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不給一分錢!英特爾與臺積電的百億補貼,危?

2025.03.06
本文字數:2989,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高雅
當地時間3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向國會發表講話時稱,他希望廢除拜登政府產業政策的重要成果《晶片與科學法案》(以下簡稱“晶片法案”)。
如果晶片法案被廢除,外界普遍猜測特朗普政府可能會放棄兌現美國已承諾的補貼措施,甚至可能追回已撥付的資金。過去一個月內,專注於半導體行業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VanEck指數下跌超過7%。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教授馬弘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歷史上,美國曾透過關稅等手段迫使日本車企在美國大規模投資建廠,但現代產業的全球分工程度和供應鏈複雜程度已遠超上世紀80年代。因此,類似措施能否取得預期效果仍有待觀察,且實施成本將遠高於當年。
“如今的美國政府未必有足夠的耐心。”馬弘表示,“事實上,特朗普在其第一個任期內推行的類似政策也並未取得顯著成效。”

視覺中國圖

“我們不會給他們一分錢”

2022年8月,拜登政府時期晶片法案在美國國會透過,該法案為在美新建或擴建晶片工廠提供高達390億美元的直接補貼,同時提供貸款支援和25%的稅收抵免。英特爾(Intel)、臺積電(TSMC)等全球主要半導體企業在該法案框架下獲得了鉅額資金支援,並宣佈了相應投資計劃。
然而,不到三年後,特朗普在國會演講中直言不諱地批評道:“你們的晶片法案是個糟糕透頂的東西。”他隨即轉向眾議院議長約翰遜(Mike Johnson)表示:“你們應該廢除晶片法案,無論剩餘資金有多少,都可以用來削減債務,或者用於任何其他你們認為合適的用途。”
特朗普對晶片法案的不滿由來已久。早在去年10月的競選期間,他就曾在一檔播客節目中批評晶片法案“非常糟糕”,稱“美國拿出數十億美元讓富裕的公司借錢建廠,但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把好公司交給我們”。隨後,他提出了自己的關稅替代方案:“透過設定高額關稅,他們會免費來美國建設晶片工廠。”
就任總統後,特朗普繼續釋放政策轉向的訊號。1月27日,他在向眾議院共和黨人發表演講時表示:“晶片公司坐擁數十億美元,他們根本不缺錢。他們不需要補貼,而是需要激勵措施——比如讓他們面臨25%、50%甚至100%的關稅壓力。他們會用自己的錢建廠,我們沒必要給他們補貼。”
3月4日的國會演講是特朗普首次公開呼籲廢除晶片法案。他在演講中稱:“我們投入了上千億美元,卻毫無意義。他們拿了錢卻不花,對他們來說,這些錢毫無價值。”
不過,截至目前,特朗普尚未明確表示是否會收回已撥付的資金或放棄已承諾的獎勵措施。然而,他已對臺積電新宣佈的投資專案表明態度,“我們不會給他們一分錢”。
與此同時,據報道,隨著特朗普政府削減聯邦政府工作崗位,負責執行晶片法案的晶片計劃辦公室(CPO)將裁減約五分之二的人員。裁員包括約20名自願離職的員工,以及40名處於試用期的員工,後者將於本週被解僱。

國會阻力

然而,廢除晶片法案在國會面臨顯著阻力。該法案最初是在參議院以60票的門檻透過的,這意味著廢除法案同樣需要獲得60票支援。目前,共和黨在參議院佔據53個席位。2022年,有17名共和黨議員投票支援晶片法案,而其中留任至今的共和黨議員大多並不支援廢除該法案。
例如,支援晶片法案的共和黨首席參議員楊(Todd Young)表示,特朗普的言論“似乎與我從他內閣成員那裡得到的私下和公開保證不一致”。得克薩斯州參議員科寧(John Cornyn)在2022年投下贊成票,他認為廢除晶片法案的可能性極低。
此外,根據美國商務部資料,晶片法案的資助專案已覆蓋二十多個州,包括得克薩斯州、亞利桑那州、南卡羅來納州等傳統“紅州”。這些州的利益相關者可能會對廢除法案持反對態度。
民主黨人的反對態度更為明確。晶片法案的主要起草人、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強調,該法案擁有兩黨支援的基礎。威斯康星州參議員鮑德溫(Tammy Baldwin)則批評稱:“本屆政府經常藐視國會的意志。”

