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與洛克希德的世紀競奪:F-47訂單背後的權力博弈,特朗普暴露私心!

近日,波音公司成功擊敗競爭對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贏得了五角大樓第六代戰鬥機:F-47的製造合同。這一訂單不僅對波音至關重要,交易公佈後,波音股價在週五上漲3%,而洛克希德馬丁股價下跌近6%。

在美國國防承包商競爭格局中,波音公司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和軍用飛機制造商之一,但近年來因事故頻發、薪資問題和生產延遲陷入困境。此次贏得F-47合同,不僅是一次商業上的勝利,也是對波音戰鬥機生產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驗。
特朗普的政治考量
波音這次能夠拿下如此大單子,結局可謂是“出人意料”。論技術優勢,洛克希德-馬丁可以說是在戰鬥機的技術的各項指標上都“遙遙領先”。
這次選擇就顯示出了特朗普的政治算盤波音公司作為美國的龍頭航空巨頭,擁有17萬員工,而包括家屬在內則將超過百萬選民,其民用業務佔比達53%的結構,讓波音成為了這次“製造業迴流”的絕佳代言人。相比於洛克希德-馬丁,洛的軍工收入佔比高達80%,波音顯然更能滿足特朗普“以軍帶民”的政治訴求。
從就業崗位上看,F-47專案可以直接創造出2.3萬個工作崗位,輻射鏈覆蓋了12個關鍵州(大多數為鐵鏽帶搖擺州):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工廠直接創造1.2萬個崗位,透過供應鏈輻射影響搖擺州俄亥俄(航空鋁材)、佛羅里達(航電裝置)的選舉格局,預計影響2028年大選約47萬張選票‌。200億美元首期投入中,42%定向流向特朗普重點扶持的“鐵鏽帶”軍工企業,包括俄亥俄州萊特-帕特森空軍基地的數字化生產線改造專案‌。
選擇波音還有一個政治象徵,即波音曾參與B-17“空中堡壘”等二戰傳奇裝備的研發,更符合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歷史敘事。
特朗普則透過這一專案達到了自己的三個目標:
1. 對沖洛馬在F-35專案上的壟斷地位(已交付1100架)
2.回應馬斯克等新興勢力對傳統載人戰機的質疑。F-47專案爭議本質是作戰理念之爭。馬斯克曾公開質疑載人戰鬥機:“單價3億美元的有人戰機在無人機群面前猶如騎兵對陣機槍。”
3.重塑軍工利益分配格局,為SpaceX等新晉承包商鋪路。
財務懸崖邊的波音生死自救
國防部的這一單子,對於如今深陷泥潭的波音公司,絕對是及時的救命稻草。根據波音2024年的財報顯示,公司全年淨虧損118億美元,連續6年累計虧損達到360億沒有,其資產負債率高達112.8%,已實質處於技術性破產狀態。
其中波音737 MAX機型事故頻發,導致訂單銳減81%,僅僅最終交付了265架,同期空客則交付了735架。國防業務同樣失血嚴重,由於F-15/18等軍用機交付量同比下降18%以及T-7A教練機專案成本超支40%,國防部門虧損達到54億美元。
此外,不斷湧現的“吹哨人”,讓波音面臨著一輪又一輪的輿論風波,內部舉報揭示駕駛艙玻璃碎裂、起落架脫落等重大隱患,員工自曝“不敢乘坐自家飛機”‌,關鍵零部件檢測流程被曝形同虛設‌,更是讓波音陷入了“品控崩盤”的巨大負面中。
目前波音可謂是現金流枯竭,總共有580億美元債務壓頂,2025-2026年需償還債務就達到120億美元。特朗普的F-47的國防大訂單,可謂是給波音雪中送炭,不過波音是否能就此止頹,依然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洛克希德·馬丁的困境:F-35詛咒與路徑依賴
作為投標的失敗方,洛克希德·馬丁這次可謂是要嚥下苦果。曾經成功的F-35雖然給公司帶來了鉅額的1.7萬億美元收入,但是公司暴露出過度依賴單一產品的結構性風險。
此外洛克希德-馬丁同樣存在致命傷:這就包括單機維護成本過高,2015年一家F35戰鬥機的維護成本為670萬美元,到2024年時,維護費已經漲至3100萬美元。
此外,隨著美國的戰略收縮,洛克希德-馬丁同樣面臨著地緣風險:已有9個盟國要求重新談判採購條款,日本更削減23%訂單轉向國產心神戰機‌。
在失去訂單前,洛克希德·馬丁的股價在半年內下跌了14%,也反映出資本市場對於公司的擔憂:這就包括第六代戰機研發滯後,以及太空領域被Space X搶佔了巨大的市場份額。
F-47戰鬥機:技術懸崖上的豪賭
儘管合同落地,但是質疑聲卻從未停歇。美國《軍事觀察雜誌》指出:“波音自F-35競標失敗後,已經有24年未涉足隱身戰鬥機的研發,其技術斷層令人擔憂。”網路上同樣質疑聲四起:“波音連困在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都帶不回來,現在卻被信任開發F-47戰機?”
