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天文學 ·
2024 YR4小行星撞地球的機率降至0.28%
2024年12月27日,美國夏威夷大學的阿特拉斯望遠鏡系統(ALTAS)在巡天觀測時發現了一顆小行星,發現它的軌道比較奇特,繞太陽一圈需要4個地球年。其近日點在地球軌道以內,遠日點在地球軌道以外且接近木星,每4年會穿越一次地球軌道,有可能撞擊地球。在觀測到這顆小行星時,它正在穿越地球軌道,科學家將它命名為2024 YR4。科學家根據觀測推算,2024 YR4的直徑估計為40到90米,有可能在2032年12月22日撞擊地球。隨著2024 YR4的觀測資料逐漸增多,它撞擊地球的機率可能會繼續上升,但也可能會降低到0。
在2025年1月中下旬時,根據模擬推算它撞擊地球的機率接近1%。但在2月7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隨著更多觀測資料的湧入,2024 YR4在2032年12月22日撞擊地球的機率已經攀升到了2.25%。2月18日,NASA釋出的最新資料顯示,2024 YR4撞擊地球的機率已經上升至3.1%。然而2月19日,NASA的觀測又讓其機率減半至約1.5%。而NASA在2月19日至20日夜間觀測得到的最新資料,進一步降低2024 YR4撞擊地球的機率至0.28%,其撞擊月球的機率略有上升至1%。(中國科學報、NASA)
· 動物行為學·
小鼠也會給同伴“急救”

圖片來源:原論文
在極少數對大型、社會性哺乳動物的報道中,曾發現過救助受傷同伴的行為。而最近,在一項發表於《科學》(Science)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小鼠在面對無意識或死亡的同伴時,會表現出像人類一樣的“急救”行為。
研究者進行了一系列測試,結果發現,當小鼠遇到被麻醉或已死亡的熟悉同伴時,會表現出三種逐步升級的動作:先是嗅聞、其次是梳理毛髮,隨後則會出現更激烈的動作,例如咬同伴的嘴或舌頭,甚至將同伴的舌頭拉出。當同伴小鼠恢復活動後,這種行為才會停止。而在另一項測試中,研究人員將一個塑膠小球放入無意識小鼠的口內,有80%的小鼠幫助自己的同伴移除了小球。
進一步研究發現,當小鼠發現無意識同伴後,下丘腦中的催產素神經元會表現出更高的啟用水平,且催產素訊號通路的啟用對這種行為至關重要。透過光遺傳學技術啟用這些神經元可增強類似急救的行為,而阻斷催產素訊號則會削弱這些行為。研究者認為,救助同伴可能是動物的一種本能行為,這有助於增強群體凝聚力,並且可能比我們此前認知的更廣泛存在於社會性動物中。(NewScientist,Science)
· 人工智慧·
讓兩臺機器人“共腦”合作:Figure釋出首個自研具身大模型
影片來源:Figure AI
家庭環境是機器人技術面臨的最大挑戰。與受控的工業環境不同,家庭中充滿了無數非規則物體,為了讓機器人在家庭中發揮作用,它們需要能夠按需生成智慧的新行為。目前人工智慧的其他領域已經掌握了這種即時泛化的能力,但如何將視覺-語言模型(VLM)中捕獲的豐富語義知識直接轉化為可泛化的機器人控制,成為將機器人技術擴充套件到家庭環境中的一大挑戰。
知名機器人初創公司Figure AI在今年2月突然宣佈終結與OpenAI的合作。據機器之心報道,本週四晚,Figure AI正式宣佈他們已經造出了自己的通用具身智慧模型 Helix,這是一個通用的視覺-語言-動作(VLA)模型,它統一了感知、語言理解和學習控制,以克服機器人技術中的多個長期挑戰。
憑藉特殊的架構S2(70億引數的VLM主幹框架,負責處理高層次資訊)與S1(8000萬引數的交叉注意力Transformer模型,負責快速思考、低階控制),Helix實現了多項成就:第一個類人機器人上半身的高速連續控制 VLA 模型;可以用一個模型控制兩臺機器人協作;遵循自然語言指令,能撿起任何小型物體;僅使用單一神經網路學習所有行為,無需針對任何任務進行特定的微調;第一個在本地GPU執行的機器人VLA模型。Figure AI在演示影片中,令兩臺Figure機器人協作實現零樣本雜貨存放,演示了即時生成長視界、協作、靈巧的操作,可謂是具身智慧的一次重大突破。(公眾號“機器之心”)
