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店機器人也內卷。


文|林小葵
編輯|李不清
來源|財經天下WEEKLY(ID:cjtxweekly)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請把中間的位置留給我”,酒店住客搭乘電梯時,經常會聽到背後傳來“卡通”的機器人聲音。
開啟攜程、美團App,酒店大多會在頁面標註是否有機器人服務。曾經作為差異化服務存在的機器人,正在成為智慧酒店標配。在社交平臺上,更有許多不想出門,只想躺在床上點外賣的“懶人”“i人”表示,“不會住沒有機器人的酒店,不想趿拉著拖鞋去前臺取外賣”。
數年前,“非接觸式送貨”的需求,更進一步做大了酒店機器人賽道。資本的湧入,讓數十家商用機器人企業短期內獲得了數輪融資。
其中,深耕酒店場景的頭部企業雲跡科技,率先叩響了港交所大門,劍指“機器人服務智慧體第一股”。這家服務於超過3萬家酒店和100家醫院的機器人企業,近期在港交所遞表。
雲跡科技成立於2014年,背後站著一眾科技巨頭,騰訊、阿里、聯想、攜程、科大訊飛等皆在其股東名單中,並前後歷經了10輪融資,最後一輪雲跡科技估值已高達40.8億元。
不過,在機器人賽道火熱,創業公司苦尋落地場景的背景下,酒店機器人也極為內卷。
根據雲跡科技招股書,其收入由2022年的1.6億元增至2024年的2.4億元,年複合增長率23.2%。毛利則實現了64.6%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06億元。但2022年至2024年,雲跡科技也在3年中,累計淨虧損達8.15億元。
在招股說明書中,雲跡科技提醒投資者:“我們可能無法於不久的將來實現或於隨後維持盈利能力。”

用機器人省不省錢?
如今機器人廠商在向酒店推銷產品時,話術多為:“一個機器人可以代替半個員工,能用五六年。”上海某酒店經理告訴《財經天下》,機器人確實可以一定程度上為酒店減少人力開支。
一臺配送機器人或者清潔機器人,市場價多在2萬~8萬元。該經理表示,一臺價格為2.4萬元的服務機器人,大約可以充當半個門童、半個前廳經理、半個服務員。一臺機器人大概能使用6年,摺合一年花費約4000元。而一個員工每月的工資就要5000元起,一年至少花費6萬元。
而配送機器人則需根據房量計算,一個機器人大約能服務50個房間。對於房間較多的中型酒店來說,通常需要購買2~3臺。即購買一臺機器人,兩到三年內,大概可以回本。
對於酒店的另一大剛需——清潔,如更換布草、房間打掃等細緻工作,機器人還無法勝任。而清潔大堂、走廊地面,機器人又難以滿足酒店的“貼邊”處理要求,很難進行應急清理和邊角清潔,還需要人力再清潔一遍。
因此,酒店配送機器人的價格往往低於清潔機器人,銷量也高於清潔機器人。
隨著機器人賽道競爭日趨激烈,廠商價格戰也正在全面開打。此前定價七八萬元一臺的服務機器人,如今基本已降到了2萬元左右。

以雲跡科技為例,廉價更是它的一大優勢。首席產品官李全印曾公開表示:2016年雲跡科技賣出的第一臺酒店機器人售價13.6萬元。到2023年,價格已經降到了3萬元以內。
據招股書顯示,雲跡科技主打的產品“格格”系列,銷量從2022年的1326臺增長至2024年的6368臺,平均售價從2.68萬元降到了2.09萬元。“潤”系列機器人價格從2.32萬元降到1.31萬元。“UP”系列機器人價格更從2023年的5.42萬元降到了2024年的2.23萬元。
不過,不少酒店在採購機器人後發現,其設計功能往往過於單一,主要用於單向送貨和清潔服務。在飯點高峰期,機器人配送時間較長,常引來住客吐槽。
酒店痛點不止於採購機器人,還要為部署它們付出系統改造和補救成本。目前,多數機器人的系統整合性弱,往往難以融入酒店的資訊化閉環,日常維護和技術故障維護成本並不低。
特別是對於開業已有段時間的酒店來說,若想讓機器人流暢運轉,需要做好Wi-Fi訊號全覆蓋,坡度或臺階路線的改造,以及電梯梯控、客房內部智慧終端系統適配等。
而酒店大堂的玻璃轉門和玻璃牆,容易對機器人的雷射雷達造成干擾,大多數機器人無法識別。因此,常會發生住客聽到機器人在背後大呼“救救我”這類事件。
因此酒店從業者表示,機器人目前能替代的多是重複性、機械性的工作,可以減輕員工工作量,但無法徹底取代員工。

