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灝解讀:特朗普關稅衝擊下的市場格局與投資策略

2025.04.10
本文字數:1182,閱讀時長大約2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市場零距離》
4 月 7 日,特朗普關稅政策如一顆重磅炸彈投入全球金融市場,引發 “黑色星期一”,市場陷入劇烈震盪。在這波洶湧的市場波動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經濟邏輯?全球貿易格局和產業鏈佈局又將何去何從?普通投資者又該如何在這場風暴中調整投資策略?帶著這些疑問,第一財經專訪了著名經濟學家洪灝。
談及此次全球金融市場 “黑色星期一” 的爆發,洪灝指出,當日美國期貨夜盤及亞洲盤遭受強大拋壓,恒生指數成分股中的科技股開盤暴跌超 11%,創 2020 年 3 月以來最差開盤表現,恒生指數更是大幅下跌 2000 點,上次如此大幅下跌還是在疫情期間,可見市場拋壓之沉重。此次市場波動的主因是特朗普不顧各方反對,執意對全球多國加徵不合理關稅,尤其是針對主要貿易伙伴。這種單邊主義行徑不僅引發廣泛市場壓力,也遭到中國的堅決反對。值得一提的是,經過七年的貿易結構調整,中國出口集中度已顯著分散,在貿易摩擦面前有了更堅實的應對底氣,其反制措施也對美國股市產生了明顯壓力。
對於特朗普關稅政策對全球貿易格局和產業鏈佈局的影響,洪灝分析,短期內,關稅問題充滿不確定性。雖然美國已啟動關稅徵收程式,但由於此次關稅調整幅度大,理論上存在談判空間。然而,歐盟、中國等主要貿易伙伴紛紛決定反制,使談判程序變得複雜,週期也被拉長,此時探討貿易格局重塑和產業鏈重構還為時尚早。近年來,全球貿易格局已發生顯著變化,像中國已不再是美國最大貿易伙伴,不少中國企業為滿足美國市場需求,將部分出口製造基地轉移到東南亞、墨西哥等低成本地區。從短期看,美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其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製造業全面迴流美國也難以實現,特朗普推動製造業迴流的想法有些操之過急,這從美國股市面臨的巨大拋壓中可見一斑。長期來看,全球貿易格局有望形成歐洲、美國、中國主導的三極化態勢。中國憑藉與東盟國家的緊密合作和強大製造業,持續拓展國際市場,展現出強大的經濟韌性。歐洲預計會與美國就貿易問題達成進一步協議,但這需要時間。
在投資策略方面,洪灝建議普通投資者,在市場劇烈下跌、陷入無序狀態時要保持冷靜。真正適合買入的時機是資產價格合理、基本面改善且流動性充裕之時。市場走勢充滿不確定性,下跌趨勢可能延續,價格高低不是買賣的唯一依據,投資者需謹慎判斷。普通投資者資金量和抗風險能力有限,相比之下,右側交易策略更為穩妥。以 4 月 7 日香港市場為例,開盤時指數 ETF 在 30 分鐘內出現大額買入,南下資金買入量遠超年初平均水平,他認為這大機率是“國家隊”維穩市場的動作,“國家隊”的操作分擔了部分市場下跌壓力。普通投資者要在市場震盪時保持耐心,等待更合適的投資機會。他還表示,中國在貿易談判中針對美方霸凌手段採取的應對措施,旨在維護國家利益,預計會逐步發揮積極作用。
微信編輯 | 小羊
推薦閱讀

新修訂《婚姻登記條例》自5月10日起施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