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分享:抓住這些確定性,我一點不怕孩子語文學不好了

“謝謝你啊大J,如果不是你牽線,我們普通媽媽怎麼能聽到這樣一堂高階的語文課,真的非常慶幸在娃剛要學語文的時候來到了這裡,現在,我好像一點也不怕娃學不好語文了。”
這是前段時間線上下活動時,老讀者@猜猜媽 對我說的話。
我和她的感受是一模一樣的,從幾年前認識了親近母語團隊開始,我就走上了聽“最好的語文老師們講課”,重新愛上語文的路。
上週,她又給我塞了一份“遲來”的聽課筆記,記錄了在這場“燒腦但過癮”的語文課上的收穫。不僅是一篇讀後感,她還親自帶孩子試了老師們介紹的方法,分享了孩子的變化。
今天把這篇聽課筆記發出來給大家看,希望從猜猜媽的分享中,也能給大家啟發,儘量輕鬆跨出漫漫語文學習路上的關鍵一步。
01

學好語文,其實動作不復雜

語文是什麼時候開始變難的呢?
答案是:當!媽!之!後!
以前上學的時候,總覺得語文並不難,就是不容易得高分。試卷上至少每個字都認識,瞎蒙瞎猜也錯不到哪裡去,但要真想下功夫衝一衝,又不知道怎麼提分,總卡在不上不下的位置上。
拿標準答案來看,也會覺得,哎,我怎麼想不到這種答案,但下次還是想不到……
正因為這種“糊塗感”,當了父母以後,就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恐慌,總覺得家裡沒有一個“博古通今”厲害的人,就真不知道怎麼帶娃學語文了。
而那天整場對談下來,我特別感慨的一點是,這兩位厲害的一線老師其實給的卻是很樸素的學習方法,也沒給家長提各種高的要求。
開場不到五分鐘,大J直接“質問”老師:
都說現在語文越來越難也越來越重要了,那重點是什麼?有什麼變化?如果以當下的考察重點來佈局孩子的學習,有什麼是做了一定不會錯的事兒?
兩位教了二十幾年語文的老師都一致同意:
從古至今,語文學習對閱讀量都有一定要求,但整體沒有多大的變化,落實在語文課堂上,那就是培養孩子閱讀和寫作的能力(保守起見,老師還是補充了一句,如果你不是要培養作家、文學家的話

閱讀和寫作,好吧,這倒也一點也不新鮮,但從真正一線名師口中聽到,我反而一下踏實了。
這意味著,當我看到孩子語文沒學好,我會去想:最基礎的閱讀都做了麼?
也意味著,當我看到別人家的“動作”,送了國學班、口才班的時候,我會想:家裡有這方面的書嘛?我真正帶娃認認真真去翻過了幾本呢?
更意味著,在任何年級落後,我都能很篤定地知道做什麼,從哪裡開始是對的方向——那就是,閱讀閱讀,多多多閱讀,和多多多多地寫。
但具體怎麼執行才是大問題啊,兩位老師講得一副“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樣子,閱讀多少才能學好語文,寫好作文呢?
(大J亂入,說兩句:我們為啥下功夫做閱讀營,也一樣啊,遵循著“慢慢讀”的原則)

02

語感好的人,語文不會太差

在大J的追問下,老師說,語文不用卷別的,就培養閱讀和語感。
語感好的人,學語文都不會差。
語感?又是個屬於經常聽說,但沒真正搞懂它厲害在哪的詞彙。
我去翻書查了一下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老師的專業說法:
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是人對語言的直覺感知、領悟和把握能力。
語感好的人,看到文章,能準確地捕捉關鍵語言資訊,即使有一些字不認識,但也能根據上下文猜測文章表達的意思和情感。
甚至在沒學主謂賓定狀補這些語法知識的情況下,也容易發現句子裡的語病,意思表達不清楚的地方。
即使拼音識字暫時落後,也不妨礙他的學習後勁。
(大J亂入再說兩句:當時看到這,我就有點眼熟,原來之前參加過閱讀營的讀者也這樣說過)
甚至能很快感覺到語言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言外之意,那閱讀理解能力肯定就比一般人好啊。
比如,小學作業裡的常見的一類填空題,下面兩個句子裡,哪個該填“冷”,哪個填“涼”更恰當?
秋天的早晨,風吹在臉上感覺有點_____

