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眾軍艦頭相機中脫穎而出的復古造型,加上無需後期即可直出經典質感的膠片模擬,讓 X100VI 這臺機型為首的富士 X 系列相機瘋狂溢價,一度有了「電子茅臺」的戲稱。
在便攜相機市場嚐到甜頭後,富士將目光轉向旗下另一條更為專業、效能更強悍的 GFX 中畫幅產品線。
於是,以中畫幅 CMOS 為核心的大號 X100VI 順理成章地來了,富士影像正式釋出全球首款固定鏡頭中畫幅數碼相機——GFX100RF。
一直以來,無論是相機還是手機,拍攝的照片質量都與感測器尺寸息息相關,在同一時期的技術水平上,基本遵循一條物理規律:
底大一級壓死人。
以常見的全畫幅相機為例,其感測器尺寸為 36mm × 24mm,是當前旗艦影像手機常用的一英寸感測器面積的 7.5 倍。
而 GFX100RF 搭載索尼製造的 1.02 億畫素中畫幅 BSI CMOS 感測器,採用 4:3 畫幅,尺寸為 44mm × 33mm,成像面積達到全畫幅相機感測器的 1.7 倍,可以以每秒 6 張的速度拍攝 16-bit 的照片。
近年來,「中畫幅」這一原本屬於攝影師的小眾概念,正在被越來越多內容創作者和觀眾熟知,它最大的魅力,就是依託大尺寸 CMOS 與超高畫素帶來出色的寬容度和解析力,為後期裁切、二次構圖提供極強的自由度。
這張照片拍攝於雲南雨崩,使用的是一億畫素的中畫幅相機。即便在經歷了大幅裁切後,下雨崩升起的炊煙、陽光灑落在樹枝上的光影細節依然清晰可見。
可以說,哪怕焦段不夠也無妨——中畫幅所帶來的畫素冗餘與寬容度,讓隨意裁切成為可能,想要多少焦段都能後期實現。
這種強大的裁切能力,正是富士敢於在 GFX100RF 上玩出新花樣的底氣所在。
GFX100RF 搭載的是一顆不可更換的 35mm F4 固定鏡頭,等效全畫幅視角約為 28mm,這個焦段擁有「人文攝影黃金視角」的美譽。
相比平穩中庸的 50mm,28mm 能容納更多元素、展現更廣闊的空間,畫面張力更強,也更具現場感。
但正因為如此,28mm 也被認為是最難駕馭的焦段之一,對使用者的構圖能力要求相當高,一不小心就極易拍出畫面雜亂、主題不明的作品,出片率也大大下降。
為此,富士為 GFX100RF 帶來了第一個新花樣——數碼變焦撥杆。
這枚撥杆位於快門按鈕下方,正好落在手柄的食指位置,便於在拍攝過程中快速操作,使用者可透過撥杆快捷切換焦段至等效 36mm、50mm 和 63mm,在不同拍攝場景中靈活應對,彌補固定鏡頭帶來的構圖限制。
雖然本質上,數碼變焦就是裁切,但得益於 1.02 億畫素的中畫幅感測器,即便裁切至上述三個焦段,GFX100RF 依舊能輸出 6100 萬畫素、3100 萬畫素以及 1900 萬畫素的畫面,足夠應對日常不同的拍攝場景,給固定鏡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作為一家擁有 90 年曆史的影像品牌,富士在膠片時代不僅與柯達在膠片領域分庭抗禮,還打造了屬於自己的膠片相機家族 FUJICA。
在 FUJICA 家族中,大多數成員都是中畫幅相機,覆蓋了從 645、6×6、6×7 到 6×17 等多種畫幅規格,甚至包括至今仍被攝影愛好者奉為傳奇的 XPAN 畫幅。
如今,這些曾在膠片時代孕育出無數經典影像的畫幅,也被富士帶回到了 GFX100RF 上。
在機身背部,一枚圓形畫幅轉盤格外醒目,刻印著多個經典畫幅比例。
使用者只需轉動這枚撥盤,便可在 原生 4:3、經典 1:1、嚴謹的 5:4、橫幅史詩感十足的 65:24 等多種比例之間自由切換,根據拍攝場景和創作意圖,快速找到最合適的畫面構圖方式。
作為配合,GFX100RF 在 576 萬畫素的 EVF 電子取景器與 3.15 英寸 210 萬畫素的兩向翻折顯示屏上都設定了清晰的畫幅線框,不僅能夠直觀顯示當前所選畫幅的成像範圍,還能幫助使用者觀察取景框外的環境,提升構圖預判能力,從而在拍攝瞬間把控更多可能的畫面細節。
此外,作為 X100VI 的放大版,GFX00RF 同樣採用鏡間快門的設計,這種快門結構整合在鏡頭模組中,最高快門速度達 1/4000 秒,具備低震動、低噪音和全速閃光同步等優勢,深受街拍攝影師與商業使用者青睞。
為了進一步提升實用性,GFX100RF 還內建了 4 檔 ND 濾鏡,可在強光環境下輔助使用者控制光圈、實現長曝光拍攝,或為影片拍攝提供更靈活的快門速度選擇。
