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婉婷到麥琳、李小冉,國產真人秀流行製造“瘋女人”?

本文首發於FT中文網,此處發表略有修改與增補。
原標題 《再見愛人4》:流量的熱度與倫理的溫度
自《再見愛人》系列“製造”了張婉婷、麥琳兩位“瘋女人”之後,最近上線的女綜+旅綜真人秀《一路繁花》,也將節目嘉賓李小冉推到了羞辱與網暴的漩渦之中,今天“李小冉微博評論區淪陷”“李小冉氣到發抖”輪番上熱搜。我不禁疑惑:國產真人秀如今為了流量,正流行批次製造“瘋女人”嗎?而誰又在參與“製造瘋女人”?
今天發的這篇文是我給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寫的一篇關於《再見愛人4》的專欄。不止犀利批評了這檔剛剛收官的節目,也批評了一些知名心理學者僅憑一檔真人秀綜藝就輕率給嘉賓貼標籤、做心理分析、下人格“診斷書”。
《一路繁花》回頭我會單寫一篇。
文丨FT中文網專欄作家 非非馬

2024年度的現象級綜藝《再見愛人4》,近日正式收官。而三對嘉賓在節目中的“大結局”,則在更早的時候便已播出。最受矚目的麥琳和李行亮這一對夫婦果然沒有選擇分手。而黃聖依和葛夕這兩位女嘉賓,則在節目的終局裡選擇了“離婚”。
但大結局的真正“炸彈”並不是三對伴侶最終如何選擇婚姻走向,而是嘉賓麥琳的身世“被揭曉”——她在節目開播後不久,便因為節目效果中呈現的某些言行問題引發了巨大爭議,遭遇到《再見愛人》節目史上最大規模的網暴——但儘管如此,節目組還是未作任何干預,直到所謂“大結局”才向觀眾揭曉其身世“謎底”:

麥琳在出生後即遭遇親生父母拋棄,是“撿來的孩子”,並且在青春期時被養父母告知了“真相”。

所以,她長期以來一直是“帶傷”前行的,會有很深的不安全感,也很怕被再度拋棄。
很多善良的觀眾在看到這個謎底後紛紛調轉口風,表示終於能理解麥琳一些言行背後的深層動因。而針對節目組的批評聲量,也大了起來,

很多觀眾覺得自己的情感,被節目組“玩弄”與“剝削”了

。但是,社交媒體賬戶上,也依然有不小的聲浪在繼續聲討麥琳。認為“被生父母拋棄”也不是她各種自私行為的“藉口”,可見前期節目“效果”影響之深。
從我的角度,這個節目大概看到一半時,我便已認為:

《再見愛人4》是一個“毒綜藝”,它違背了一檔婚姻情感綜藝應有的節目倫理。為了流量,它透過流程設計、視聽剪輯手段,刻意製造並放大了嘉賓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客觀上煽動並且放任了觀眾對個別嘉賓的極大惡意與網暴。而其刻意設計的“反轉”結局,非但未能挽回其口碑,更坐實了它的失控與失範。

在上週的大結局播出後,當事人麥琳終於在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發表了一篇長文,詳述了自己的心路歷程。雖然她在文末感謝了這個節目,但她也如實講述了自己在節目播出過程中

遭遇網暴時的狀態。

讀後令人心痛:

“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在人群裡可能沒有人會留意到我。突然有一天,我開啟社交媒體,發現大家都在討論我。那一刻,其實我手足無措、頓感天塌。有一個階段,我好像沒有辦法起床了,每天躺在床上刷評論,有時候到了早上5點,我還是毫無睏意,不知道如何才能讓飛速運轉的大腦停下來。醒來之後,眼淚也跟著醒來。好像時間從我這裡消失了。我好像沒有了所有的力氣,沒有了任何想幹的事情。我記得有一次,突然想哭,我就馬上跑到孩子看不到的地方,躲起來,我害怕他們看到我掉眼淚,那個時候其實已經淚流滿面,腦海裡在想,有沒有一個衣櫃可以給我,我想跑進那個衣櫃,放聲大哭。我想躲起來。實際上,我也是這樣做的。”

然而遺憾的是,對嘉賓在網路上遭遇的瘋狂網暴,節目組卻沒有任何作為和干預,客觀上“坐享”了用暴力、戾氣、憤怒等等負面情緒所構建出的所謂“潑天流量”。
在我看來,《再見愛人》走到第四季,早已遠離節目初衷,它不再是為了解決愛的困惑、婚姻問題而做的節目,而是

