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抬槓,因為大家才有面子;不反駁,因為你無需證明你最聰明;不較真,因為有的時候需要難得糊塗。
作者:張小儀
來源:富書(ID:kolfrc)
收聽音訊見留言區
知乎上有一個問答:不爭辯不較真是不是一種消極態度?
其中有一個高贊:不是。相反的,這是種睿智。
深以為然。
在成年人的社交中,不抬槓、不反駁是高情商的表現,也是成熟變好的開始。
卡耐基說:你贏不了爭論。要是輸了, 當然你就輸了;要是贏了, 你還是輸了。
與咄咄逼人的人相處,痛而不言;對待無謂的爭辯,笑而不語,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人心百態,莫衷一是。
成年人的社交,最忌諱的就是:非要證明自己是對的。


只抬人,不抬槓
心理學有個“達克效應”,意思是說:在能力上越欠缺的人,越無法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容易高估自己,無法客觀評價他人。
愛抬槓的人身上往往都有這樣的特徵:無論別人說什麼,先反駁了再說。
他們打壓別人的目的並不是追求真理,而是盲目的勝利。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警察打死了一條瘋狗》。
目擊者說:“警察打死了……”
這時正好有一個居民經過。
聽了目擊者的前半句話,那個當地居民就立馬打斷他,一臉錯愕,問道:
“警察打死人了?誰給他們的權力?警察就可以為所欲為嗎?”
目擊者接著說:“打死了的是一條狗。”
那人怒斥道:“狗怎麼了?狗就不是生命嗎?”
目擊者連忙解釋:“那是一條瘋狗。”
那人還是沒完沒了:“是不是瘋狗你可以隨意評定嗎?是否經過合法程式鑑定?”
目擊者聲音越來越小:“當時它正追著路人亂咬,我親眼看到的,沒人招惹它!”
那人還是不善罷甘休,說道:“眼見就一定為實嗎?你就不覺得蹊蹺嗎?這個國家的黑幕還少嗎?”
目擊者被懟得無言以對,只好轉身離去。
那人正為內心取得的勝利洋洋得意,卻不料踩到了睡在路邊的野狗尾巴,野狗被踩痛,回頭咬了他一口。

抬槓的人的心理邏輯是什麼?
一是有自戀情結,想獲得別人的關注,刷存在感;
二是“犧牲”別人的自我滿足,站在至高點批判別人以此獲得優越感。
在社交中,抬槓是對他人的冒犯,是一種欠缺修養的表現。
口舌之爭,贏得一時的快感,輸在人心,給長遠埋下隱形的禍患。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籌備出自傳時,被一位知名主持人無故調侃,這位人兄對希拉里極盡譏諷之能事,聲稱這本書絕對賣不好。
他還打賭,如果她的書銷量超過100萬本,自己就把鞋子吃下去。
結果,希拉里的自傳成為了暢銷書,發行量遠遠超過一百萬本。
不久後,主持人果真收到了一雙鞋子,誰寄的,自在不言中。
只不過,希拉里是個有格局的人,手下留情,給他寄送的鞋子是蛋糕做成的。
生活中是不是總有這樣的人,喜歡潑別人冷水,其實自己又非常無知。
紀伯倫說:聰明的人懂得抬人,相互成全路越走越寬,愚蠢的人只會抬槓,彼此互損舉步維艱。
真正聰明的人,不抬槓;
成功的社交,抬人、雙贏。
人抬人是社交的潤滑劑,人捧人是人際的啟用器。


反駁是本能,反思才是本事
愛反駁別人,於為人處世無益,因為“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如果你想讓一段關係快點結束,那麼反駁就是你手中的利器。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寫道:一個人最大的愚蠢,就是習慣性反駁。
作家格非,在小說中寫過這樣一個大學生。
文學課上,老師講神話中的人物張果老,講到張果老倒騎著毛驢。
這名學生突然站起打斷老師的話,問老師:“張國老是往前走的還是往後走的?”
老師的回答是朝前走,可這個學生偏偏挑刺說:“他明明是倒騎毛驢,你怎麼能說往前走呢?”
又有一次,老師講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盛讚蘇軾這一“春江水暖鴨先知”是妙筆。
可那個學生卻說:“鵝和鴨都可能先知,為何偏偏說鴨呢?這詩妙在何處呢?”
愛反駁的人,大多都愚昧無知,思想狹隘。
習慣性反駁較勁的往往不是觀點本身的正誤,而是基於自我防衛,懼怕被否定的詭辯。
對於成熟的成年人來說,不辯駁是一種睿智。

