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生蠕蟲(parasitic helminths)能分泌細胞外囊泡(EVs,extracellular vesicles),這些小“信使”進入宿主組織後可以調節機體的免疫反應。然而,背後的分子機制一直是科學界的謎團。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上題為“Helminth extracellular vesicles co-opt host monocytes to drive T cell anergy”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丹麥奧胡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揭示了腸道蠕蟲分泌的細胞外囊泡可能成為治療炎性腸病(IBD)的新希望。
研究人員經過四年的深入研究發現,豬蛔蟲(Ascaris suum)分泌的細胞外囊泡能夠顯著降低患有結腸炎的小鼠體內的炎症水平。這項研究為開發治療人類炎性腸病的新型療法奠定了基礎。研究者Sharifpour解釋道:“我們在多次體外實驗中發現,豬蛔蟲分泌的細胞外囊泡透過靶向作用特定的血細胞來降低機體的炎症反應。”
為了驗證這一發現,研究人員對大約130只誘導產生結腸炎的小鼠進行了三次實驗,並驚喜地發現,這些小鼠的炎症病情得到了顯著改善和緩解。有趣的是,雖然一些藥物在實驗室培養皿中表現出色,但在動物或人體內卻未必有效。這次,研究人員不僅在細胞培養物中取得了良好結果,也在小鼠體內觀察到了積極效果。

豬蛔蟲所分泌的細胞外囊泡能被單核細胞吸收並內化
研究進一步指出,豬蛔蟲分泌的細胞外囊泡會被單核細胞吸收並內化。儘管這是預期的結果,但研究人員並不滿足於此,他們計劃繼續探索這些影響背後的分子機制,並進一步調查細胞外囊泡的合成過程。最終目標是製造出半合成的細胞外囊泡,用於治療人類炎性腸病和其他慢性炎症疾病,如關節炎和2型糖尿病。
與化學藥物不同,細胞外囊泡完全自然產生且並非侵入性。如果能夠對其進行調節,或許就不會出現任何不利影響。這類療法完全源自自然資源,具有巨大的潛力。
最後,研究人員強調,豬蛔蟲產生的細胞外囊泡不僅能影響機體迴圈免疫細胞的功能,還能保護機體抵禦腸道炎症。這表明,進一步研究異常免疫反應驅動的炎症疾病的潛力巨大。然而,細胞外囊泡的臨床應用仍需更多研究,並需仔細考慮倫理影響。
參考文獻:
Anne Borup,Mohammad Farouq Sharifpour,Litten S. Rossen, et al. Helminth extracellular vesicles co‐opt host monocytes to drive T cell anergy, 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2025). DOI:10.1002/jev2.70027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