從技術能力上而言:波音的戰鬥機部門依然還長期處在F15/18等三代機的技術層面上,其從隱身技術與人工智慧系統上,都不如洛克希德在F35戰鬥機上的表現:與洛克希德-馬丁的“認知電子戰系統”比較,波音的人機協同演算法還處於驗證階段。
此外波音的外包工程師佔比已經高達40%,這也讓波音從質量控制上難以把控。如今國防業務僅僅佔比32%的波音,需要在18個月內,將戰機部門的產能提升300%。(目前波音月產2架F-15)
F-47的成本黑洞的幽靈重現
來自史汀生中心的測算令人心驚:200億美元啟動資金僅是F-47專案的“首付”,全生命週期成本可能突破3000億美元。
五角大樓最新審計報告揭示,F-47戰機專案成本已突破“死亡警戒線”——單機採購價飆升至4.8億美元(超支58%),全生命週期維護費用達32億美元/架,較立項時暴漲400%‌。這頭“吞金獸”正以驚人速度復刻F-35的財務災難。
這種擔憂絕非空穴來風——F-35專案的1.7萬億美元噩夢歷歷在目。更棘手的是,五角大樓同時推進B-21轟炸機(1300億美元)和“第六代戰機”NGAD專案,軍費分配已逼近臨界點。格雷齊爾警告:“美國正在製造新的財政災難。”
產業暗流:無人機與有人機的對決
在五角大樓的戰爭推演大廳裡,兩組資料正撕裂著美軍高層共識——無人機蜂群在模擬對抗中以7:1的交換比擊潰F-47編隊,但人類飛行員在複雜電磁環境下的戰場存活率卻高出AI系統23%‌。這場涉及數萬億美元產業利益的路線之爭,正在改寫未來戰爭的底層邏輯。
無人機派的核心優勢在於經濟性碾壓。美國"郊狼"自殺式無人機單價降至3.8萬美元,僅相當於F-47戰機航炮彈藥開銷的1/200‌0。
單機造價‌:F-47(3.2億美元)= 84架"灰鷹"無人機
人員成本‌:培養1名F-35飛行員(1300萬美元)= 43架"彈簧刀"巡飛彈
戰損承受‌:無人機群允許30%戰損率,而有人機編隊超過5%傷亡即觸發人員危機‌
但有人機派抓住致命痛點:2025年紅海危機中,葉門胡塞武裝用價值200美元的GPS干擾器,導致價值800萬美元的MQ-9"死神"無人機墜海‌。這暴露無人機體系的"阿喀琉斯之踵"——電磁頻譜戰的脆弱性。
波音的勝利是否真正穩固?
波音贏得F-47戰鬥機合同,標誌著其在國防市場的一次重要突破。這一勝利不僅提升了波音的市場信心,也表明特朗普政府對其生產能力的信任。然而,波音仍然面臨巨大挑戰,包括如何在質量控制、成本管理和交付能力上滿足五角大樓的嚴格要求。
與此同時,洛克希德馬丁的失利也反映出美國國防承包商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隨著人工智慧、無人機和高超音速武器的興起,未來的戰機研發將越來越注重靈活性和智慧化,而不僅僅是傳統戰鬥機的技術升級。波音此次勝出,既是百年航空巨頭在數字時代的艱難轉身,更是大國博弈下技術路線選擇的縮影。
但是在國防科技賽道上,不斷的有新玩家的崛起:馬斯克的SpaceX、帕蘭蒂爾等科技企業正蠶食傳統軍工市場。五角大樓“下一代技術優先”政策下,這些掌握AI、星鏈技術的公司,可能在未來十年奪走40%的國防預算。波音與洛馬的競爭,或許只是舊秩序崩塌的前奏。
歷史文章推薦
澤連斯基還是服軟了!將與英法領導人共同訪美,俄烏停戰近在咫尺?
刺殺陰謀、腐敗與人工智慧— 馬斯克深度訪談再爆驚人言論
梅拉尼婭紀錄片版權超2.8億元,特朗普家族將選舉勝利轉化鉅額財富!
馬斯克揭露美國史上最大欺詐:300歲老人領社會福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