淪落成一個為了流量不惜刻意製造衝突、放大沖突的“有毒”綜藝。它甚至能逼得嘉賓李行亮在節目裡放聲痛哭,多次喊出“我有病”。

一切都只是為了“娛樂”。記得在某一期,一位主持人面對嘉賓的矛盾、婚姻的悲劇,講出的主持詞居然是:“節目越來越精彩。”

人之痛、愛之痛、親密關係之痛,在《再見愛人4》裡被徹底工具化、娛樂化,它卻喪失了最起碼的溫度與關懷。

一檔婚姻紀實觀察真人秀應該具備怎樣的倫理?這遠非什麼欠缺標準和共識的“難題”。

它是一個容易到連CHATGPT都可以給出優秀回答的“常識”問題:

“離婚綜藝作為一種娛樂形式,其製作和播出涉及到多方面的倫理問題,尤其是對參與者的尊重和社會責任感。為了確保節目在吸引觀眾的同時不對個人或社會產生負面影響,以下是一些應當遵守的倫理原則:

1. 尊重個人隱私:

參與者的離婚過程通常涉及私人情感、家庭糾紛等敏感內容,節目應當確保尊重參與者的隱私權,不強迫透露過多個人細節,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和過度探討私人生活。

2. 保障參與者心理健康:

離婚往往是一個情感劇烈的過程,綜藝節目應當避免過度刺激和惡搞,儘量避免對參與者造成二次傷害。需要有專業心理輔導和支援團隊,確保參與者能夠在節目中得到適當的心理保障。

3. 避免過度戲劇化和炒作:

為了吸引眼球,節目組可能會透過剪輯或安排過度戲劇化的情節,這可能會加劇社會對離婚的份面刻板印象。應避免將離婚問題簡化為娛樂和炒作的素材,要關注背後的額社會現實和情感困境。

4. 尊重家庭和子女權益:

離婚涉及到的不僅是當事人的情感,還可能包括子女的撫養和家庭關係。在製作節目時,應該特別小心處理這些敏感話題,避免造成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員的不必要困擾。

5. 避免誤導觀眾:

節目內容應當真實、客觀地呈現離婚的複雜性,而不是單純地將其呈現為娛樂化、戲劇化的情節。避免對離婚過程中的各方做出簡單的標籤化、道德評判,避免誤導觀眾對婚姻、離婚及家庭關係的認知。

6. 倡導健康的婚姻觀念:

節目可以透過適度的教育性內容,探討婚姻和家庭關係中的溝通與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不僅僅是透過展現矛盾衝突來吸引觀眾,積極傳遞健康、理性的婚姻觀念。

7. 確保公平公正:

製作團隊應確保所有參與者在節目中得到平等的對待,不偏袒任何一方,避免過度操控節目內容或情節發展,保持內容的公正性和多元性。
總之,離婚綜藝節目應當在追求娛樂性的同時,承擔起社會責任,遵守倫理原則,確保參與者的尊嚴和心理健康,避免引發負面影響,傳播正確的婚姻家庭觀念。”
其實,作為一個看重原創觀點的寫作者,我此前從不使用CHATGPT作為寫作助手,因為我認為它給不了真正原創的觀點。但是,

一個婚戀綜藝該有怎樣的節目倫理,它並不需要原創觀點,它需要的也僅僅只是“常識”啊!

我認為CHATGPT優秀地回答了這個“常識問題”。可是,《再見愛人4》卻連這些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對照以上7點“常識”問題,作為觀眾會發現《再見愛人4》哪一點都沒做到。
或許,它真的只是自我定位為一個“真人秀遊戲”。在播出過程中同樣遭遇了嚴重網暴的麥琳丈夫李行亮,在節目尾聲的“36問”環節中,就曾親口用“一個真人秀遊戲”去形容《再見愛人4》,他不理解和自己過了15年的太太麥琳,居然真要因為“一個真人秀遊戲”來和自己離婚。
然而,這個“真人秀遊戲”不止讓節目嘉賓“上了頭”,也讓很多觀眾“很上頭”。