冬天,外面_____得讓人不想出門。(冷)

語感好的孩子就能分辨出兩個字的細微差異。
一個經常閱讀的孩子,會在各種各樣的書裡看到“涼”這個詞語,比如,涼爽啦,冷盤啦,涼亭啦……也就能大概判斷出,涼,好像是種挺溫和的感覺,甚至還有點空曠的意思;
而冷呢,除了能想到“寒冷”,“冰冷”,說的是溫度低的狀態,讀到過“冷漠、冷血”這些詞彙,慢慢地也就能感受到這還是個帶有情感的詞彙。
那語感要怎麼培養?
那要讀多久能看到效果呢?
我隨便給孩子讀個什麼東西都可以嗎?
03

故事、朗讀、聊天三板斧

好語感怎麼來?上海一線名師丁慈礦老師強調了,“語感,在特定的年齡階段才能形成。
所以,從低幼年齡開始養成朗讀的習慣很重要,重點是:讀出聲,讀出節奏,讀出感情,家長讀給孩子聽,孩子讀給家長聽,雙向奔赴最有效。”
“朗讀”看起來是特別簡單的動作,但其實它調動的感官是最多的。
孩子從眼睛看到文字、嘴巴讀出聲音,耳朵能聽到,手要捧著書,身體會不由自主地晃動起來,腦子甚至會聯想到相關的畫面……
(大J又來說兩句:我當時也在現場,確實也立馬想到了閱讀營反覆強調了大聲朗讀對語感的促進作用很大,所謂語感都是這樣積累出來的,真實課堂上老師也是在朗讀上面花很多時間)

大J在幾年前的早教重點裡就說過了,多感官打通的學習效果最好,越鍛鍊就越敏銳,我想這就是最直接的例子了。
那讀什麼好呢?
老師推薦從繪本和童話開始。
比如:安徒生童話故事、新美南吉童話、湯湯故事集,這類經典童話故事,孩子喜歡,語言文學性也好,這種經典的敘事方法,是孩子學習更豐富的詞彙、瞭解更多語言表達方式的好手段。
當然,在這基礎上,增加一些文言文或古詩,對培養語感來說更有幫助(低年級和幼小銜接的孩子,可以選擇一些語言清淺又和生活接近的小古文和童謠。)
我選了三套書,分別是大J閱讀營的《日有所誦》、《新母語》、和《超級文言文》
這又是為什麼呢?都說現在小學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我們當父母的還會覺得現在生活裡都用不上文言文了,為什麼考試要考呢,一味要求孩子讀文言文,是死記硬背,不是最挫傷孩子興趣的麼?(哈哈,果然是我大J,又問出了我的心頭疑問。)

那天,丁慈礦老師給了兩個理由,特別能說服我。
首先,考試要考文言文,分值還越來越高,這個沒法改變;
而另一方面,語言精煉,韻律豐富的文言文是我們給孩子提供的另一種閱讀口味,口味豐富,營養均衡,孩子的語文學習才能更紮實。
繪本、童話故事勝在敘事;
而文言文則是另一道口味豐富的加餐,隨便翻一篇經典文言文,都是短小精悍,一個字能代表很多層次的意思;
看一個孩子在一篇短短的看圖小作文裡,能用到一兩個成語,也是能直接感覺到,這個孩子的語文水平是比較高的。
想要文言文學得好,早期就更需要大聲朗讀,讀出聲,讀熟練,我們的生活中已經使用得少了,不讀出聲音,就更難理解,也更難記住了。
那怎麼能讓孩子願意聽,還讀給自己聽呢?畢竟,有些故事書我擺在孩子面前都不感興趣,更何況小古文啊。
丁慈礦老師自己就分享了一個小方法——自己先背下來,在孩子耳朵邊洗耳朵。
丁老師說,他家孩子上小學的時候,他騎腳踏車送孩子上下學路上,就自己邊騎邊背《滕王閣序》,本來就是挑戰自己的記憶力,沒想到,他家孩子很快就背下來了,甚至現在孩子已經大學了,還能背誦下來。
自己先背下來啊,這麼辛苦,但一翻《超級文言文》,原來每一篇對我們成年人來說,還是蠻簡單的,比如《啟蒙》的第一篇,其實只有12個字,實在不行,一星期一篇,問題不大。

