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上山喝茶創始人張宇:一個理工男為何跨界茶行業15年?

出品/聯商網撰文/韻凝

在大眾印象裡,理工男似乎總與精密儀器、程式碼程式相伴,然而小黑卻走出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軌跡。
小黑本名張宇,大家喜歡親切的稱呼其為宇哥,他是一個在ENTP(辯論家型人格)與INTP(邏輯學家型人格)之間隨性橫跳的雲南土著,骨子裡透著那麼一絲反叛。大學時,他一頭扎進微機專業,課餘卻痴迷於動手改車、精心拼搭模型,滿心憧憬著工業設計的創意天地,卻無奈與之失之交臂,這也成了他心底難以釋懷的遺憾。
誰能想到,這樣一個充滿科技與創意因子的人,竟在茶行業默默深耕了10多年。從悠然慢節奏的原葉茶,到面向普羅大眾的便捷茶飲品,他在茶的世界裡盡情遨遊。

他創辦的“上山喝茶”,在雲南有21家店。1月23日,

上山喝茶

首次走出雲南,在上海開出了第22家門店,這種從理工領域到茶行業的巨大跨越,背後究竟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帶著這份好奇,讓我們一起走進上山喝茶創始人張宇的世界。

以下為《聯商網》與上山喝茶創始人張宇的對話:
01
上山喝茶的核心競爭力
聯商網:為什麼從學微機選擇做茶行業這麼多年?
張宇:首先第一個呢,我是純理工男,馬上40歲,從2010年開始到現在從事茶行業快15年了。創業的前七八年,我們把雲南的幾乎所有產區全跑遍了。對於雲南茶產區我們非常瞭解。在這15年當中,其實也創立了兩個自己的品牌,吉普號和上山喝茶。
我覺得這是一個做自己認知以內事的時代。我們會發現過去那種高歌猛進,以及透過所謂的商業模式去做事的時代,真的結束了。其實使用者辨識度都挺高的,挺懂的。所以你很難再像以前那樣說,跨行業去做一個我完全不擅長,但是覺得它是一個所謂的機會的事,似乎很好,但那樣的時代就不太存在了。
聯商網:為什麼從一個原葉的茶品牌,又做了一個茶飲品牌?
張宇:其實最大的一個問題是使用者基數會大大擴增。過去我們說喝原葉茶,喝餅茶和磚茶,其實是一個需要有錢、有閒、有地方,使用者基數其實並不高。茶飲的話,其實就是一杯帶走,所以你的使用者群體是大大擴增的。對行業來說,人均飲茶量其實是逐漸提高的。不同圈層、不同年齡的人去喝茶,然後喜歡這個茶。我覺得這個事兒,身處這個行業,未來20年、30年,你想做這個行業,你會覺得這個行業是會越來越好的。
聯商網:為什麼要叫上山喝茶?
張宇:因為對於雲南來講,好茶其實是生長在山上,跟它的海拔,原始的生態環境的保留以及品質之間的相關性是非常高的。我們很多時候說雲南是座大茶山,當然並不是一句空泛Slogan。去到雲南之後,它的立體性氣候、橫斷山脈,你只要去過雲南旅遊,你會發現它就是山組成的。
聯商網:現在茶飲品牌也非常多,上山喝茶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定位有什麼區別?
張宇:上山喝茶最主要的競爭力,是從茶葉的山頭加工,一直到貿易,一直到我們前端應用的原材料優勢。我們目前應該是獨家的東西比較多,比如現在喝的這個生普,全國沒有哪個茶飲品牌可以用生普做飲品。現在喝的這個純茶,一點新增的糖都沒有,但會覺得口味是完全OK的。我們是叫山頭直採,在茶飲領域做得比較深,就是原材料和原材料的應用是我們的優勢。還有就是你要懂年輕人,你要懂消費者,你要懂使用者。
我們的最終目的很簡單,為的是讓使用者舒適:檯面高度、你的硬裝,所有要落地的東西它都很具體。但是具體的目的都很直接,就是要舒適且東西好喝
聯商網:你為什麼會一直在強調好喝這件事情?
張宇:全世界帶有風味的飲料或者說植物飲料,核心它這個東西賣不賣座、銷售力怎麼樣?這個生意持不持續,就是好不好喝。我覺得使用者其實是很樸素的,需求也很直接。就是我買了一個東西,在健康自然天然的基礎之上,要的就是好喝。
聯商網:當時為什麼要拿這個“山”字作為你們重點的這個logo?
張宇:它是自然跑出來的,不是我們一開始就選它。2021年,我們剛開店的頭半年,各個社交媒體當中,使用者發山字發的最多。其實使用者對它是有感知的。哪怕是我去問東來哥(於東來),他的很多決策一定是使用者給了他正向反饋。在這個基礎之上做追加,把一些好的東西給推了出來,我覺得好的事情都是這樣的。
聯商網:我也去特意看了你們的大眾點評、小紅書,大家也是千聲萬呼地說:快來我的城市,到昆明第一件事打卡上山喝茶。
張宇:我感到很開心,但是同時也要告訴自己要冷靜。我們開一個又一個店,是穩紮穩打推進的結果。我們內部常說的這句話叫結硬寨、打呆仗,就是一個城市一個城市都給攻下來,它是一件很具體的事兒,所以就慢慢來。其實我們現在還暫時不敢想華東這麼大的概念。因為消費習慣,消費口味、喝東西的習慣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們還得一個店一個店紮實地去推進。
聯商網:傳統茶人的思路是,如果茶葉變成了茶餅或者茶粉這種東西的話,茶葉未必用的是最好的,你怎麼看這種觀點?
張宇:對比一杯泡的生普,一杯凍幹還原的生普,90%以上的人是喝不出來區別的,你的目的不就是做風味還原嗎?老茶人喝的實際上是在水裡面浸泡出來的葉片當中的內含物質。好不好喝,這事兒你拆解到最後很簡單,苦來自於咖啡鹼或者說咖啡因,鮮來自於氨基酸,香氣來自於在炒制過程當中,沉澱下來的上千種芳香類物質,甜來自於茶多糖降解為的低聚糖。具體一個東西好不好喝,其實就在於這幾個物質之間的配比和搭配。
聯商網:你剛才談到的東西,我聽到高頻次的詞語就是好喝。
張宇:對,我們自己做的那個茶葉的萃取率曲線,由鮮、苦、甜三種物質構成,它的萃取率、構成方式不一樣。由於它的品種、加工工藝、溶解度、嫩度的不同,你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泡製它,讓它達到優秀的最終口感。

