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FT中文網專欄作家 非非馬
2024年度的現象級綜藝《再見愛人4》,近日正式收官。而三對嘉賓在節目中的“大結局”,則在更早的時候便已播出。最受矚目的麥琳和李行亮這一對夫婦果然沒有選擇分手。而黃聖依和葛夕這兩位女嘉賓,則在節目的終局裡選擇了“離婚”。
但大結局的真正“炸彈”並不是三對伴侶最終如何選擇婚姻走向,而是嘉賓麥琳的身世“被揭曉”——她在節目開播後不久,便因為節目效果中呈現的某些言行問題引發了巨大爭議,遭遇到《再見愛人》節目史上最大規模的網暴——但儘管如此,節目組還是未作任何干預,直到所謂“大結局”才向觀眾揭曉其身世“謎底”:
麥琳在出生後即遭遇親生父母拋棄,是“撿來的孩子”,並且在青春期時被養父母告知了“真相”。
所以,她長期以來一直是“帶傷”前行的,會有很深的不安全感,也很怕被再度拋棄。
很多善良的觀眾在看到這個謎底後紛紛調轉口風,表示終於能理解麥琳一些言行背後的深層動因。而針對節目組的批評聲量,也大了起來,
很多觀眾覺得自己的情感,被節目組“玩弄”與“剝削”了
。但是,社交媒體賬戶上,也依然有不小的聲浪在繼續聲討麥琳。認為“被生父母拋棄”也不是她各種自私行為的“藉口”,可見前期節目“效果”影響之深。
從我的角度,這個節目大概看到一半時,我便已認為:
《再見愛人4》是一個“毒綜藝”,它違背了一檔婚姻情感綜藝應有的節目倫理。為了流量,它透過流程設計、視聽剪輯手段,刻意製造並放大了嘉賓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客觀上煽動並且放任了觀眾對個別嘉賓的極大惡意與網暴。而其刻意設計的“反轉”結局,非但未能挽回其口碑,更坐實了它的失控與失範。
在上週的大結局播出後,當事人麥琳終於在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發表了一篇長文,詳述了自己的心路歷程。雖然她在文末感謝了這個節目,但她也如實講述了自己在節目播出過程中
遭遇網暴時的狀態。
讀後令人心痛:
“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在人群裡可能沒有人會留意到我。突然有一天,我開啟社交媒體,發現大家都在討論我。那一刻,其實我手足無措、頓感天塌。有一個階段,我好像沒有辦法起床了,每天躺在床上刷評論,有時候到了早上5點,我還是毫無睏意,不知道如何才能讓飛速運轉的大腦停下來。醒來之後,眼淚也跟著醒來。好像時間從我這裡消失了。我好像沒有了所有的力氣,沒有了任何想幹的事情。我記得有一次,突然想哭,我就馬上跑到孩子看不到的地方,躲起來,我害怕他們看到我掉眼淚,那個時候其實已經淚流滿面,腦海裡在想,有沒有一個衣櫃可以給我,我想跑進那個衣櫃,放聲大哭。我想躲起來。實際上,我也是這樣做的。”
然而遺憾的是,對嘉賓在網路上遭遇的瘋狂網暴,節目組卻沒有任何作為和干預,客觀上“坐享”了用暴力、戾氣、憤怒等等負面情緒所構建出的所謂“潑天流量”。
在我看來,《再見愛人》走到第四季,早已遠離節目初衷,它不再是為了解決愛的困惑、婚姻問題而做的節目,而是
淪落成一個為了流量不惜刻意製造衝突、放大沖突的“有毒”綜藝。它甚至能逼得嘉賓李行亮在節目裡放聲痛哭,多次喊出“我有病”。
一切都只是為了“娛樂”。記得在某一期,一位主持人面對嘉賓的矛盾、婚姻的悲劇,講出的主持詞居然是:“節目越來越精彩。”
人之痛、愛之痛、親密關係之痛,在《再見愛人4》裡被徹底工具化、娛樂化,它卻喪失了最起碼的溫度與關懷。
一檔婚姻紀實觀察真人秀應該具備怎樣的倫理?這遠非什麼欠缺標準和共識的“難題”。
它是一個容易到連CHATGPT都可以給出優秀回答的“常識”問題:
“離婚綜藝作為一種娛樂形式,其製作和播出涉及到多方面的倫理問題,尤其是對參與者的尊重和社會責任感。為了確保節目在吸引觀眾的同時不對個人或社會產生負面影響,以下是一些應當遵守的倫理原則:
1. 尊重個人隱私:
參與者的離婚過程通常涉及私人情感、家庭糾紛等敏感內容,節目應當確保尊重參與者的隱私權,不強迫透露過多個人細節,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和過度探討私人生活。
2. 保障參與者心理健康:
離婚往往是一個情感劇烈的過程,綜藝節目應當避免過度刺激和惡搞,儘量避免對參與者造成二次傷害。需要有專業心理輔導和支援團隊,確保參與者能夠在節目中得到適當的心理保障。
3. 避免過度戲劇化和炒作:
為了吸引眼球,節目組可能會透過剪輯或安排過度戲劇化的情節,這可能會加劇社會對離婚的份面刻板印象。應避免將離婚問題簡化為娛樂和炒作的素材,要關注背後的額社會現實和情感困境。
4. 尊重家庭和子女權益:
離婚涉及到的不僅是當事人的情感,還可能包括子女的撫養和家庭關係。在製作節目時,應該特別小心處理這些敏感話題,避免造成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員的不必要困擾。
5. 避免誤導觀眾:
節目內容應當真實、客觀地呈現離婚的複雜性,而不是單純地將其呈現為娛樂化、戲劇化的情節。避免對離婚過程中的各方做出簡單的標籤化、道德評判,避免誤導觀眾對婚姻、離婚及家庭關係的認知。
6. 倡導健康的婚姻觀念:
節目可以透過適度的教育性內容,探討婚姻和家庭關係中的溝通與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不僅僅是透過展現矛盾衝突來吸引觀眾,積極傳遞健康、理性的婚姻觀念。
7. 確保公平公正:
製作團隊應確保所有參與者在節目中得到平等的對待,不偏袒任何一方,避免過度操控節目內容或情節發展,保持內容的公正性和多元性。
總之,離婚綜藝節目應當在追求娛樂性的同時,承擔起社會責任,遵守倫理原則,確保參與者的尊嚴和心理健康,避免引發負面影響,傳播正確的婚姻家庭觀念。”
其實,作為一個看重原創觀點的寫作者,我此前從不使用CHATGPT作為寫作助手,因為我認為它給不了真正原創的觀點。但是,
一個婚戀綜藝該有怎樣的節目倫理,它並不需要原創觀點,它需要的也僅僅只是“常識”啊!
我認為CHATGPT優秀地回答了這個“常識問題”。可是,《再見愛人4》卻連這些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對照以上7點“常識”問題,作為觀眾會發現《再見愛人4》哪一點都沒做到。
或許,它真的只是自我定位為一個“真人秀遊戲”。在播出過程中同樣遭遇了嚴重網暴的麥琳丈夫李行亮,在節目尾聲的“36問”環節中,就曾親口用“一個真人秀遊戲”去形容《再見愛人4》,他不理解和自己過了15年的太太麥琳,居然真要因為“一個真人秀遊戲”來和自己離婚。
然而,這個“真人秀遊戲”不止讓節目嘉賓“上了頭”,也讓很多觀眾“很上頭”。
大部分觀眾似乎都意識不到,自己看到的所謂“事實”,不過是節目組依照他們想要達到的“戲劇效果”、“戲劇張力”所刻意挑選出來的“片段集錦”,刻意配上了各種會直接影響人觀感的輔助手段
,比如配樂、音效、字幕引導、觀察室嘉賓點評等等。
婚姻本是座龐大的冰山,觀眾們能在節目裡所看到的,連冰山一角都談不上。諷刺的是,
觀眾們卻要基於這些片段集錦,形成對他人、他人婚姻情況的“裁斷”,並被激發出各種強烈情緒,尤其是憤怒
——然後轉臉就到網路上去噴射心中的怒火。麥琳固然有她的問題,但當我看到那一屏屏對麥琳李行亮的惡毒咒罵時,我發現自己嚴重低估了人性中的惡意,也嚴重低估了一個節目所能調動激發的惡意。
為什麼一檔綜藝節目需要持續製造強衝突?傳播學先驅李普曼在100年前的
《輿論》
裡就寫過了:
“若缺少了衝突性氛圍的潤色,與事件沒什麼直接關聯的人便很難對其產生持續的興趣。”
強衝突導向的必然是強情緒。《再見愛人》自第二季開始,就曾在被網暴的嘉賓張婉婷身上獲得巨大“流量”。以至於當事人張婉婷在節目播出中就公開指責了節目的觀察室嘉賓“挑撥離間”,“幾乎毫無同理心和善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