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數碼相機市場,富士一直以其復古設計和獨樹一幟的膠片模擬風格廣受使用者的喜愛。
雖然在很多“專業”使用者眼中,富士的鏡頭群不夠豐富、產品也因為黃牛和控價的原因持續缺貨、價格居高不下,但對於大多數沒那麼高需求的使用者來說,富士在相機圈的定位就好像小米、OV 在移動影像的定位一樣:能夠讓普通人“更容易”獲得一張不錯的成品。
從風靡全球的旁軸復古相機 X100VI 到專業級中畫幅 GFX 系列,富士總能找到讓人心動的產品定位。
而今,富士推出了 GFX100RF——一款將中畫幅感測器裝進緊湊機身的固定鏡頭相機,試圖重新定義便攜與畫質的平衡點。

這款相機不僅挑戰了 Leica Q3,也讓攝影愛好者們開始思考:中畫幅相機真的可以成為日常隨身拍的利器嗎?作為一個不專業的攝影愛好者,我們也在第一時間斥資 34900 元,入手了這款爭議頗高的產品。
1
復古情懷與現代工藝的交響曲
第一眼看到 GFX100RF,你可能會誤以為這是一臺放大版的 X100VI。
銀黑雙色的旁軸風格機身、精密鋁合金頂蓋、細膩的蒙皮紋理,無不散發著富士一貫的復古美學。但別被它的外表迷惑,這臺相機可是個不折不扣的“輕量級怪獸”。

機身重量僅 735 克(含電池和儲存卡),比起 GFX 系列此前的“最輕選手” GFX50R 還輕了約 40 克。拿在手上,GFX100RF 的握感輕盈卻不失質感,金屬撥盤和按鍵的觸感讓人忍不住想多撥弄幾下。這正是富士這麼多年賴以生存的法則之一——顏值即正義。
與其他相機相比,GFX100RF 機身設計中最抓人眼球的,莫過於背面的“畫幅切換轉盤”。

這個靈感源自富士經典膠片相機的功能,讓你可以透過物理撥盤在九種畫幅比例間切換,包括 4:3、3:2、16:9、1:1 ,甚至是致敬富士 TX-1 寬幅相機的 65:24。

每次轉動撥盤,電子取景器(EVF)裡的畫面都會隨之調整,對於喜歡在構圖上玩花樣的攝影師來說,這個功能簡直是“復古與創意的雙倍快樂”。

不過為了做到這種緊湊的造型,富士在這臺相機上也做了不少的“閹割”,最被使用者詬病的兩點就是最大光圈僅為 F4 的鏡頭和沒有配備機身防抖,這在手持拍攝時可能會讓低速快門變得有些冒險。
在室內或暗光環境下,你可能需要更穩的雙手或者直接架上三腳架。此外,雖然機身緊湊,但它並不像 X100VI 和 M-X5那樣能輕鬆塞進口袋,攜帶時還是需要一個合適的相機包(好在首發使用者直接送了)。

1
熟悉的1.02 億畫素視覺盛宴
GFX100RF 的核心是一塊 1.02 億畫素的中畫幅感測器(43.8mm × 32.9mm),這塊感測器繼承了 GFX100II 的“血統”,動態範圍高達 14.2EV,搭配全新開發的 35mm f/4 固定鏡頭(等效全畫幅 28mm),細節表現力還是非常不錯的。

我們在街頭拍攝時,無論是路邊攤的食物紋理,還是遠處建築的磚牆細節,GFX100RF 都能捕捉得纖毫畢現。放大照片後,畫面依然乾淨銳利,彷彿在用顯微鏡觀察世界。



35mm f/4 鏡頭雖然光圈不算大,但得益於中畫幅感測器的大底優勢,等效全畫幅 f/3.16 的景深表現依然柔美。鏡頭採用 8 組 10 片結構(含 2 片非球面鏡片),並加入了 Nano GI 塗層,有效抑制鬼影和眩光。
這枚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為 20cm ,雖然不及 Leica Q3,但在拍美食或靜物時也能輕鬆捕捉細節。


