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科學家·
李德仁院士捐出800萬元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支援武漢大學

圖片來源:新華社
6月24日,85歲的兩院院士李德仁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李德仁表示,將把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其中,500萬元將交給武漢大學“王之卓創新人才獎學金”,300萬元交給武漢大學“朱裕璧醫學獎”。他說:“支援對創新人才培養,這是應當做的事情!”(央視新聞官方微博)
· 天文學·
原初黑洞可能無法用於解釋暗物質

從地球向大麥哲倫星雲觀測黑洞引起的微引力透鏡事件的藝術概念圖。(圖片來源:J. Skowron / OGLE)
自2015年首次探測到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以來,LIGO和Virgo已經探測到了90多個此類事件。天文學家注意到,LIGO和Virgo探測到的黑洞質量(20~100 個太陽質量)通常比此前已知的銀河系黑洞(5~20 個太陽質量)大得多。這群大質量黑洞的起源一直是未解之謎。曾有科學家提出假設,認為這些黑洞可能是形成於宇宙極早期的原初黑洞,且可能包含相當一部分暗物質。最近,兩項分別發表於《自然》(Nature)和《天體物理學雜誌增刊系列》(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的研究表明,這些大質量黑洞最多隻可能包含百分之幾的暗物質。
為了驗證暗物質由黑洞組成的假設,研究人員藉助微引力透鏡事件來尋找我們附近宇宙中的暗物質。在微引力透鏡事件中,光源的光增亮的持續時間會隨透鏡物體的質量增大而增長。比如太陽質量天體引發的微引力透鏡事件會持續幾周,而100倍太陽質量的則會持續幾年。這一方案激發了三個觀測實驗的啟動:波蘭的OGLE、美國的MACHO和法國的EROS。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增刊系列》的文章中,OGLE的天文學家展示了近20年(2001-2020年)間對大麥哲倫星雲中近8000萬顆恆星的光度檢測和微引力透鏡事件搜尋結果。隨後發表在《自然》上的文章討論了這些結果的天體物理學意義。如果銀河系中所有暗物質都由黑洞組成,那麼應該檢測到數量極多的微引力透鏡事件,但OGLE天文學家只發現了13個,這些都可以用已知的恆星或星雲本身解釋,而不是用黑洞。詳細的計算表明,10個太陽質量的黑洞最多可能包含1.2%的暗物質,100個太陽質量的黑洞最多可能包含3.0%,1000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則是11%。對於LIGO和Virgo探測到的大質量黑洞,還需要其他解釋。(UNIVERSITY OF WARSAW, FACULTY OF PHYSICS)
· 醫學·
每週只需一針!全球首款長效胰島素國內獲批上市
6月24日,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訊息,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丹麥諾和諾德公司(Novo Nordisk A/S)申報的依柯胰島素注射液(商品名:諾和期/Awiqli)上市,用於治療成人2型糖尿病。依柯胰島素(icodec)是一種新型長效人胰島素類似物,結構上有3個氨基酸取代和一個附加的二十烷二脂肪酸鏈,可以與白蛋白可逆結合,半衰期為196小時(約7天)。依柯胰島素按700U/mL配製,以確保注射量與每日一次基礎胰島素(100U/mL)相似。在一週給藥間隔內,依柯胰島素降糖作用分佈均勻,並且在臨床相關劑量下降糖作用時間可覆蓋一週。
據公眾號“丁香園”訊息,依柯胰島素獲批主要基於6項已完成的Ⅲ期臨床(ONWARDS)研究。其中,ONWARDS1~3、5分別證明了依柯胰島素降低未接受過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糖化血紅蛋白)的能力,效果不劣於甘精胰島素U100(-1.55%vs-1.35%)、德谷胰島素(-0.93%vs-0.71%)、基礎胰島素(-1.68%vs-1.31%),且不會增加嚴重低血糖事件或臨床顯著低血糖事件發生率。而ONWARDS4、6研究則將依柯胰島素與門冬胰島素聯用,證明其降低2型和1型糖尿病患者HbA1c的能力,效果不劣於甘精胰島素U100+門冬胰島素(-1.18%vs-1.16%,-0.47%vs-0.51%)。
據諾和諾德官網訊息,今年3月21日,歐洲藥品管理局人用藥品委員會(CHMP)已採納積極意見,建議諾和期用於治療成人糖尿病。除此之外,今年1月8日,諾和諾德還公佈了每週注射一次IcoSema(由依柯胰島素和司美格魯肽按固定比例組合)的3a期試驗中最重要的結果。試驗顯示,與甘精胰島素U100和門冬胰島素相比,每週一次的IcoSema在第52周降低HbA1c方面表現出非劣效性。此外,從85.8公斤的基線體重開始,接受IcoSema治療的人體重減輕了3.6公斤,而接受甘精胰島素U100和門冬胰島素的體重增加了3.2公斤。每週注射一次的IcoSema或具有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最常見的不良事件是胃腸道不良事件,絕大多數為輕度至中度。(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公眾號“丁香園”,諾和諾德)
· 空間科學 ·
直徑近4000千米,罕見極雨極光形成的原因揭示

