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新電影讓“神童”郎朗現原形:原來我被騙了30年!

在很多80、90後人心中,對“學琴熱”可能多多少少都有些印象。那時候,有條件的家庭,都想讓孩子學鋼琴。
等到郎朗橫空出世,他父親如何培養他的故事傳開後,家長們有了“榜樣”,熱情就更加高漲了。
但後來,“學琴熱”漸漸褪去,郎朗和他父親的故事,也有了不一樣的解讀方向。
最近看了姜文導演的新片《你行!你上!》,電影的故事原型,正是郎朗和他的父親。主要情節,來自郎朗的自傳《千里之》。
開場的第一個畫面,就是郎朗父子之間的一場激烈爭吵。父親郎國任痛罵郎朗,讓他不練琴就去死,郎朗一氣之下往天台邊緣跑去,險些墜樓。
在郎朗的自傳中,可以看到這一次爭吵的真實情形,比電影中呈現的更加瘋癲、殘酷。
近些年,大家對郎朗的評價,從“鋼琴神童”到“NPD家庭的倖存者”,對郎國任的評價,從“用心良苦”到“狠心狼爸”。
僅從結果來看,郎國任的教育是成功的。可這樣的教育,是否真的值得推崇呢?時至今日,已經有了不一樣的答案。
01
你行!你上!》中,郎朗經常說一句話:我只拿第一。
現實裡,縈繞在郎朗和他父親心頭的“符咒”,也是這三個字——第一名。
有一次,堂弟聽著他們父子倆總是把“第一名”掛在嘴邊,揶揄道:“你們爺兒倆真是夠嚴肅的,就好像你當不成第一名,世界就沒法轉了。”
郎朗:確實如此。
堂弟問:那要是你成不了第一名呢?
郎朗固執地說:我必須是第一名。我會成為第一名的。
對“第一名”的極致渴望,成為了郎朗攀登高峰的強大助力。但同時也意味著,失敗對他們父子倆來說,是一件“天塌了”的、絕對不可能被接受的事。
郎朗父子的那一次激烈爭吵,就發生在一次失敗之後。
那時郎朗10歲,郎國任放棄瀋陽的工作,破釜沉舟,帶著他到北京備考中央音樂學院。

教郎朗的老師因為各種原因,總是挑刺打壓他,最後甚至直接說不教他了,讓他們去報考別的院校。
對郎朗父子來說,這無疑是晴天霹靂。那天,郎朗在學校的合唱團排練,老師將排練時間延長了一個半小時,導致他回家的時間比平時晚。
他不知道,父親一直在等著他,並且想當然地覺得他是貪玩去了,隨著時間推移,在不斷醞釀他的怒氣。
等他出現在家樓下,迎接他的是頭頂父親的狂轟濫炸:你上哪兒去了?你把自己的生活毀了!你把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毀了!
郎朗快步上樓回家,解釋自己晚回家的原因,可父親根本不信,說他是個騙子、懶蟲,沒理由再活下去了。
接著,狂怒中的父親塞給他一盒藥,裡面裝的是一種叫“交沙黴素”的抗生素,逼著他吃下去,雖然不是毒藥,但一整瓶吞掉,後果也非同小可。
郎朗害怕到了極點,躲到陽臺上,父親對他大喊:要麼吃藥,要麼跳樓,首先你死,然後我死!
千鈞一髮的時刻,郎朗的求生本能強烈爆發,他衝過去撞到父親身上,痛哭失聲:我沒有錯!我為什麼要吃藥?我不吃!
直到這時候,郎國任才清醒過來,繼而感到巨大的懊悔,他在幹什麼?怎麼會讓生命中最最珍貴的孩子去死?
雖然最後,事情平息了下去,但卻永遠在郎朗心裡烙下了一個傷疤,很長一段時間,他每天都哭著入睡,絕望,又無助。
但這次失敗之後,郎朗踏上了順風順水的成功道路。他成功地考上了中央音樂學院,成功地在國際比賽中獲獎,成功地揚名海內外,擁有了數不清的“第一名”。
然而細細一想,難免令人感到恐怖。倘若有人效仿郎國任,也用如此極端的方式去逼迫孩子成為第一、接受不了半點失敗,而那個孩子卻沒有郎朗的天賦和運氣,結果會怎麼樣?
