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2月14日捧著溢價超過300%的玫瑰時,有沒有想過——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消費陷阱"?
根據美國零售聯合會(NRF)和Prosper&Analytics的年度調查顯示,美國2025年情人節總支出預計將達到275億美元。這背後,隱藏著一個驚人的真相:或許情人節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愛情,而是為了賺錢。
誰發明了情人節?答案是:商人、教皇和一群想結婚想瘋了的羅馬人。
公元3世紀的羅馬浴場裡,執政官正在為人口危機焦頭爛額。連年征戰讓適婚男性死亡率高達47%,大量土地無人耕種。
為了緩解這一問題,羅馬人利用傳統節日——牧神節(Lupercalia)來祈求生育和豐收。牧神節不僅是一個祭祀儀式,更是一種“婚戀制度”。
在牧神節當天,男人們從一個裝有女性名字的容器中隨機抽取名字,作為節日期間的“伴侶”,不少人因此墜入愛河,甚至延續到翌年。

這種政府背書的暴力相親,使得羅馬在20年內人口暴漲400%,成功將婚戀市場轉化為國家財政增長點。
公元496年,教皇格列高利一世進行了一場堪稱古代品牌升級的神操作。
他將牧神節更名為“聖瓦倫丁日”,他宣稱這是為了紀念一位為愛犧牲的教士瓦倫丁,但實際算盤打得震天響:透過將婚姻締結權收歸教會,每對新人需繳納不菲的“聖婚稅”。

這是教會兜售的“結婚許可證”,不買就是“不虔誠”,婚姻正式成為一種由教會監管的社會制度,而每一場婚禮都需要支付各種費用。
其中包括結婚許可證費、聖婚稅,還要求新人向教堂捐贈物品,如蠟燭、糧食或牲畜,以“祈求上帝的祝福”。
此外,近親結婚要收更多錢,離婚也要收錢。婚姻徹底淪為教廷的現金流工具。
中世紀的神父大概是初代“婚戀中介”,他們一邊收錢蓋章,一邊唸叨“上帝祝福你們”,而上帝大概也沒想到,自己的祝福需要按次收費。
15世紀教會對婚姻的壟斷催生了權力尋租空間。科隆、圖盧茲等地檔案顯示,教士可能透過加速審批、違規簽發特許狀獲取額外收益,悄咪咪地把錢裝進自己的口袋。
更荒誕的是,教廷在1517年推出的“贖罪券”制度。

丈夫出軌只需購買價值3弗羅林的贖罪券,就能獲得“上帝諒解的愛情特許狀”。科隆大教堂1499年賬簿記載,某貴族為私生子合法化支付了200金幣。這種將道德瑕疵證券化的操作,讓教廷年收入大大增加。
愛情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最後還得出高價,把ta哄過來。
這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為我們理解現代情人節背後的商業邏輯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視角,早在幾百年前,婚姻就已經開始了“掛牌銷售”,為後來的消費主義奠定了基礎。

當古羅馬的牲血鞭痕褪去,中世紀的贖罪券化作塵埃,人類對愛情的商業馴化卻進入了更精密的工業化階段——19世紀的印刷機轟鳴聲中,資本家們找到了更好的辦法讓大家乖乖買單。
1847年,英國某地區的一位印刷廠老闆在面對滯銷庫存時突發奇想,推出情人節賀卡。
他將積壓的雕花紙片印上“致我的摯愛”,配上流水線生產的肉麻詩句投放市場,這一創意迅速走紅,賀卡銷售在情人節當天爆發出驚人的熱度,為日後情人節消費的火爆局面埋下了種子。

這一社恐友好型發明,成了現代消費主義的開山之作。1871年,英國郵政總局記錄顯示情人節當日寄出120萬張賀卡。
1910年,當霍爾馬克(Hallmark)公司在堪薩斯城成立時,創始人喬伊斯·霍爾發現了一個致命問題:美國男人根本不懂浪漫。(現在網上總是說西方男人懂浪漫,其實他們只是當韭菜比咱們早而已)
他的解決方案堪稱消費主義屠龍術——把愛情拆解成可量產的工業零件。1913年推出的“情人節套裝”(賀卡+心形巧克力+紅玫瑰),用廣告語“三件套=完美愛情”給全美情侶洗腦。
到1920年,美國情人節消費額從1900年的18萬美元飆升至230萬美元,這其中恐怕很有這個公式的功勞。