就這樣在兒子耳朵邊一直念一直念,小傢伙還真的聽下去了,沒有太多解釋,不用一星期,一天多次就背下來了。
我以為小傢伙肯定不理解意思的吧,沒想到,當上海臺風天的某個週末,他跑來我床上大聲喊著:天明日出人起啦~~~~然後自己去開窗。
原來,小古文也並沒有我想象中的枯燥,甚至蠻有意思的呢。
那針對孩子不喜歡的故事書,我也用了同樣的笨辦法,就是自己先看完,瞭解了故事梗概,在睡前先講給孩子聽。
我選了《湯湯故事集》裡的一則小故事,沒想到,孩子竟然很感興趣,這時我才告訴他,這些有趣的故事都在你白天不看的書裡啊。

第三步,是和孩子聊天,如果有心的話,聊天的過程完全可以是一場小型的作文。
除了你吃了嗎,你睡了嗎,怎麼和孩子進行一場高質量的聊天呢?我自己親自試下來,把自己想象成孩子,擁有他們的同款好奇心。
有一天吃飯,孩子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媽媽,為什麼我們每天要吃飯還配菜啊?
這個問題我還真沒想過,飯後,我們開啟B站搜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吃米飯配菜的”,沒想到那天我們竟然學習了人類種植、吃五穀、狩獵燒烤的變遷史……

這次聊天太有意思了,我想,也許將來有一天的語文考試上,我家孩子也會把“那天,我們是怎麼吃著飯就聊到了人類飲食歷史的”這件小事寫進課堂吧。
讀讀寫寫,聊聊天,不就是我這個當媽的能給孩子的最簡單的語文教學嗎?
以上,就是我參加完大J的《語文不費媽》講座的全部感想和實踐,關注大J 5年了,從健身到育兒方方面面真的受益了,明年孩子馬上上一年級,所以我看到今年閱讀營的招募,我毫不猶豫地報名了幼小銜營
寒假裡大人和孩子都有時間,我也更加期待孩子的變化,到時候再和大家分享


我又忍不住要說幾句了,讀這篇筆記的時候,我是眼眶溼潤的。這是這個月親近母語閱讀營招募的時候我發的朋友圈。
第一期閱讀營受到的質疑我仍然在消化,從一件事上升到對於一群人的人品的攻擊,尤其還有那麼多我尊重的老師。那幾天,我在群裡,每個字每個人的發言我都看到。我無法做到真的不在意。
今天分享這篇不是為了推薦啥,相反我要勸退大家,不要因為猜猜媽的分享就上頭了。親近母語的閱讀營就只屬於一小批父母,這是我和徐老師已經深刻認識到的,但沒關係,能影響一個人也是好的。
教育就是每個家庭的個人選擇,合適最關鍵。暫時不合適閱讀營的,看看這份筆記,有所收穫也是極好的。
想了解閱讀營的👉開團 ︱今年“廢了”沒關係,明年每天抓好這30分鐘,收穫一個省心娃!懇請大家一定認真讀完認真思考是否合適,再決定。
正在團
歡迎閱讀我的新書
解鎖思維模式,做個有能量的“自己”👇🏻
👇 點選【閱讀原文
 搜尋歷史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