自殺的想法,可是就會有一些陰暗的人像蛆一樣附上來,在旁邊煽風點火:
-
“沒出息,慫啦?”
-
“有沒有膽子啊?”
-
“你倒是跳啊!”
-
……
就是因為有了網際網路、社交媒體、短影片,讓孩子能接觸到很多關於“自殺”的資訊。
而我們聽到的某某某自殺的新聞,在我們而言,這就是一個新聞而已,可對於心理抑鬱的孩子來說,它有可能成為一枚催化劑,甚至可能推著他去模仿別人自殺的事情。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不太願意跟孩子講那些“自殺新聞”的原因。
我不希望孩子聽多了這種“自殺新聞”後,給他們一個錯覺:
原來自殺的成本這麼低,
如果不開心就可以去輕視生命!
03
憨憨今年開學的時候,曾經跟我說過一件事。
他說他自從上了高中後,覺得自己壓力很大,希望能找個心理醫生。
第一次聽到這話時,我其實並沒有放在心上。
因為我覺得孩子高中了,壓力大一點是很正常的,我那時候不也經歷過高中的煎熬嘛,我不也是這麼熬過來了嘛!
所以我一開始安慰他:“高中了,壓力大是很正常的,爸爸週末帶你去吃好吃的放鬆一下!”

但緊接著第二個禮拜,老師給我們開家長會的時候,我才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
她說:
孩子在跟你講需要找心理老師時,其實就是發出的一種求救訊號!
而一旦心理出現問題,不是說出去吃頓飯、玩一玩放鬆一下就能解決的。
因此後來我給孩子找了心理老師,做了測評。
壓力值滿分10分,他拿了9分,這說明壓力已經很高了。
不過也是因為我們關注及時,所以儘管孩子壓力大,但並發展到更嚴重的抑鬱症的地步。
而當孩子壓力值很大的時候,只要關注及時,給孩子減壓,是能夠得到緩解的。
因此後來經過我們和老師的一起努力,改善和孩子的溝通方式,給孩子減壓,多進行心理按摩,兒子的壓力指數降到了5、6,迴歸了一個高中生正常的水平。
04
我曾經看過一個報道,是浙江大學的科學家在研究青少年自殺的現象,每年都有很多青少年選擇自殺這條不歸路。

尤其是學習壓力大、校園暴力、家庭氛圍不好,都會引發孩子的抑鬱,進而讓他們想不開。
那怎麼幫助孩子緩解心理壓力,避免抑鬱呢?
我覺得有兩件事是需要家庭、學校和全社會努力的。
1
第一件事,
對網際網路和自媒體的管控
比如Youtube上這方面做得就挺好的。
你看我在Youtube上搜索“How to talk suicide to kids(怎麼和孩子談論自殺)”,結果搜尋的結果是下面這樣。

我沒有搜到關於自殺的資訊,相反頁面用大大的字型顯示“You are not alone(你並不孤單)”,然後會顯示一個心理求助熱線。
而且所有跟自殺相關的影片,都會有一個播放限制。
比如“瓊瑤離世”這件事,在Youtube上也有很多相關的新聞。

可是如果我們點選具體的連結進去,只會看到一個黑色螢幕,上面會給出警告,說這個影片是和自殺相關的,問你是不是要繼續。

而點開影片後,下方則會有一個標籤,提醒你說:“你並不孤單,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撥打免費心理諮詢熱線”。

這樣的好處是,從社會層面管控關於“自殺”的報道。
不要讓孩子覺得:“自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不要讓他們形成一種錯覺:“只要不開心就可以選擇結束自己生命”。
而是給這些孩子隨時提供幫助!
2
第二件事,
對於孩子心理狀態的重視
不要把孩子當做學習的機器,每天逼著他們學學學,相反,多關注一下孩子的心理狀態。
前幾天,有個媽媽就跟我說,她的孩子跟老師請假,說要去找心理醫生諮詢。
結果老師卻不以為然,哈哈一笑,說:
“你看起來好好的,
能有啥心理問題?”
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心理出問題的孩子很多時候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看起來很陽光,學習沒問題,和同學交流也很正常。
但其實他們內心深處壓力卻很大。
所以,多多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關注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
比如說他們覺得累,覺得沒意思,覺得壓力大想尋求心理幫助,這些都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千萬要認真對待,別當兒戲。
憨憨老師那次家長會的時候,就跟我們說:
她很後悔當初沒能和那位自殺的學生多聊幾句,她說如果當時她更多地和那位孩子溝通,說不定他就不會想不開了……
所以,及時發現,提前干預很重要,很多時候,父母和老師提前干預,就能幫助孩子避免悲劇的發生。
總而言之,希望家庭、學校和全社會都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視起來。
和成績相比,兒童的身心健康才是第一位。
如果孩子能過得開開心心的,並且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去努力,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英國養娃那些事兒”誠意推薦
作者:理工男憨爸
來自憨爸在美國
歡迎轉發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