有趣的是,GFX100RF 還透過數碼裁切提供了“虛擬變焦”功能。
你可以用機身前方的撥杆切換到 45mm、63mm 或 80mm 焦段(等效全畫幅 36mm、50mm、63mm)。

雖然這本質上是裁切感測器,但得益於 1.02 億畫素的超高解析度,即便裁到 80mm,輸出的 9MP 影像依然夠用,日常分享完全沒問題。
這種設計與 Leica Q 系列和理光 GR的裁切變焦一樣,但操作更加靈活,也更符合中畫幅的高畫質的產品定位。




1
撥盤的藝術,速度的妥協
富士的相機向來以操控體驗好而著稱,GFX100RF 也不例外。機身頂部集成了快門速度和 ISO 二合一撥盤,搭配鏡頭上的光圈環,手動操作流暢得像在玩一件精密儀器。

前方的裁切撥杆和背面的畫幅轉盤進一步提升了操作的直觀性。3.15 英寸、210 萬點的翻折觸控式螢幕響應迅速,配合 576 萬點的 0.84x 放大倍率 EVF,構圖和對焦都非常舒適。

效能方面,GFX100RF 搭載了 X-Processor 5 處理器,AI 主體識別對焦(支援人臉、動物、車輛等)表現可靠,街頭抓拍時幾乎沒有失焦的情況。不過,中畫幅畢竟不是為高速運動設計的,最高 6 張/秒的連拍速度和對焦追焦能力在拍攝快速移動物體時略顯吃力。不過如果你主要拍風光、人像或靜物,這點限制幾乎可以忽略。
影片功能上,GFX100RF 支援 4K 30p 4:2:2 10-bit 內錄,F-Log2 模式提供 13+ 檔動態範圍,適合需要後期調色的專業使用者。內建的四級 ND 濾鏡是個意外驚喜,拍影片或長時間曝光時能派上大用場。
不過由於缺少機身防抖,影片拍攝和長曝光十分考驗使用者雙手的穩定性,如果沒有信心還是直接上一個三腳架比較保險。
1
熟悉又陌生的中畫幅
在實際使用中,GFX100RF 給人的感覺是“既熟悉又陌生”。它繼承了 X100 系列的復古情懷和直觀操控,但中畫幅的超高畫質又讓每一次按下快門都充滿了期待。
我們帶著它在午後的城市裡閒逛,拍下老牆上的斑駁痕跡、路人的匆匆背影,甚至是咖啡館裡一杯拉花的細節。


每次回看照片,螢幕上呈現的細節都讓人忍不住放大再放大,彷彿在挖掘一張照片的“隱藏彩蛋”。
GFX100RF 的國行售價定在 34900 元,相比 Leica Q3 的 53360 元或 GFX100S II 的 3.65 萬元人民幣機身售價相比不算離譜,但也絕非普通愛好者的玩具。
這款相機的理想定位顯然更適合追求極致畫質、又想要便攜體驗的專業攝影師或高階玩家,但它鏡頭的侷限性和防抖的缺失、速度的妥協又讓高階玩家和專業使用者“嗤之以鼻”,屬於兩邊都不討好的存在。
1
一臺讓人又愛又“恨”的相機
富士 GFX100RF 是一款充滿矛盾的相機。
它首次嘗試用中畫幅的畫質挑戰便攜相機的邊界,用復古設計和膠片模擬喚起了攝影的樂趣,但 f/4 光圈和無防抖的妥協又讓它在某些場景下略顯吃力。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慢下來、用心構圖的攝影師,GFX100RF 會讓你愛不釋手;但如果你追求全能或高速抓拍,它在當下一定不是你的最佳選擇。
它不是一臺完美的機器,但它足夠獨特,足夠有趣,足夠讓一部分使用者願意為它掏腰包。能帶出門的相機才是好相機,而 GFX100RF 正是富士讓中畫幅邁向日常化的第一步。
你會為這臺“中畫幅隨身機”買單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