圖片來源:Pixabay
據《自然》新聞(Nature news)訊息,日本電氣通訊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於6月21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一種極其罕見的極雨極光(polar rain auroras)機制。極光是地球上層大氣中海拔100至300千米處出現的一種迷人的發光現象,與標準極光的獨特帷幕和光柱不同,極雨的光芒會散佈在天空中。這種特殊型別的極光是由電子直接從太陽日冕或外層大氣出發撞擊地球大氣層而產生的。而這種罕見的極光此前僅被衛星拍攝到過幾次。
2022年12月25日至26日,研究人員安置在北冰洋挪威斯瓦爾巴群島、對準天空的機器人相機,捕捉到了這種特殊的極光形式,而這一現象也被北極極地帽上的地面全天空攝像機(ASCs)捕捉到了。研究顯示,當太陽風消退時,這種“極雨”產生了巨大的、瀰漫的綠色極光,幾乎覆蓋了地球的整個北極帽——直徑近4000千米。研究人員推測,太陽表面存在一種磁漏斗(magnetic funnel)結構,而其中有一束直徑約為150千米的開放磁通管,在投影到地球極冠上時,其直徑大約為7500千米,這解釋了極雨極光的平滑分佈。這項研究顯示了極雨極光複雜的空間結構,或能體現太陽風的內部模式,甚至是太陽色球層中的組織。(Nature news)
· 物理學·
製造二維拓撲超導體的通用技術

製造“超導層”的新技術需要將金屬“種子”(紫色)放置在二維材料(藍色)上。當加熱到約200攝氏度,金屬原子會溢位並擴散到表面,形成具有超導性的晶體。(圖片來源:Y. Jia/Princeton University)
拓撲超導體被認為有希望用於低錯誤率的量子計算,但製造這種材料始終進展緩慢。近日,在一項發表於《物理評論X》(Physical Review X)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實現了一種高度可控且均勻的片上二維金屬化工藝,可以將一類原子級薄的過渡金屬二硫屬化物(TMD)轉化為超導體,這種工藝與拓撲絕緣體結合,有可能成為製造二維拓撲超導體的通用技術。
這項研究的團隊曾在去年開發技術,將金屬原子滲透到薄絕緣材料中,以期望製造二維拓撲超導體。但原子擴散的距離通常僅有奈米尺度,且擴散方式並不均勻。但研究人員發現,當把一小塊金屬鈀放到單層拓撲絕緣體材料二碲化鎢上,同時升溫到200攝氏度時,原子可以像液體在薄膜上擴散一樣,移動更遠的距離,最終滲透的原子形成了一種新的晶體結構Pd7WTe2。研究人員證實,這種新材料具有超導性。由此,他們開發了一種可以高度控制的技術,透過控制原子擴散,可以將超導性引入二維拓撲材料中,並製造特定尺寸的超導盤或環。這項研究結果與現有的納米制造技術高度相容,為設計和調控一類二維材料中的超導性和拓撲相提供了一條途徑。
· 環境·
極端野火過去20年增加一倍
近年來,嚴重野火事件不斷打破歷史紀錄,引發全球關注。這些野火奪去了人的生命、財產、牲畜、野生動物和棲息地,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相應的空氣汙染被認為導致了數以千計的額外死亡。極端野火的頻率和強度似乎在過去20年裡翻了一倍,而且其中6個最極端年份都出現2017年後。
為了解野火的頻率和/或強度是否在增加,研究人員利用2003年至2023年的衛星資料確定了活躍的熱點區,並計算了一次火災事件的總強度,而不只針對單個時間和地點。他們發現,極端猛烈的野火在過去20年裡的頻率和強度都翻了一倍多,並且最極端的6個年份都出現在2017年以後。他們還發現,新北界和澳新界/大洋洲受這些極端事件的影響最為嚴重,極端事件的增加主要源於溫帶針葉林和北方針葉林出現了更多的劇烈火災,包括在北美和俄羅斯,而這可能與近年來氣候變化導致這些森林乾旱度上升有關。研究結果已於6月24日發表於《自然·生態與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撰寫:不周、clefable
編輯: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