02
同樣為人父母,我要說,郎國任的教育方法,非常具有偶然性和隨機性,不可複製。
但凡出一點差錯,最後的結果就不是成功,而是毀滅。
郎朗最後能行走在父親設定的軌道上,沒有瘋掉或者死去,和一些因素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第一,郎朗的確有天賦,並且和父親的目標高度一致。
有人把郎朗和郎國任,形容為“兩個野心家一拍即合”,我覺得非常準確。郎國任整天告誡兒子,要當第一名,郎朗心裡也是這麼想的,他對冠軍的渴望,和父親一樣強烈。
另外,郎朗真心地熱愛鋼琴。一天練8到10小時鋼琴,非常枯燥,如果不是真心熱愛,根本坐不住。但郎朗可以樂在其中,甚至彈鋼琴成了他的一種解壓方式,讓他得以逃避父親的暴戾和嚴苛。
第二,郎朗身邊有很多溫柔親切的人,給予他鼓勵和溫暖。
無論多麼早熟,多麼志向高遠的孩子,終究都只是孩子,天然地渴望溫暖和關懷,郎朗也不例外。
如果身邊全是父親這樣嚴厲、偏執的人,可想而知郎朗會有多麼窒息。幸運的是,他母親非常溫柔隨和,啟蒙老師朱雅芬也常常誇獎鼓勵他。
在和父親發生那場“大戰”之後,郎朗陷入了情緒泥沼。為了報復父親,他發誓不再練琴,每天在街上游蕩,就在那時候,他又幸運地遇到了一個賣西瓜的“二叔”。
二叔聽他說了自己的故事,耐心地開解他,他心裡的恨漸漸散去,重新開始練琴,這才有了後面的“柳暗花明”。
第三,也許有點無厘頭,但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郎朗身體素質好。
郎朗從小就是個胖孩子,跟著父親在北京求學的時候,就算每天伙食很差,他也長得胖乎乎的。
身體壯實,吃得香睡得著,良好的身體素質,也讓郎朗更經得起“捶打”。
因此,郎國任培養兒子的過程,完全像是一場豪賭,賭輸了,萬劫不復,賭贏了,也只是“倖存者偏差”。
中國有4000多萬學鋼琴的孩子,近30年來出了幾個郎朗?而那些同樣被寄予厚望,同樣付出了大量時間、金錢和心血,最後卻失敗了的孩子,沒人知道他們的命運。
郎朗和他父親,讓我想到前段時間跳樓自殺的那個9歲圍棋天才朱某鑫。
朱某鑫很小就展露了圍棋天分,7歲以九戰九勝的成績,斬獲首屆“渾南杯”全國少兒圍棋公開賽幼兒組冠軍;9歲獲得業餘6段證書。
可即便這樣,他父親仍不滿意,只要他輸掉一盤棋,就對他拳打腳踢,發朋友圈說他“打得一塌糊塗”“不認真”。
孩子細細弱弱的小胳膊上,到處都是淤青、傷痕。
朱某鑫遠離故鄉,單獨和父親在杭州求學,遭受毆打也孤立無援,沒有一個港口可以躲避。最後,朱某鑫從樓上一躍而下,結束了年僅9歲的生命,天才隕落。
每一個像郎朗這樣的成功案例背後,都有無數個淪為“爛尾娃”,甚至被逼瘋逼死的不幸孩子。
03
所以電影放在當下上映,給到大家更多的是一種思考,而不是簡單地對於“虎爸虎媽”式教育的追捧。
或許眼下的時代,大家越來越認識到,成功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健康快樂或許才是終極意義
就像郎朗被問到,是否會用父親的方式來對待他的孩子。
他猶豫了一下回答道:這個很難說,因為現在我和他那個時代不一樣,他的嚴格,有的是對的,但有的完全是自我陶醉。
不久前的一次採訪中,郎朗還說,他的兒子到4歲多都還沒有碰過鋼琴。“我對他沒什麼期望,他高興、健康成長就行。”
他感謝父親,沒有父親,就沒有他的今天,但同時,他也不願孩子經歷自己曾經的那些孤獨、迷茫、無助、絕望。
這何嘗不是一種“重新把自己養一遍”的救贖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