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貶值才剛剛開始…

剛剛有小夥伴問了個挺有意思的問題,他說為啥今年考研的人突然變少了。
我去搜了下確實是這樣的,考研人數在2023年見頂以後,已經連續兩年時間下滑了。

相比2023年的時候,2024年考研報名人數少了30多萬人。到了2025年的時候,比2024年的報名人數又少了50萬人。
01
為啥考研的人2015年之後持續增長了七八年,在2023年見頂之後這兩年開始逐漸減少了呢。

我覺得大機率是因為下游就業市場變化帶來的影響,開始逐步反應到教育市場了

很多人應該逐步意識到了,考研這個事情如果你沒辦法考到211或者以上的學校,基本就是浪費了三年時間。

而且現在很多用人單位不光看你的研究生學歷,還看你的本科第一學歷,而且工作崗位往往還卡年紀。

你說你如果本科學歷不怎麼好,那麼透過考研提升一下,考到一個211以上的學校還算有價值。

如果本科學校相對一般,考研又考了個相對一般的學校,其實畢業出來到就業市場也沒啥太大的優勢。
再加上很多用人單位在崗位設定上,很多都是卡著年齡的。如果你一次考研就上了也就算了。
要是一戰的時候準備不充分,等到二戰三戰考研才上了,那麼等你畢業都已經快三十歲了。
這時候從就業角度講,其實並不存在什麼優勢,因為很多就業單位和就業崗位確實是卡年齡的。
所以對很多人來說,如果不是準備特別充分去考研,甚至二戰三戰去浪費這個時間,從就業的角度看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可以看出在目前學歷貶值的大背景下,考研卷學歷的價效比正在持續降低。
這是因為多數人讀書不是因為喜歡,而是為了就業。很多專業研究生就業情況,也並不比本科畢業生好。
因為考研這個事情能不能給你帶來的更好的就業,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你所在的專業的市場需求,不是你隨便考個研就業就會更好的。
你所在的專業本科時候就業什麼情況,研究生畢業以後得就業情況不會有太大差異。
可能用三年甚至更長時間去取得一個碩士文憑,未必比本科畢業開始積累工作經驗的價效比更高。
有意思的是以前總有人會覺得,研究生畢業收入會比本科畢業高,其實工資和學歷本身關係也不大。

可能多花了三年時間讀書,也就是剛剛開始工作的時候研究生高個五百八百的,其他差異不會很大。

因為最終你能從市場上拿到多少錢,本質上是和你會的那些東西是不是稀缺有關係。
也就是你會的東西市場上缺不缺,懂得人到底多不多。供求關係最終決定了你的收入水平,而不是你的學歷水平。
02
其實對很多普通人來說,從就業的角度與其去考研,還不如直接去考公。

索性直接一步到位,省去了中間讀書的環節直接就業了,也算省下來不少時間。

從資料上看也是這樣的,我們看到考研報名人數連續兩年下降的同時,考公的人數依然在持續上升。
而且從學歷歧視的角度看,可能公務員這個職業是學歷歧視這個事情最弱的地方了。
不管你是清華北大,一本還是二本還是大專,只要進入到體制內以後,大家起步都是科員。
甚至那種985、211的本科生,只要不是走選調生,考公以後待遇也和一本、二本都沒啥區別。
可以說從考公的角度看,除了名校選調還有點差別外,剩下的基本都一視同仁。
但很多二本以下大學生如果不考公的話,在社會上想找個好工作可能連門檻都過不去。
那些好工作崗位根本都輪不到他們,簡歷環節就直接被名校比下去了,但如果能考上公的話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這裡說句題外話,真考試能力比較強要考公的,可以先選擇考江浙滬這種發達地區,基本能上岸就進入中產的行列了。
以我對公務員體系的瞭解,浙江尤其是浙江縣城公務員的生活質量,可以說是普通人的天花板了.
雖然不同的地市縣有差異,但是以往剛畢業的科員差不多都能到15-20萬這個級別,有工齡職級的到25萬以上也不是很難。
如果你是公檢法這類單位還有額外的三五萬津貼,地方財政有錢的話還會有額外的部分。
在浙江發達地區做個處級幹部,很可能到手就能拿到接近四十萬的水平了。