巧克力廠商更絕——這玩意原本是阿茲特克戰士的“戰前興奮劑”,西班牙人往裡狂加糖分後,硬生生包裝成甜蜜武器。英國吉百利公司推出心形巧克力盒,盒子上畫著愛神丘位元的圖案和玫瑰花,吸引來採購情人節禮品的顧客。
從那時起,玫瑰花就已經被標上價碼,“一朵代表一見鍾情,九十九朵代表天長地久”,直男們從此患上數學焦慮症。
賀卡和紅玫瑰還多少算是為浪漫愛情買單,更倒黴的是日本人。
情人節在日本第一次出現是在19世紀50年代,當時一家叫“瑪麗巧克力”(Mary Chocolate)的公司打廣告說,2月14日是“一年中唯一一天,女性可透過贈送巧克力來向心愛的人告白”的日子。

從此開啟了日本女人的倒黴情人節。至於什麼白色情人節,那也都是後話了。
在當天,她們除了要給喜歡的人送出“本命巧克力”之外,還要給上司、同事、異性朋友送維持關係的“義理巧克力”。
目前,情人節巧克力的銷量佔到日本每年巧克力銷量的三分之一。

當代社會,愛情已被量化成各種“消費指標”,情人節更是成為商業運作的高峰期。
根據艾媒諮詢的調查資料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者會在2月14日為伴侶準備禮物,男性送鮮花、化妝品、護膚品、香水等,女性送手辦盲盒、數碼產品等。覆蓋範圍之廣,讓許多商家都能從中撈一筆。

情人節前一週,雲南玫瑰批發價暴漲300%,一朵成本1.5元的玫瑰,在北上廣隨隨便便能賣到30塊,包上金箔、換個高檔包裝,更是身價暴漲。更何況,玫瑰花都是按捧送的,一捧一般是10朵玫瑰起步。
後來又覺得傳統玫瑰花不夠上檔次,資本開始發明替代方案:用化學試劑讓玫瑰“凍齡”,價格是普通玫瑰的5-10倍,商家宣傳口號是“你的愛永不凋謝”,但實際上它過幾年就會氧化發黴,這點倒是像極了愛情。

有網友吐槽,情人節已經變成“愛情考核日”,禮物不僅要送,還要送得符合對方的心理預期,送得有面子,送到心趴上,否則就容易引發一場情感危機,情人節變分手日。
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這是一筆極不划算的買賣,這題不光貴,還難做得很。沒準今天的情人節開銷,或許就是明天的分手成本。於是,一部分人選擇降低標準,轉向“摳門式浪漫”,比如用PPT做一份“電子花束”,或者用ChatGPT寫一首情詩。
但另一部分人則更乾脆:既然做不對,那就不做了。與其被情人節的消費規則綁架,不如光明正大地拒絕這個節日(可能主要是也沒有情人)。
於是,許多年輕人開始追捧“反情人節”活動。

在韓國,每年4月14日被稱為“黑色情人節”,單身人士會穿黑衣,吃炸醬麵,以表達對傳統情人節的反感。在日本,“單身貴族”們會在情人節期間組織聚會,享受商家的折扣優惠。本質上是對消費主義綁架愛情的反抗——以另一種消費主義的形式。
近年來,美國賀卡巨頭瞄準了“反情人節”市場,推出了一系列“反浪漫”賀卡,銷量意外火爆。其中一張賀卡印著一張復古照片,照片上的男孩手裡拿著自制的情人節卡片,旁邊的註釋寫道:“明天,小蒂米的心就要碎了。情人節,糟透了。”
另一張賀卡則更為直接,上面寫著:“情人節到了,空氣中瀰漫著愛的味道……讓我想吐。‘反情人節’快樂。”
不僅是賀卡,整個“反情人節”文化在美國逐漸流行起來。舊金山的一家表演團體專門在2月14日推出歌舞表演《愛情不識好人心》,主題是對浪漫主義的諷刺。

△只要給動物園捐款5-25美元(金額自選),就可以用前任的名字命名一隻蟑螂
與此同時,許多本該在情人節大賺一筆的商家,也開始投身“反情人節”經濟。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一家綜合娛樂場所,決定在情人節當晚舉辦“愛情……饒了我吧”主題派對。
他們承諾,絕不播放任何甜膩的情歌,DJ只放單身戰歌,還特意推出一款名為“愛情糟透了”的雞尾酒,讓單身人士在酒精的微醺中共同吐槽情人節的“資本主義陰謀”。
然而,也有人質疑“反情人節運動”的初衷,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情緒表達,缺乏理性的文化反思。無論如何,這一現象反映了人們對情人節過度商業化的不滿,以及對愛情本質的重新思考。

或許,未來某天,人類真的會發明一個“反情人節”,專門慶祝不談戀愛、不送禮物、不被粉色泡泡裹挾的自由靈魂,但最後八成還是會被商家盯上。
——只不過這次,包裝紙上印的是“獨身萬歲”。


設計/視覺:Lvv

↓新年到,年輕人都在淘寶上調劑式許願↓
↓杜蕾斯的短劇廣告已經到了next lev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