富蘭克林是美國著名人物,至今影響著不計其數的人,他年輕的時候,性格中也不免帶有銳氣。
青年時代的富蘭克林機智敏銳,內心驕傲,與人說話的時候,常常流露出一種自信自傲的神氣。
有一天,一位老人當面指出他的這一缺點。
老人說:“你的所有意見,對與你意見不同的人來說是一種打擊。誰也不喜歡聽你說話,你的朋友甚至覺得你若不在場,他們更愉快。無疑,這是一件糟透了的事情。”
富蘭克林聽了,茅塞頓開,從此以後,開始謹言慎行,學會了“好好說話”。
富蘭克林戒掉了傲氣,用謙虛的姿態來表達自己的見地,這不僅使他發言的機會有增不減,還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衝突。
反駁欲是人的本能,真正智慧的人用理性剋制本能,反本能而行。
遇到相悖的觀點,反思、內省是強者的本事,包容、理解是能者的態度。
所謂“農夫喜其潤澤,富人惡其泥濘”,同樣的事物,立場、角色不同,觀點就大相徑庭。


不較真,不吃虧
職場中,常常有一種人特別“吃不開”。
一個朋友的同學宋喬,工作能力強,做事情雷厲風行,盡職盡責,但是同事和下屬卻都討厭她,因為她有個毛病就是愛較真。
她在工作和為人處世上完全貫徹自己的完美主義作風,下屬做事沒有達到她的要求,她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辱罵,全然不顧他人的臉面和自尊心。
還常常和同事在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上錙銖必較,不留餘地。
實習生看到她罵人和其他人背後對她的風評,也是敬而遠之。
雖然她有不錯的業績貢獻,但是上司也洞察到眾人對她的情緒,頗感無奈,對提拔她勝任管理崗位產生了顧慮,以至於她始終未能升職加薪,更上一層樓。
而和她幾乎同一年進公司的李琦,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就比宋喬高明得多。
李琦從來不會在小事情上和人較勁,這並不因此影響她的工作成績。
同樣遇到下屬沒做好的情況,她會私下約談下屬,給對方指出對方的錯誤和疏漏,結束後還不忘鼓勵對方一句:“希望你下次做得更好!”
這樣既立威又顧及他人的面子,下屬也能欣然接受,畢竟誰是故意將工作做砸的呢?
結果,李琦在很短時間內就升職加薪。
同樣的起點,同樣的平臺,人和人的距離就是這樣拉開的。
佛家愛講:不較真的人,福報大。
道家講: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做事較真也許有好的結果,但做人較真就必定碰壁。
事物發展的規律是曲線而非直線,迂迴、委婉,反而更易達到目標。
古時一位賢者專程上門拜訪老子,老子因為家中有事,沒接待他,這位來者受到輕慢便罵老子“有辱斯文”。
後來才知道老子當時分身無術,便上門道歉,可老子早已忘記。
賢者怕老子對他有誤解,就又上門道歉。
老子卻說:“自己一點都不生氣,因為在意這些毫無意義,何必如此較真,很多事情,過了就翻篇了。”
不較真才是大智慧,學會釋懷,不為“不平之事”累心;
人生在世,事事都去較真,只會消耗自己,霧裡開花,難得糊塗,才能心境豁達。


活得通透的人,都明白認輸的意義。
正如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把無謂的勝利讓給對方,懂得認輸的人很懂說話。
不抬槓,因為大家才有面子;
不反駁,因為你無需證明你最聰明;
不較真,因為有的時候需要難得糊塗。
別人說東,你偏要說西,這種較勁叫做“發神經”;
別人誇你一句,你回一句贊,這才叫做社交。
《遮蔽力》暢銷2萬冊,加印5次,賣出3個版權:繁體版+韓國版+越南版

作者簡介:張小儀,富書作者,本文首發公眾號:富書(ID:kolfrc),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經授權釋出,排版:斜陽葉
免責宣告:部分圖文來自網路,僅供學習與交流,非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絡即刪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創業8年,富叔真面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