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未讀經典暢銷書系,《歡樂數學》系列讓很多人第一次覺得數學這麼有趣好玩,也讓很多人意識到原來數學不僅僅是試卷試題,而是一種能夠看透世界原理的硬核思維。
《歡樂數學》系列的譯者唐燕池老師,也坦言:《歡樂數學》完全顛覆了對數學的記憶。
在今天這篇譯者手記裡,讓我們看看這套書究竟有什麼魔力。
理學碩士,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曾做過日化產品研發工程師、圖書編輯,現為學術期刊編輯。
“我們為什麼要學數學?”這是我在初中時問過父母的問題,他們給的答案是“構建了數學思維,學其他學科就能一通百通”,但這一答案並沒有讓我信服。
誠然,數學是很多學科必不可少的工具,可語文又何嘗不是?為什麼大家總強調“數學思維”呢?這種思維到底有什麼了不起的?
我當時的想法和中學數學老師本·奧爾林的學生們如出一轍。奧爾林在《歡樂數學》的前言中講到,學生們在課堂上對他說:“數學就是一種毫無意義的智力展示,主要作用是在升學和就業的選拔中對學生進行排序。”
大家都覺得數學好的人很聰明,但對大部分人來說,數學在生活和工作中絕大多數的應用場景,利用初中以下的知識就可以解決了。
所以,最初在看到《歡樂數學》的英文原著時,我只是被其中的“火柴人”插畫所吸引,認為這本輕鬆、有趣的書應該能減少一些孩子面對數學時的畏懼(我小時候也讀過不少關於趣味數學題的書)。
然而,進入正文後,我不知不覺地掙脫了“做題”的衝動(大概是求學階段形成的條件反射)。跟著作者在用數學建構的秘密隧道中,我驚奇地發現許多風馬牛不相及的景觀在數學世界中竟然都是互相連通的。
我在一邊艱難地學習棒球的計分規則和《星球大戰》的故事線的同時,一邊連連感嘆作者的知識體系之龐雜,以及其中的邏輯之清晰。這就是傳說中的數學思維吧。
或許正因如此,作者才能輕而易舉地將大量事物拆解後又貫通起來,探索並發現其中的本質聯絡和規律。在這樣的思維之上,我們的確可以建構一個宏大的世界——還附贈一扇任意門,好像是真的很了不起。
好了,關於“我們為什麼要學數學?”這個問題,看完《歡樂數學》,你應該就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了。
微積分算是數學中相對抽象的一個分支,對很多人來說是高中數學最難的部分,也是大學階段學習高數時最基礎的部分。
對於《歡樂數學之瘋狂微積分》的翻譯,我猶豫了挺長時間。在過去,我也認同“數學是一種智力展示”的觀點,而大學微積分應該是我最失敗的一次展示:有一個學期的高數差點兒掛科,“喜提”大學四年成績單上的最低分。
大學微積分給我的印象是,一大堆記不住又理解不了的人名和公式。沒想到在看了幾章《瘋狂微積分》後,我只覺得相見恨晚,因為它的可讀性非常強,不但將微積分的底層思維講得簡單又透徹,其中的名人軼事更是增加了趣味性。那些過去只在公式裡見過的人名也變得鮮活起來,即便是沒有微積分基礎的高中生也能順暢地讀完。
這本書強烈推薦在學微積分之前讀,因為在充分理解了微積分原理的基礎之後,後續的學習應該會輕鬆很多。
在課本中,關於微積分的故事總是寥寥數筆,主要還是著墨於對解題方法的介紹。而這本書,別怕,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說:“我並不會教你怎麼解微積分,這本書講述的是微積分的前世今生,透過顯微鏡下的“瞬間”和天文望遠鏡下的“永恆”分別帶你探索導數和積分的世界。”
如果說翻譯《歡樂數學》是沿著一張四通八達的網狀地下隧道走走停停,那麼翻譯《瘋狂微積分》更像是乘著一葉扁舟,順著時間的洪流奔湧向前,沿路都是引人入勝的故事,我甚至意外地看到很多熟悉又親切的身影。
在翻譯作者描繪的微積分宇宙時,我不斷驚歎於它的奇幻和瑰麗,並盡我所能保留了這份浪漫。
完成前兩本書的翻譯後,我其實感覺有些遺憾。雖然翻譯的過程比想象中痛苦,但我內心還是覺得,以這套書的有趣畫風,要是讀者群能覆蓋更小一些的孩子就更好了。
誰知沒過多久,編輯就再次邀請我繼續翻譯作者的新作——《歡樂數學之遊戲大闖關》。看過原稿後,我欣然應允。
如我所願,這本書翻譯起來相對輕鬆,因為裡面全是特別好玩又有助於激發思維潛力的數學遊戲,完全跳出了一般科普書的寫作思路,是一本用來“玩”的書。
同時,書中幾十個遊戲的由來和創作歷程都很有意思,讓我再次驚歎於作者蒐集和整理史料的強大能力。
《遊戲大闖關》這本書適合全年齡段,從孩子有了數字的概念起就可以玩(當然,在他們識字之前,需要大人來講解規則),也有很多可以作為成年人娛樂的遊戲(比如謝耳朵在《生活大爆炸》中玩的石頭剪刀布和蜥蜴、斯波克)。
大學的時候,我在學院辯論隊,邏輯思維是日常訓練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當時大家玩的都是狼人殺,但因為都是熟人局,很快就陷入了套路。而這本書裡的75個遊戲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數學家似乎經常給人一種“怪咖”的刻板印象,但這套書的作者——畢業於耶魯大學的數學老師奧爾林卻幽默而充滿詩意(雖然他在網上能搜到的照片也是穿著格子衫),這對科普書作者而言是非常寶貴的品質。
我曾做過四年的圖書編輯,也擔任過科普圖書的責任編輯,很多作者在學術上的造詣頗高,卻無法準確而形象地將資訊傳達給讀者。“深入淺出”“生動形象”是我過去常在選題表中使用的詞,真正能做到的這一點的科普書其實少之又少,但這套書當之無愧地做到了。
另外,除了精彩的正文,我還非常推薦大家讀讀可能會被忽略的“尾註”“課堂筆記”“常見問題列表”等輔文部分。
作者在這些部分的思路更加天馬行空、放飛自我,那些古怪的玩笑和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除了可能會讓你看書時忍不住笑出聲來,還會讓你覺得數學因此變得可愛了一些。
《歡樂數學》被評為“文津圖書獎”推薦圖書,《歡樂數學之瘋狂微積分》進了首期“新發現·科普書單”,等等,受到讀者的歡迎和市場的肯定。
作為一個曾經的圖書編輯,我深知這樣的成果有多不容易,希望新出爐的《歡樂數學之遊戲大闖關》能有更好的成績。
短暫的翻譯生涯告一段落,能山水一程,已經覺得奇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