“以投資換市場”

在拜登政府任期結束時,美國晶片計劃辦公室已宣佈撥款325.42億美元,並提供55億美元貸款,用於資助32家企業的48個專案。相關承諾包括在20年內推動總投資超過3800億美元的專案,其中大部分將在2030年前完成。
例如,英特爾可獲得了85億美元的贈款,並可申請高達110億美元的聯邦貸款。作為回報,英特爾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用於在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俄亥俄州和俄勒岡州建設和擴建晶片工廠。臺積電則可獲得了66億美元的補貼和50億美元的貸款,同時承諾在亞利桑那州投資650億美元。此外,三星和美光分別獲得64億和61.4億美元的補貼,用於推動得克薩斯州和紐約州的晶片生產。
英特爾公司在今年初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透露,該公司已經透過晶片法案從美國商務部獲得了22億美元的聯邦撥款。而臺積電根據已達到的專案進展已收到15億美元。
儘管特朗普對晶片補貼方案持強烈批評態度,但相比已落地實施的晶片法案,其以關稅為核心的策略是否更有效?
2022年晶片法案的支持者、南卡羅來納州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表示:“我想看看特朗普打算用什麼替代方案。總體而言,我希望將晶片製造業帶回美國,但如果他有不同的方法,我持開放態度。”
當地時間3月3日,臺積電宣佈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擴大產能與佈局。特朗普在次日的國會演講中對此表示:“我們一分錢也不會給他們。他們之所以來,是因為不想支付關稅——他們來了,其他許多公司也是如此。我們無需掏錢,只需保護我們的企業和人民。他們會來,因為在美國建廠就能免除關稅。”
不過,馬弘認為,臺積電的最新承諾“更像一種姿態”。他表示,現代供應鏈基於效率和專業化分工,強行透過關稅或產業政策迫使產業鏈迴流本土,必然缺乏經濟性,導致資源錯配和成本上升。因為這些生產不符合美國的比較優勢,“美國也缺乏足夠的產業工人來支撐工廠,除非放寬移民政策——但特朗普的政策恰恰相反。”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國貿系副教授謝紅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採用關稅的做法不是特朗普的獨創,而是一直根植於美國的政治譜系中。美國的第一任財長漢密爾頓提出的幼稚產業保護論,就提到需要透過高關稅提高工業的競爭力。無論漢密爾頓時代,還是現在的特朗普時代,美國面臨的相同問題是製造業規模不足,只不過漢密爾頓時代相對強的是農業部門,而現在美國相對強的是服務業部門。”
實踐中看,產業補貼旨在降低企業投資的固定成本,而關稅則是透過提高進口成本迫使外國企業轉移生產。謝紅軍表示,補貼透過覆蓋建廠成本主動吸引投資,提升企業入駐意願;而關稅則是一種被動脅迫,只有在出口受阻且市場不可放棄時,企業才會選擇直接投資,在學術上被稱為“以投資換市場”(quid-pro-quo FDI)。
謝紅軍分析稱,不管產業補貼還是關稅,對經濟體都會造成無謂損失,但產業補貼造成的無謂損失主要來自對企業的不恰當激勵,而加徵關稅會透過進口價格同時扭曲企業和消費者的行為,造成的無謂損失相對更大。但從財政影響來看,“產業補貼需要政府的資金支援,而關稅反而會對政府帶來一筆額外的收入”。
不過,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地緣政治與策略教授埃溫特(Simon J. Evenett)近期一篇報告表示,無論特朗普推動的透過關稅吸引綠地投資的方式,還是拜登政府偏好的補貼驅動方式,除了在最初帶來一陣“甜蜜的投資高峰”外,並不會取得長期效果。
半導體環球晶圓公司此前表示,如果晶片法案發生變化,該公司將根據潛在的進口關稅和市場需求重新評估其計劃,“需求是主要驅動力。如果有客戶需要時,企業就會繼續建設工廠”。
微信編輯 | 小羊
推薦閱讀

超越DeepSeek!騰訊元寶登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