說起影片,富士為 GFX100RF 配備了 4K 30p 10-bit 4:2:2 的影片規格,並提供了較為專業的 F-Log2 曲線,為專業調色留足空間。
早在 2023 年底,富士就已經在 GFX100II 上引入了完整的影片規格,併為其推出專用的電動變焦鏡頭。近期還有傳聞稱,富士或將在年內推出中畫幅電影機,進一步拓展其影像產品線。
作為主要競爭點,富士為 GFX100RF 配備了全套的膠片模擬,備受喜愛的 Classic Negtive 以及最新的 Reala Ace 模擬均在其中,亦支援對這些膠片模擬進行自定義設定,打造自己的膠片配方,直出帶有一定風格的 JPG 照片,省去繁瑣的膠片步驟。
GFX100RF 整機具備防塵防滴濺設計,735 克的機身重量配合 820 張續航的電池,全天候戶外拍攝也沒什麼問題。
在過去,中畫幅相機幾乎是昂貴與專業的代名詞,這些機器往往出現在無比專業的場景中——不是大型商業廣告拍攝,就是博物館文物數字化存檔,離普通攝影愛好者的生活頗為遙遠。
而 GFX100RF 的出現,則可以說是富士第一次真正將中畫幅帶入日常生活:一臺可以拿上街頭、記錄生活的相機,不僅能拍,還能「玩」,甚至玩起來還挺有意思。
在富士的官網上,也直言不諱地講出 GFX100RF 的設計目的:
從轉動刻度盤的觸覺樂趣到取景器的構圖創造力,GFX100RF 的設計以最純粹的形式提供攝影樂趣,將您與影像製作過程無縫融合。
從精心打磨的復古設計,到別出心裁的畫幅轉盤,再到一應俱全的膠片模擬,不難看出,富士對 GFX100RF 寄予厚望。
但這臺中畫幅版的 X100VI,真的能復刻電子茅臺的熱度,把中畫幅推向更廣闊的應用市場嗎?
這颱風靡全球的小相機之所以能爆紅,除了沒有更換鏡頭的後續成本、膠片模擬對新手的友好之外,最核心的賣點其實是外觀設計——因為在影像之外,它也滿足了大眾「拿著就好看」的情緒價值。
畢竟,顏值是第一生產力的定律,在相機上也不會失效。
X100VI 採用的是經典的旁軸設計,其最大特點是在機身上保留了光學取景器(OVF),兼具觀感與操控體驗。
而目前做旁軸數碼相機的主流廠商,只有富士與徠卡 M 系列,而徠卡 M 系列均為手動對焦,更偏向進階或專業使用者,門檻較高,而富士則以自動對焦、便攜機身以及膠片模擬等特性,將旁軸設計帶入更大眾化的使用場景,自然贏得了更廣泛的關注,甚至一度被稱為時尚單品。
但在 GFX100RF 上,富士按照比例做了一個稍大的 X100VI,卻將光學取景器砍掉了,只保留了電子取景器,加上 GFX100RF 並沒有配備內建閃光燈,就導致相機的正面頂部出現了很大一塊視覺空缺。
審美雖因人而異,我無法替所有人下定論,但若說它不如 X100VI 討喜,恐怕不會有太大爭議。
GFX100RF 的定價高達 34900 人民幣,這個價格約為 X100VI 的三倍。
如果你的目的是掃街、記錄生活,想要一臺具備掃街樂趣的相機,同樣的預算其實還有很多選擇。
比如,你可以為一臺入門級全畫幅相機搭配一顆大三元鏡頭,組成一套更具系統性和靈活性的組合,剩下的錢,還夠你再買一臺理光 GR 追求純粹的掃街樂趣。
你還可以考慮徠卡推出的 Q 系列 ——不僅擁有 F1.7 的大光圈,還配備了防抖系統,在輕便與畫質之間取得了不錯的平衡,同樣具備極高的拍攝樂趣與成像能力。
如果你更看重的是中畫幅所帶來的畫質與成像能力,那麼 GFX100RF 還要面對富士自家人的打擊。
富士中畫幅系統之所以能在專業圈站穩腳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強大的 GF 鏡頭群。從開山之作 GFX100 到近年來頗具口碑的 GFX100 II,這套系統的專業屬性正是建立在豐富、高素質鏡頭支援之上。
同樣價位下,你完全可以選擇支援全套 GF 鏡頭、擁有更強擴充套件能力的 GFX100S。這臺相機在體積控制上依然合理,卻擁有更高的靈活性與系統完整性,在便攜性與專業性之間取得了更好的平衡。
在外有同價位競品圍攻、內有自家兄弟對位的雙重夾擊下,這臺「好玩」的中畫幅相機,恐怕註定走上一條略顯命途多舛的道路。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郵件標題「姓名 + 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 / 作品或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