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放榜轟轟烈烈結束了。
無數家庭為了一張藤校offer殫精竭慮,爭相成為萬中之一的天選驕子。
現實卻是,擠破頭進了藤校,畢業後也並非萬事大吉。
耶魯本碩文憑,富布賴特學者榮譽加身,曾出版書籍……這些履歷看起來足以讓任何人自信滿滿地踏入職場。
24歲的雅各布·克萊默卻在社交平臺Instagram上寫道:
“我被拒絕了473次,甚至找不到一份無薪實習。”
如果連藤校精英都在就業市場中挫折重重,普通畢業生又能如何突圍?
01
名校光環,早就不是就業“金字招牌”
“我三年前以優異成績從耶魯大學畢業,拿到了碩士學位,但至今仍找不到一份無薪實習工作。”
雅各布·克萊默在Instagram上寫道。
這位24歲的耶魯畢業生擁有心理學和西班牙語雙學位、富布賴特獎學金經歷,甚至出版過兒童書籍,卻在三年內求職被拒絕了473次。

雅各布的Instagram截圖
這條帖子引來了近10萬次點贊,下面的評論區也證實了:他不是一個人。
——“我已經經歷了一年半這樣的日子。”
——“顯然現在每個地方的所有人都是「雅各布」。”
——“我也掙扎過許久,感謝你讓大家知道這是很正常的。”
雅各布的確並非孤例。名校學歷的“金字招牌”,在全球就業市場中都在「失效」。
美國藤校生畢業日子不好過,英國牛劍生也會為找工作掙扎。
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國,牛津大學畢業生艾瑪的處境同樣艱難。
她以英語和法語一等學位從牛津畢業,每週傳送5次求職申請,共投遞了數百份簡歷,卻只獲得四次面試機會和一份被撤回的實習機會。
艾瑪曾在英國、巴黎和香港都有過工作經驗和實習經歷,努力為工作建立了人脈關係——但她依然感嘆,現在的就業市場太瘋狂了。
“我父母的觀念是‘只要你努力工作,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東西’,老一輩人總說‘好學位等於好工作’,但這套邏輯現在徹底失靈了。”

資料顯示,即便是頂尖學府,也無法為學生兜底。
英國2022年畢業的學生中,有61%在15個月後獲得了全職工作,但很多人找到的工作都是“非應屆生工作”。
英國國家統計局指出,21-30歲畢業生中僅60.4%從事“高技能”工作,26.4%被迫接受中低技能崗位。
名校畢業生湧入酒店、零售、客服等行業的案例比比皆是。
雅各布和艾瑪的共同點之一,就是所學的專業都屬於文科。文科就業難,早就成了“共識”,即便掛上名校招牌也不例外。
哈佛本科生學院2024年取消了至少30門課程,涉及二十多個系,大多是文科專業。
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早在2023年就削減了28個專業,大多屬於語言、藝術等文科領域。
2024年3月,英國肯特大學宣佈逐步淘汰藝術史、人類學、新聞學等6個人文學科領域的課程。
國內名校也不例外。
一邊是大學持續擴招學生,另一邊是文科強校復旦官宣,文科招生的比例會從原來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
選專業,是這屆大學生就業路上的第一個坎。
02
選對專業
就能萬事大吉?
若說名校光環褪色,那選擇“高薪專業”是否就能穩操勝券?
哈佛商學院2024屆畢業生的遭遇讓答案存疑。
2024年,近四分之一的哈佛MBA學生畢業後數月仍未找到工作,創下十年最差紀錄。
一向以高薪、好就業著稱的商科,雖然在所有專業中仍屬於佼佼者,但與自身往年相比,則在薪資水平和就業率上都呈現下滑趨勢。
除了哈佛外,其他名校的商學院也給出了2024畢業資料。
斯坦福商學院:平均基本工資下降1%,平均簽約獎金下降近20%,總薪酬下降3.2%。三個月內的工作邀請率從上一年的89%下降到88%。
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畢業生平均薪資下降5,000美元;總體平均薪酬下降1.7%。與此同時,凱洛格商學院MBA畢業後三個月的offer率和offer接受率與2023年相比分別下降了5個百分點。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斯特恩2024屆MBA畢業生的平均薪資比上一年的下降了1.2%,平均簽約獎金下降4.5%,總薪酬下降1.4%,畢業時offer接受率下降近5個百分點,而畢業後三個月內offer接受率下降超過8個百分點。
弗吉尼亞達頓商學院:MBA平均基本工資比2023屆畢業生下降了2.5%,平均簽約獎金也下降了近8%。2024屆畢業生的畢業工作機會下降了近6個百分點。
密歇根羅斯商學院:羅斯商學院MBA的平均起薪下降了5,000美元,畢業生的平均總薪酬也下降了3.1%。羅斯商學院最新一屆畢業生中,春季時只有77.5%收到了錄用通知,低於前一年的90.5%。
此外,即便是“熱門”的STEM領域,如計算機、工程,就業形勢也不再如前些年理想。
在人工智慧的衝擊下,根據美國《財富》網站的報道,美國目前計算機程式設計師的就業率已跌至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資料,美國計算機程式設計就業率已降至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這一下降與OpenAI推出ChatGPT有關。