· 健康·
人造甜味劑或對血管不利
已經有研究顯示,人工甜味劑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病率增加有關,但很少有研究探討背後的機制。近日,一項發表於《細胞·新陳代謝》(Cell Metabolism)的研究發現,阿斯巴甜能夠導致動物體內胰島素水平上升,從而進一步引發動脈粥樣硬化。隨著時間推移,這可能導致炎症水平升高,並顯著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
研究者連續12周,每天給小鼠餵食含有0.15%阿斯巴甜的食物,這相當於人類每天喝3罐無糖汽水。與沒有餵食甜味劑的小鼠相比,餵食阿斯巴甜的小鼠的動脈中出現了更大、更多的脂肪斑塊,並表現出更高水平的炎症,這兩者都是心血管健康受損的標誌。當研究小組分析小鼠的血液時,他們發現阿斯巴甜進入小鼠體內後,胰島素水平激增,這可能與我們口腔、腸道和其他組織中密佈的甜味檢測受體(會引導胰島素釋放)有關,但是比糖甜200倍的阿斯巴甜似乎欺騙了受體,使其釋放更多的胰島素。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小鼠體內胰島素水平的升高直接促進了動脈中脂肪斑塊的形成,這表明胰島素可能是阿斯巴甜與心血管健康之間的重要關聯因素。在此基礎上,他們深入探究了胰島素水平升高導致動脈斑塊形成的機制,並鎖定了一種名為CX3CL1的免疫訊號分子。這種訊號分子在胰島素的刺激下表現出顯著的活性,從而在動脈斑塊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未來研究者希望能夠進一步人類身上的相關機制。(Cell Press)
· 動物行為學·
大鳥的腦子未必笨

美洲鴕鳥R1嘗試解謎中(圖片來源:原論文)
古顎總目(Palaeognathae)是鳥類中一個較為獨特的類群,其中包括多種不能飛行的大體型鳥類,如鴯鶓、鴕鳥和現已滅絕的巨型恐鳥。與其他鳥類相比,它們的大腦比例較小,因此此前的研究很少關注它們的問題解決能力。近日,一項發表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調查了九隻圈養鳥,顯示出鴯鶓和美洲駝鳥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發現表明,透過單次嘗試和從錯誤中學習,這兩種動物可以針對一個認知謎題展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謎題來測試動物園中古顎類的問題解決能力,測試物件包括三隻鴯鶓、兩隻美洲駝鳥和四隻鴕鳥。謎題要求這些鳥類將塑膠轉盤上的孔對齊(轉盤以螺栓螺母固定),從而獲得食物獎勵。首先科學家向每種鳥類展示了一個已經破解的塑膠盤,讓它們可以自由採食其中的食物。隨後,研究者又給它們一個未解開的版本,每隻鳥有30分鐘可以用於破解謎題,獲取食物。三隻鴯鶓都只嘗試了一次就成功了,並且謎題重置後它們也能夠再次解開;一隻美洲駝鳥雖沒有正確解謎但也吃到了食物(它拆掉了裝置,把螺栓從螺母上鬆開,打開了全部的5個食物盒),而在後續嘗試中,這隻美洲駝鳥也透過正確旋轉轉盤成功解開了謎題。鴕鳥中則沒有一隻能夠完成這項任務。作者指出這項研究存在一些侷限,如謎題設計相對簡單,大腦較大的鴉類很可能也能夠解開謎題。作者認為,鴕鳥表現不佳可能是因為它們的大腦相對更小。由於古顎類的行為被認為與某些恐龍類似,研究者提出,創新能力的演化可能比此前認為的要早。(Nature)
撰寫:不周、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