大部分觀眾似乎都意識不到,自己看到的所謂“事實”,不過是節目組依照他們想要達到的“戲劇效果”、“戲劇張力”所刻意挑選出來的“片段集錦”,刻意配上了各種會直接影響人觀感的輔助手段

,比如配樂、音效、字幕引導、觀察室嘉賓點評等等。
婚姻本是座龐大的冰山,觀眾們能在節目裡所看到的,連冰山一角都談不上。諷刺的是,

觀眾們卻要基於這些片段集錦,形成對他人、他人婚姻情況的“裁斷”,並被激發出各種強烈情緒,尤其是憤怒

——然後轉臉就到網路上去噴射心中的怒火。麥琳固然有她的問題,但當我看到那一屏屏對麥琳李行亮的惡毒咒罵時,我發現自己嚴重低估了人性中的惡意,也嚴重低估了一個節目所能調動激發的惡意。
為什麼一檔綜藝節目需要持續製造強衝突?傳播學先驅李普曼在100年前的

《輿論》

裡就寫過了:

“若缺少了衝突性氛圍的潤色,與事件沒什麼直接關聯的人便很難對其產生持續的興趣。”

強衝突導向的必然是強情緒。《再見愛人》自第二季開始,就曾在被網暴的嘉賓張婉婷身上獲得巨大“流量”。以至於當事人張婉婷在節目播出中就公開指責了節目的觀察室嘉賓“挑撥離間”,“幾乎毫無同理心和善意可言。”

她還發微博稱:“誰都不該掀起任何一場網路暴力的風波”。
今年《再見愛人4》熱播期間,張婉婷更出來接受媒體專訪,講述了她當年遭遇網暴時的艱難歷程,她也對麥琳表達了深切的同情。
截圖來自張婉婷接受的《新週刊》專訪
本季中被網暴的麥琳,也正是“升級版的張婉婷”。很遺憾,即便節目組有前車之鑑,也依舊不顧嘉賓的心理承受與健康問題,放任了觀眾的網暴。戾氣、惡意,在一個失控失範的節目與公眾間形成了“雙向奔赴”。
值得一批的,還有節目設計的“飛行嘉賓”環節。飛行嘉賓們,看似是來幫助三對伴侶發現和解決婚姻問題,但問題在於:這些飛行嘉賓沒有一個是專業婚姻諮詢顧問。他們具有知名度,並不代表他們具備婚姻諮詢的專業素質、更別說專業資質。這是非常不專業的設計與安排。觀察室嘉賓的構成也存在同樣問題。

而輿論場上,比普通網友網暴麥琳更值得警惕的,則是一些知名心理學者以專家之名,僅憑一檔節目,就輕率給麥琳貼標籤、下人格“診斷書”,諸如麥琳NPD自戀型人格障礙、HPD表演型人格障礙云云。
在節目播出期間,我和做心理學研究與科普的朋友

(公號ID:MindfulnessTherapy)做了交流,他指出的一點我非常贊同。按照《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提出的要求,人格障礙診斷需要長期觀察、深入訪談和嚴格評估,不能僅憑短暫的行為表現或他人描述得出結論。心理學分析也必須明確區分“推測”與“診斷”。


可如今呢,一些頗具社會知名度的心理學者,卻在“面診”都沒做的情況下,就根據一個綜藝所“精心”剪輯呈現的“片段集錦”進行“專業分析”了,不止給嘉賓貼各種心理學專業術語標籤,還做看似深入的心理分析。
節目上的麥琳又真能直接等於現實生活中的麥琳嗎?但這些專家們卻在自己的社交媒體賬戶公開發表了各種分析觀點,也跟著節目的熱度一起收穫了廣泛關注和傳播。

我認為,普通網友、自媒體可以這麼做各種分析評價(網暴除外),但

專業的心理學者應該認識到,這樣的行為有違職業倫理。

而他們作為“學術權威”的身份,對嘉賓給出的分析、評價乃至“人格診斷”,都將參與塑造公眾對嘉賓的認知與社會評價,也將直接影響當事人的自我認知、自我評價。
我的這位從事心理科普的朋友說: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其使命在於幫助人們理解自我與他人,而非對個體進行道德裁決或病理化標籤。”

甚是贊同。
如今,喧囂一時的《再見愛人4》終於收官,但作為一部現象級綜藝,它所暴露的問題也更多,需要更多的反思與探討。

謝謝閱讀,也歡迎你留言探討交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