比如,以“先買後付”業務而聞名的企業Klarna去年與OpenAI合作開發聊天機器人,並聲稱該機器人完成了700名全職員工的工作,之後該公司就暫停了招聘。
現在美國的計算機程式設計師數量比電子遊戲吃豆人剛發明時還要少,那時網際網路還沒有出現。
1980年,計算機程式設計工作崗位超過30萬個。在21世紀初的網際網路泡沫時期,這一數字達到70多萬個,但如今就業機會已減少到僅一半左右。
程式設計師的就業拐點也許正在到來。
今年 1 月,Meta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就說,人工智慧可以完成中級工程師的編碼工作。
不過,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不好。人工智慧替代了簡單的工作,短期內降低了對程式設計師的人工需求,但長期來看也許可以把人力解放到更復雜的工作中去。
IBM的執行長 Arvind Krishna就表示,即使人工智慧能夠自動執行編碼任務,仍然需要人類程式設計師。Krishna預測人工智慧將能夠編寫20%到30%的程式碼。
03
名校、熱門專業都失靈?
未來畢業生該如何破局
幾年前仍是大熱的就業法門專業,轉眼間“淪為”就業困難戶。
時代發展瞬息萬變,面對滯後的資訊差,怎麼做才能追平差距?
無論家長還是孩子,都要儘可能去長線關注行業發展和就業動態,而不是隻盯著當下最火的東西。
比如當下最火的人工智慧,如果高中生一窩蜂地衝著這個熱度去擇校選專業,等過了幾年畢業時,很可能熱度又已經過去了。
學生自己更要保持獨立思考能力,瞭解自己的真正價值在什麼地方,結合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來選擇。比如AI時代到來以後,反而是具有創造性的人才不容易被淘汰。
在愈發殘酷的就業市場,實踐經歷可能比學歷還重要,人脈網路則比簡歷更有用。
許多成功的創業公司,聯合創始者都是校友,可見一斑。
名校在資源方面的優勢,除了校友和人脈外,還有實力強悍的就業服務。學生們可以多多關注學校的就業指導服務,最大發揮資源的作用。

如果一定要落實來看如何在學校和專業中抉擇,我們曾採訪過的一些就業顧問給出的意見是:如果要深造的學生,本科階段學校更重要,研究生階段的專業更重要。
在這個僧多粥少的年代,眼高手低再不可取。
前段時間我們的一篇文章:拒絕孩子回國躺平,一批中產父母送娃當廠妹、外賣員…中就提到,很多家長為了不讓畢業找不到工作的孩子“躺廢”,不惜讓孩子去當進廠、送外賣。
雖然做法有些誇張,但現在的我們都要認清現實:好工作,沒那麼容易一蹴而就。
短期內可以向下看薪資稍差或非理想崗位,但長期瞄準目標行業,也能實現“曲線救國”的彈性就業路徑。
開篇那位耶魯畢業生雅各布在帖子中自嘲道:“至少不用早上9點起床去上課了。”
一句心酸的調侃,道出了全球畢業生的困境。
當學歷通脹遇上就業市場緊縮,與其執著於名校與專業的光環,不如早早認清現實:就業市場的遊戲規則已變,唯有技能、人脈與韌性,才是真正的“護身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