很多人以為江浙那邊老闆和土豪多,但是算絕對數量肯定還是普通上班族多啊。

這些人的收入區間也就是10萬左右,低一點的6-8萬,高一點的10-12萬的樣子,明顯是低於公務員的。

而且你要知道公務員相比普通上班族,在當地社會地位相對更高,身份也相對更體面,福利也會更好一點。
這也是為啥你會看到公務員這個職業在浙江相親市場,一直是食物鏈的頂端。
畢竟如果夫妻兩個人都是公務員的話,這個家庭就已經是當地妥妥的中產階層。
沒有996的高強度內卷,也沒有中年失業和收入下滑的焦慮,只要本本分分就可以安穩幹到退休,生活質量可以說很高了。
很多人會覺得,在體制內過得就是一眼望到頭的生活,但是多數人就是適合過這種安穩生活。
自己創業折騰固然精彩,但是這中間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
當然了也就是因為這些地方待遇比較好,所以我們也看到能在這種發達地區考公上岸的都是妥妥的精英。
這些人進入政府以後也會使得機構運轉更有效率,從這個角度講也算是良性迴圈了。
03
說起供求關係這個事情,記得在2020年疫情之後,我們國家進行了研究生的擴招。
這裡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擴招是為了減輕疫情當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不過擴招只是把就業的壓力推遲了,等這批人研究生畢業,面臨的就業壓力會更大。
而且還要花費三年時間的機會成本,這時候很多人就更難接受,甚至比三年前畢業還要低收入的工作了。
疫情之後這兩年我們看到考研人數連續下滑,也說明了越來越多的人認清了學歷貶值的現實。

而且早兩年工作,不僅僅是為了多掙兩年錢。而是越早工作,相對的崗位競爭壓力就會更小。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很明白,現在上小學的,就是2017年的那批孩子,這一年出生了1764萬人。
現在上幼兒園的,是2020年那批,出生人口跌到了1200萬,也就意味著要關停30%的幼兒園。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目前的情況是是一年級爆滿,而幼兒園招不夠,因為供求關係逆轉了。
不過到這裡並不是終局,因為2023年出生的人口只有900萬出頭,比1200萬又少了20%。

這個需求變化可以進一步拓展到,每年出生的孩子減少了這麼多,也意味著從全社會的角度看,整體崗位需求減少了一大塊。

但是接下來十二年時間,每年大學畢業的學生都是超過千萬人的,這裡面只有有三分之一左右,是沒有大專以上學歷的。
受過教育需要工作崗位的年輕人這麼多,意味著未來十多年時間就業壓力依舊很大
因為面對生育率下滑和老齡化帶來的需求減少,總需求減少帶來的工作崗位減少是確定的。
而這個階段由於總需求減少帶來的工作崗位需求減少,還有求職的年輕人供給是嚴重過剩的
這段時間你可能看到的不光是學歷貶值,而是在教育領域的所有投資都在貶值。
甚至我們可以說,所有年輕人的努力在供大於求的背景下,都會出現大幅貶值。
像過去一樣努努力,就能獲得相應回報的時代,在這期間會變得一去不復返。
所以從理性的角度看,有合適的就業機會就要早點就業不要拖,後面越拖只會變得越卷。
這也是我們五年前在《面對過度教育帶來的學歷內卷化,我們該怎麼辦》裡面聊過的事情。
其實到底繼續讀書還是先就業這個問題,我們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就發文討論過。
當時還在這篇《不要掉進高學歷低收入的坑裡》說,如果你不是熱愛學術的話。
那麼大學畢業有合適的就業崗位,能儘快就業的話還是要早趕緊儘早就業。
因為可能再多讀幾年書,出來的時候崗位更少了,找的工作還不如前兩年本科畢業就找工作的同學。
說起來這個事情,過去有段時間總有小朋友或者小朋友家長留言,問我是不是要繼續考研讀研的問題。
我個人的答案在最近五六年都沒有變過,當然信不信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如果不是對學術特別感興趣,只是為了增加點就業籌碼的話,花費大量時間考研讀研沒什麼必要。
當然如果你是有志於學術,那麼最好是碩博連讀,一口氣讀完博士相對來說更好。
當然要不要讀博,還有兩個必須考慮的點。一個是自己的天賦興趣,一個是家庭經濟情況。
這兩個條件二者缺一不可。
缺失哪一個都有可能讓你在半路感受到非常大的壓力,甚至很多人因為心裡壓力太大變態抑鬱的也不少。
04
其實有時候想想,人教人有時候是很難教會的,但是遇到事教人一教就會了。
個人覺得未來隨著整個社會經濟變化,帶來的就業崗位和學歷的供需變化,大機率社會思潮的變化是很快的。
從人人考研到越來越多人不再讀研,後面可能三五年時間也就完全出現轉向了。

