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圖片報名,抓住風口(iOS使用者請用電腦端開啟小程式)
本期要點:特朗普以為他做對了,但其實大錯特錯
你好,我是王煜全,這裡是王煜全要聞評論。
3月4日,特朗普在眾議院的演講中呼籲,要廢除《晶片法案》(CHIPS Act)。他認為,讓納稅人的錢流向臺積電等外國企業,是筆“糟糕的交易”,應該將剩餘資金用於減少國債或其他更合適的用途。
沒補貼了,晶片企業不來了怎麼辦?特朗普也有解決方案,就是用關稅取代補貼,迫使這些企業在美國建廠。他還說到,臺積電已經準備在美國投資1650億美元製造晶片,而美國不用花一分錢。
我們認為,對於科技產業而言,停止對於晶片產業的補貼,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但對晶片收關稅,註定將會是個敗筆。補貼和關稅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卻被特朗普作為了自身政策的“一體兩面”。而臺積電前往美國建廠,也並不是特朗普的功勞。
2022年8月,拜登政府簽署《晶片法案》,開啟了對於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大規模補貼。臺積電的亞利桑那州工廠獲得了66億美元,英特爾在俄亥俄州等地的工廠則獲得了85億美元,三星在得克薩斯的工廠也獲得了約64億美元。
然而,很明顯,這種做法很糟糕,但原因卻和特朗普所說的相反。
《晶片法案》最大受益者並不是臺積電,而是英特爾。它不僅獲得了最多的補貼,還拿到了110億美元的低息貸款。因為美國政府希望自己的“親兒子”英特爾能突破先進製程工藝。
可是,英特爾就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其先進製程的工廠已經延期,其主要產品仍然停留在10nm工藝,同時在AI浪潮中幾乎無所作為,甚至連PC的CPU都曝出大量質量問題。這也導致英特爾的市值大幅縮水至不足千億美元,和英偉達的3萬億以及臺積電的萬億美元市值形成了鮮明對比。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近幾年,正當英特爾最需要大力投入以追趕超越的時候,他們卻拿出了845億美元用於股票回購,遠超同期研發投入。
此外,不僅是晶片補貼,美國對電動汽車的補貼也大都流往了通用、福特等傳統燃油車企,而不是引領了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潮流的特斯拉。
究其原因,美國的這種補貼政策的問題在於要“雨露均霑”,甚至誰員工多、選票多(但往往比較落後)、誰和民主黨關係好,補貼就給誰。資金自然無法流往最優秀的公司,也更不可能支援那些最具創新潛力的初創企業了。
就像英偉達才是美國這次AI浪潮的競爭優勢源泉,卻因為並不進行晶片生產,沒得到任何補貼,而且還被美國司法部的反壟斷調查和出口限制折騰得夠嗆。

但是,我們強調,特朗普想透過加關稅逼迫晶片企業、特別是臺積電在美建廠的邏輯也是錯的。
加關稅有效性的前提在於,本土要有足夠強大的替代產能,並且要有足夠威懾力的市場壟斷地位,但這兩項美國都不具備。
由於電子消費品和電動汽車的生產大多在美國本土以外,美國僅貢獻全球約25%的晶片終端需求。同時,美國需大量採購AI晶片建設超算中心,但其中絕大部分依賴臺積電供應。
在這種情況下,臺積電完全能轉嫁關稅成本至英偉達,而英偉達的AI晶片已經一片難求了,所以特朗普所加徵的關稅,只會最終傳導至微軟、Meta、xAI等英偉達的大客戶身上。當然,這將無形中推高美國數字經濟整體成本,甚至削弱美國在AI產業的競爭力。
類似的情況,在特朗普上一任期就曾發生過。他對中國電子產品徵收10%的關稅,直接導致美國筆記型電腦等產品的價格隨之上漲。因為美國人自己不生產電腦,只是電腦的搬運工。
而且,晶片企業也很難因為加徵關稅而前往美國建廠。
別忘了特朗普已經對建廠需要的鋼鐵等產品加徵了關稅,在美建廠的成本已經增加。更關鍵的是,在美國高通脹的背景下,其工程師以及工人的成本也遠比亞洲高昂,且工作效率還低。
而且,其實超算中心的用鋼量也很高,如果特朗普堅持高關稅政策,再配合上未來可能加徵的晶片關稅,我們甚至可能會見證一波美國科技巨頭在其他國家大建超算中心的潮流。

臺積電亞利桑那州晶片工廠
但是,大家或許會奇怪,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確實宣佈,未來4年將在美國新增1000多億美元的投資,包括建設三座先進晶圓廠和兩座封裝廠以及研發中心等等,可謂是要把全部產業鏈都在美國複製一遍。難道不是因為補貼或關稅嗎?
當然,這跟特朗普的“關稅勒索”沒關係。那些幾十億的補貼和可能要加徵的關稅,在臺積電的鉅額投資面前,完全是杯水車薪。臺積電絕對不可能“為了這碟醋而包頓餃子”。
一方面,這是臺積電所謂“安全冗餘”策略的延續。目前,他們已在日本、德國新建或擴建了晶片廠,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也快要進入量產階段,加大對美投資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退一步講,超90%的全球最先進半導體制造能力都集中在一個地方,這是美國政府一直在渲染的不穩定因素,臺積電自然也得有所表示。
另一方面,美國在設計端的優勢,讓臺積電必須貼近其客戶。目前,蘋果、英偉達、AMD、高通等美國企業仍然是臺積電的主要客戶。現在臺積電確實很風光,但長期看,隨著未來幾年AI晶片的生產技術進入成熟期,晶片設計和研發的企業仍將成為創新的主要源泉,因此也會有更大產業話語權。同時別忘了,屆時英特爾、三星的代工業務可能因為有美國工廠、離重要客戶更近而獲得優勢,臺積電肯定不願讓這種情況發生。
雖然我們常說產業鏈、供應鏈是全球的,但實際情況暫時還是,物理上離得近終究會更方便一些,尤其是需要大量協同研發的領域。所以,特朗普以為是自己的關稅政策奏效了,但其實他不過是沾了美國產業優勢的光而已。
最後,我想大家應該都能看出來了,影響科技產業生態的核心因素,仍然是技術領先性。誰掌握核心科技,誰就能獲得最多的產業支援,補貼或關稅等政策只會加速或延緩這一過程的發生。
比如,中國的動力電池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們就抓住了機會,打造出了全球獨一份的電動汽車產業,甚至在自動駕駛、無人機、機器人等相關領域也能發展得很好。同理,美國的晶片研發和設計仍然領先,因此晶片產業生態也都願意圍繞美國展開。此外,戰火紛飛的以色列,卻因為晶片人才眾多,仍是全球晶片產業的高地,也是這一規律的極端例子。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如果你想掌握更多科技產業的底層規律,從而做出更明智和長遠的決策,歡迎你加入科技特訓營,與我一起,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此外,前哨AI小課第四季已經開始,想掌握最新AI工具的朋友不容錯過,現在購買還可以享受早鳥價優惠!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王煜全要聞評論,我們明天見。
推薦閱讀:
【科技特訓營】看懂科技產業,離不開長期觀察。線上書院模式,與王老師深度連結!為未來五年做好準備,先人一步,領先一路!
↓長按圖片掃碼報名,先人一步,領先一路


↓¥399,掌握王煜全AI產業預測精華(iOS使用者請在電腦端開啟)
此外,我們還為您準備了一份清單
“特朗普近期主要政策一覽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