3萬家酒店的護城河夠深了嗎?
雖然酒店機器人可以提供的服務還比較有限,但對機器人廠商來說,機器人的技術含量已經不算低。
一般來說,服務機器人主要運用了SLAM(即時定位和地圖構建)技術、多模態人機互動、感測器、智慧晶片、底盤技術等,產品的核心成本就是技術投入。以雲跡科技為例,其研發成本佔營收比重的40%以上。
資本對雲跡科技的青睞,除了對服務型賽道的看好外,也因其技術實力一度佔據了領跑身位。據云跡科技招股書介紹,其擁有多達979項專利,並參與了26項行業標準的制定。
2022年至2024年,雲跡科技的營收分別為1.61億元、1.45億元、2.45億元,收入主要來源於機器人及功能套件、AI數字化系統兩部分。
2024年,雲跡科技公司“機器人及功能套件”收入達到了1.89億元,佔總收入的比例高達77.2%。“AI數字系統”收入為5588萬元,佔營收的比例為22.8%。但據業內人士分析,雲跡科技的AI決策能力多依賴於騰訊雲的最佳化排程演算法,以及阿里IoT裝置的接入能力,還沒有構建出獨立的技術生態。
因此,雲跡科技的收入也高度依賴著酒店場景。2022年至2024年,酒店場景為雲跡科技貢獻了70.1%、95.1%和83.0%的營收。
不過好在由於入場較早,雲跡科技在酒店行業的市場份額依舊領先。
招股書披露,按2023年收入計算,雲跡科技在中國和全球酒店場景機器人智慧體市場份額分別為12.2%、9.0%,均位居第一。截至目前,雲跡科技的合作伙伴已經覆蓋了萬豪、希爾頓、洲際、凱悅、溫德姆、錦江、亞朵等知名酒店集團。

但在2022年前後,隨著服務機器人行業迎來上升期。IDC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整體規模約13.8億元,相比2022年增長17.6%。在資本熱捧下,賽道競爭開始進入紅海。
除了雲跡科技,軟銀、餓了麼投資的擎朗智慧,如家、華住投資的優地科技,紅杉中國、騰訊、美團投資的普渡科技,以及獵豹移動旗下的獵戶星空等公司先後入場。主流企業多拿到了3輪以上融資,部分企業甚至融到了D輪。
而長期依賴於酒店場景,使得雲跡科技與酒店行業的興衰深度繫結,遲遲未能“兩條腿走路”。自2021年獲得D輪融資後,雲跡科技沒有再拿到新的資金。
招股書披露,2022年至2024年,雲跡科技毛利分別為3927萬元、3916萬元、1.06億元;毛利率分別為24.3%、27%、43.5%,毛利逐年提升。
但到2024年,公司仍然處於虧損狀態,淨虧損1.85億元。2022年至2024年,雲跡科技3年累計淨虧損達8.15億元。2023年,雲跡科技的收入出現了同比下滑10%的情況。
因此,IPO募資對雲跡科技來說已不容有失。實際上,這也是這家公司第二次衝擊IPO了。2022年2月,雲跡科技就曾接受過A股上市輔導,擬在科創板上市,但最終無果。
今年3月,雲跡科技終止了A股輔導協議,轉戰港股。業內認為,這也是因港股對未盈利科技企業更為“寬容”的態度。

賽道飽和的內卷難題
商用服務機器人行業集體內卷的背景,不僅困擾著雲跡科技,也讓全行業都在面臨盈利難題。
2022年7月,彼時已完成C+輪的商用服務機器人公司普渡科技CEO張濤發給了全體員工一封長郵件。郵件表示,公司為了“活下去”,將“對業務和團隊做一次瘦身”。張濤在郵件中表示,商用服務機器人“全行業都未實現盈利,未達及格線”。
同期,獵戶星空也向員工推送郵件,在信中列舉了服務機器人行業中的“怪象”,比如利用資本的力量簡單地擴張產品線、擴張銷售隊伍、打價格戰、用激進的銷售策略衝擊賬面銷售額,關鍵時刻靠代理商衝業績,預付款20%甚至10%就發貨。
因此,儘管雲跡科技在國內憑藉先發優勢,市佔率處於領先地位,但面對焦灼市場,不僅有擎朗智慧、優地科技等老牌競爭對手,優必選、科沃斯等廠商也頻頻“跨界”爭奪蛋糕,雲跡科技守土愈發勉強。
近期,獵豹移動旗下智慧服務機器人公司“獵戶星空”在影片號中釋出,旗下酒店遞送機器人“豹小遞SLIM”在漢庭及華住酒店的使用場景,這也引發了華住未來是否會更改合作伙伴的聯想。

為應對行業“內卷”,雲跡科技開始了“降本增效”。在研發費用上,公司不斷減少了投入。2022年至2024年,雲跡科技的研發投入分別是6780萬元、6940萬元和5740萬元,佔營收比重分別為42.0%、47.8%和23.4%。
2024年,其員工成本為1.3億元,相較2022年減少了7038萬元。向研發和人力“動刀”後,雲跡科技的賬面好看了一些,淨虧損從2022年的3.65億元降到2024年的1.85億元。
但招股書顯示,截至2025年1月31日,雲跡科技賬上僅有1.31億元的現金及等價物,同期流動負債卻高達20.23億元,其中,“贖回負債”就佔了18.81億元。
另據招股書附錄中的會計師報告顯示,根據2025年3月訂立的補充協議,贖回權於雲跡科技首次向港交所提交申請日期前一日暫停,若上市申請被撤回或拒絕,或首次向港交所提交申請後18個月內未完成,贖回權將恢復;若雲跡科技透過港交所的資格稽核,贖回權將自動到期。
這也意味著雲跡科技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上市,否則將面臨巨大的贖回壓力。而就在雲跡科技宣佈赴港上市前一個月,其執行總裁、CTO林小俊宣佈離職創業。雲跡科技最終能否如願登陸港股市場,目前也尚存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