因為伴隨著產業趨勢的變化,導致勞動力結構水平出現變化,整個就業市場也變化了。

普通白領和技術藍領收入之間的差異從過去的迅速收窄,到現在發生了歷史性的交匯。
在這種情況下,等於把普通人收入的上限和下限鎖死,中間繼續努力卷的超額收益已經不高了。
你考研讀研多花了幾年時間,結果本科畢業幹什麼,研究生畢業還是幹什麼。
這麼算下來大家覺得不合算,還不如早兩年畢業進職場,自然考研的人就變少了,考公的人多了
而且不知道這兩年還有個很大的變化,你們發現沒有。大家越來越不願意冒險,越來越趨向於求穩了
在2020年疫情之後,我們看到《越來越多普通人開始求穩了》,在2024年之後,甚至《老闆們也開始求穩了》。
原因就是經濟增速從過去的高速進入到中高速,甚至未來進入到低速時代之後,意味著增量需求變少冒險沒啥價效比了。
很多人其實沒有想明白,能給你帶來的機會和好的就業崗位不是因為學歷,而是因為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增量需求。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因為整個經濟體需求旺盛會有很多增量就業崗位出現,你所在的公司規模也會隨著業務擴張。
這期間你的職業生涯也會往上走,之前可能是個小職員,後面隨著公司業務發展手下有了十個人變成了部門經理。

很多人在這個快速發展階段,伴隨著公司發展和職位上升,收入也出現了同步的上升。

如果再趕上到年紀結婚,在大城市買了房子,那麼就趕上了資產價格和收入的雙重上漲
大部分人的財富原始資產積累就是這麼完成的,而不是靠你打工一個月一個月賺來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部分財富積累並不是勤勞帶來的,而是經濟快速發展之後,導致你的收入和資產價格暴漲帶來的。

四五年以前我們在《為啥現在單靠勤勞,是沒辦法致富的》裡面,其實講過這個事情。
這裡有一說一,其實致富本身和勤勞沒那麼大關係,只和供求關係是不是緊張有關
也就是和你手裡的資產和勞動技能,在市場上需求度怎麼樣,供給的情況又怎麼樣這兩個因素有關
拿勞動技能來說,你乾的活會的人很多,而且可替代性很強,那麼你再勤勞也大機率不會富起來
如果你乾的活會的人少,而且社會上需求旺盛,自然就會有人願意給你支付高工資。
所以這就是為啥你看不到有什麼人幹農民工能富起來的,因為供給確實是太多了。
尾聲:
可以看出供求關係是市場經濟的底層規律,影響著我們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多讀了兩年書讀到了博士,就一定能獲得高收入了麼?其實也並不一定。
因為除了供給多少以外,還要看市場上的需求怎麼樣,事實上國內企業就沒有那麼多崗位需要博士。
這也是為啥我們在這篇《學歷和收入成正比麼》裡面會說,不是想搞學術的話其實就不要讀博了
在這篇《就業的事情上熱搜了》裡面會說,如果畢業能找到合適的工作還是要趕緊就業佔坑。
現在的情況是,總需求搜尋帶來崗位減少的速度遠比你學歷提升的速度要快得多,所以早點佔坑才是王道。
等學歷提升完成出來再想佔坑,坑位可能早就大部分被先到的人佔滿沒有了。
你花了那麼大時間精力金錢提升自己的學歷,出來卻沒有合適的就業崗位,那不是南轅北轍了嘛。
畢竟多數人讀書不是因為真的愛讀書,而是為了讀完書拿個文憑跨過門檻,畢業以後找個好工作。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