02

開到上海的改變和挑戰

聯商網:上海其實文化是多元的,茶飲品牌等都很多。為什麼上山喝茶要把第一站選擇到上海來?
張宇:多元意味著什麼呢?吃過喝過的這個經驗也很足。他們能夠把好原料,好東西用嘴巴或者用自己的消費方式篩選出來,這還是說明消費者對產品和原材料有信心
聯商網:我們為什麼選了永康路開店?
張宇:第一,我們首先在的這個大商圈,北邊有兩個街口,IAPM(環貿商場)聚集了上海很多的一群寫字樓白領,其實喝茶和喝風味飲料的需求是比較密集的。
第二,永康路上有酒吧、有咖啡,是非常聚集的一個小的步行街。這麼一個商圈的氛圍是由歷史時間來養成的。對面有菜市場,有賣水果百貨和水產,有很多老街坊。所以幾個因素在一起,我們覺得起碼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我們上海首店的投入會稍微大一些,80萬到100萬之間。我們根據第一、二天試營業的一個數據來預估計,大概在18個月左右回本。當然後期如果說足夠順利的話,可能會更短一些。
聯商網:把雲南的茶帶到上海來,那風味和口味依然是不變的?
張宇:當然了,我們所有的溫度其實要複測:昆明的地理位置海拔是1900米到2000米,水的沸點是92.5度。上海的話,海拔接近0米,沸點是接近99度,其實還是差挺多的。水的TDS(溶解性固體總量)從50到70的變化也會影響茶的風味。所以我們目前是在校準這些東西。讓它更好喝的前提,就是你要懂它的原理,至於有沒有為上海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茶葉,我們有個上海限定的單品,就是以熟普為基底的一個奶蓋茶,發酵週期是30年到60年,固態發酵。
03茶飲行業要建立標準化
聯商網:咖啡行業裡面有很多的頭部品牌,大家都如數家珍,但是茶飲品牌還是比較分散的?
張宇:精品現制咖啡從星巴克到Blue Bottle(藍瓶咖啡),產業沉澱時間足夠長,精品化品牌比較多。茶飲一波又一波起來的也很快,死掉也很快。舉個例子的話,就是當瑞幸說我的豆子是83.5分以上。這事兒中國人認,美國人認,日本人認,歐洲人也認。因為他們用同樣一套對豆子出杯風味的標準。產業鏈,烘焙、貿易、莊園種植,它全部是圍繞這套標準來進行的。大家的方向和努力的點是明確的,護城河也是明確的。
茶飲行業,大家對於一杯好茶的風味是怎麼樣的,我們國內暫且還沒有統一。這種百花齊放和各做各的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它的不穩定性。我今天覺得這樣好喝,明天覺得那樣好喝。做茶飲的我今天可以用一個酒釀子,明天我可以用一個麻薯新增在裡面。使用者對他口味的好奇心,當好奇心過了以後呢?茶飲行業缺基礎款的原因不是大家不想做,是暫時還沒有形成全行業對一個好東西的共識。
所以我們會很強調標準化的原因,為什麼我們的單品會叫滇紅拿鐵,我們不會取一個很文化性的名字,希望滇紅拿鐵在未來成為一個存續時間足夠長的基礎款。
聯商網:行業標準化這件事情不是靠一己之力能推動的。
張宇:對,我覺得當大家都發現有困境,當有人能站出來說我們能不能成立一個類似於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這樣的機構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契機。我們有沒有可能把我們茶飲行業做一套標準共識,共同去推進培訓標準,等待新一波的從業者共同努力。
聯商網:我們上山喝茶也是個三歲的寶寶了,對未來你有哪些期待?
張宇:其實期待比較簡單,就是希望它能夠活得健康,活得持久。2025年我們的計劃也比較具體,就是上海落地、深圳落地,香港有可能開店。產業鏈的深度做得更加深入,會迎來更多的一些新品。


歡迎關注聯商網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