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許多品牌而言,KOL(Key Opinion Leader)是與消費者產生互動的重要途徑之一。與西方國家相比,今天KOL在中國的影響範圍和程度要更加明顯。於是我們和ASAP+的資深KOL經理Leo Lei聊了聊,聽聽他對這個增長市場的看法,以及他的團隊如何幫助品牌更好地藉助KOL展開營銷活動。
Leo: 這取決於不同的行業和品牌。例如,對希望面向中國遊客進行推廣的目的地而言,其目標消費者較青睞兩類互動。一種是與主要景點名勝相關的內容,另一種則建立在對目的地深入瞭解基礎上的、當地飲食購物的體驗或解讀。這在許多目的地的營銷活動中都被證明是製造網路熱點、吸引遊客的有效方式。

Leo: 我們會透過第三方的工具、以及自己的調查和研究來判定KOL是否真正能做到他們所承諾的效果。這裡有個大家都可以借鑑的簡易判斷方法:一般情況下,大部分粉絲的互動會發生在KOL釋出內容的三小時內,所以如果釋出一週後,互動資料突然又出現明顯增長,那就很有可能是購買了閱讀或點贊量。
名人和KOL這兩個概念,有什麼區別嗎?
Leo: 當然。提及KOL時,有人可能會想到Angelababy, TF Boys之類的名字,但事實上他們屬於名人,而非KOL。品牌總是希望能和那些擁有大批忠實粉絲、最頂級的所謂“KOL”合作,認為這將促成理想的效果。然而實際問題是,龐大的粉絲數量並不一定意味著良好的互動關係。往往稍低或者中等量級的KOL反而擁有與粉絲最高的互動率和參與度,這對品牌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

Leo: 在前不久達美航空的一場campaign中,我們與幾位KOL合作,對線下機艙體驗活動進行宣傳。現場包括經濟艙、商務艙、機上餐飲酒水、通關小遊戲等在內的各個環節,KOL都逐一體驗,並透過直播形式即時與線上使用者互動。
Leo: 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社交媒體分佈確實相當分散。我提到的許多平臺都是中國獨有的,所以很難將APP與APP進行對照。今年抖音、美圖等APP都表現非常好,同時消費者也非常樂於在小紅書這種平臺上分享自己的消費體驗。


Leo: 深受使用者們青睞的短影片或閱讀內容,通常都是直接易懂的。KOL們正在覆蓋幾乎所有的生活方式類別,消費者們會關注那些既能夠帶來日常美妝或時尚靈感、又可以提供實用操作技巧的人。由於KOL數量的增長,越來越多品牌會選擇與他們簽訂單次推廣合約,而非傳統的品牌形象大使。
今天的對話就暫且到這裡啦,如有更多想法,歡迎大家在本文下方留言,或關注Leo的微博 @璇子Leo 繼續交流!

● 相關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