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H ID:iXzKi
將近一年沒有發帖了,最近終於空了點,來分享下這一年幾乎每天都在用的機器FUJIFILM GFX100II本來我是沒什麼可能在30歲之前用上數碼中畫幅這種在愛好和專業方面都比較極致的機器,直到我換了份工作。領導說咱這邊什麼器材都沒有,需要從零開始,要求比較高,預算也比較高,儘量上效果好的。作為尼康多年老使用者,我在Z8/9和GFX100II(當時還沒釋出GFX 100S II)之間猶豫了一秒鐘,選擇了和夢想神機GX680比較接近的GFX系統,也就有了今天這樣一組不是很常見的器材分享。

除GF110mmF5.6 T/S Macro外,都有貼膜
機身

GFX100II的外形確實比較符合它的定位——工具(高階)
外形硬朗又帶一點圓弧倒角,機身頂部向兩側斜切的兩個面和碩大的熱靴蓋是這臺相機最大的特點,方便,易用,有辨識度。

右手食指的按鍵放在了快門附近,沒有任何標記,說明書上叫fn1-3
內部一面幾乎全部留給了巨大的肩屏,感覺能顯示所有東西,特別是影片模式下。
手柄與鏡頭之間還有fn5/6兩個按鈕

巨大的機身也提供了一個挺大但是邊框停航母的翻轉屏,對比X2D,工具屬性一下就突顯出來了。
(雖然螢幕邊框寬,但使用一年後螢幕和翻轉五金的連線依然鬆動了)
機身背面沒有方向圓盤,但幾乎沒有影響。菜單方向鍵交給撥杆,ISO調整交給前波輪

CFexpress type B卡和SD卡槽

左側介面不多,但足夠大

可取下的取景器真的非常實用,因為GFX100II的取景器確實非常突出,這個突出包括高度和長度。

GFX100II使用感受,拋開畫質和影片不談
按鍵操控設計的不錯,和尼康佳能並列第一梯隊。
選單易用性介於兩代索尼之間,沒怎麼用過尼康和佳能的新選單,無法比較。
對焦水平大概齊平尼康Z 6,單點單次可用,連續對焦不靠譜,人物識別還不錯,但是對人臉識別會高於單點選擇的區域,導致對焦飄到其他人臉上去。
RAW檔案大小在130MB左右,一般使用16bit無失真壓縮RAW,介於雖然提升了但是依舊比較慢的快門時滯,基本不擔心快取問題。
鑑於對焦和快門時滯,中畫幅拍攝動態抓拍和會議活動都是比較吃力的。
聯機拍攝功能高強度使用,搭配win筆記本或桌上型電腦使用LR和C1都有機率出現連線沒有反應,且機率較大。搭配Macbook pro使用非常絲滑,電腦鎖屏介面都能正常輸出到電腦照片。聯機拍攝時不會給相機電池充電,但在電池電量較高時能保持相機不掉電,持續拍攝數週不換電池。
APP不錯,能顯示快門數,還能更新相機韌體。
鏡頭
在使用了一年後,我對於當初的鏡頭選擇,甚至選擇GFX系統都存在一些後悔,從鏡頭選擇說起吧。
首先是“大三元”,這三隻鏡頭又是GFX工具屬性的一大佐證
價格不貴,畫質夠用,焦段覆蓋比較完整
GF20-35mmF4 R WR

當然是為了活動和展會買的,沒聽過什麼風光
確實畫質不錯,體積小巧
“小巧”示意圖: 對比Z6+Z24120f4
由於用途比較侷限,可以貼出的樣片只有一張,RA濾鏡直出,長曝有抖動

GF45-100mmF4 R LM OIS WR

堪比定焦畫質的標變,尤其是45端。
畫質的代價是易用性,1005g的重量不是最大的問題,93mm的鏡身直徑更加影響握持,左手無法舒適的單手握持使得右手得不到休息,相比之下手持1050g的GF100-200mmF5.6反而會輕鬆很多。
同時,等效全畫幅36-80的焦段,廣角端0.65m長焦端0.82m這種近乎離譜的最近對焦距離,都是使用這隻鏡頭時需要克服的困難。
還有一個優點,LM代表的對焦迅速。
所以最適合這顆鏡頭的,還得是拍Look的服裝攝影師。
45-100的後玉也是巨大的。

GF100-200mmF5.6 R LM OIS WR

小三元的規格,兩倍的變焦比, ø67mm濾鏡尺寸
沒辦法,這就是GFX在這個焦段唯一的原廠選擇(等等67mm?怎麼聽起來騰裡騰氣的)
雖然這個頭畫質一般,光圈較小,但是長焦畢竟是長焦,比如去壩上草原出片只能靠它


1/250s的快門,在行駛的車上拍攝,還是糊了



GF110mmF5.6 T/S Macro

在富士中畫幅的帖子裡,110是最常出現的一個頭,被稱為GFX必入的一個頭,但不是這個
我在這個鏡頭和GF120mmF4 R LM OIS WR Macro之間糾結了很久,最後為了更強的MTF圖表現和可能的移軸使用場景選擇了它


也可以說有了它,才離GX680更近了一點。
畫質無可挑剔,偏移量夠用,對焦手感絲滑
對,它是一個手動對焦鏡頭,代價就是不能使用機內的自動對焦包圍
解析度:

移軸效果:

在傾斜的機位上拍攝平面,可以實現整個平面的合焦,
左圖為使用傾斜功能,右圖為正常


光圈f20,在不使用傾斜功能時有虛化

GF110mmF5.6 T/S Macro 日常使用環境,110ts作為我的掛機頭,能夠最好的發揮這塊一億畫素底的實力,不過0.5x的放大倍率還是有點遺憾,配合原廠近攝環也有畫質問題。
(曼富圖真的難用)

總結
可以看出,這四隻鏡頭是我根據全畫幅系統的經驗搭配的一套比較常見的職業攝影師套裝,但在使用過程中,也慢慢出現了很多問題。
首先是變焦頭的變焦比普遍在2倍左右,不說和24-120這種5倍比較,就算與全畫幅大三元這些3倍左右的變焦頭比,差異也比較大,拍攝一些題材時需要頻繁的更換鏡頭。
其次是巨大畫素帶來的很慢的讀取速度,導致電子快門幾乎不可用,抓拍也變得困難的多,尤其是和全畫幅動輒20張/秒的連拍速度相比較。
(GFX100II連拍時RAW的bit甚至會掉到12bit,所以基本不考慮連拍)
所以,最後的教訓就是,如果你什麼都可能拍一點的,千萬不要放棄你的全畫幅系統!! !中畫幅目前還只適合作備機用。
GFX系統依然還是一個長板很長,短板挺短的一個系統。它並不是全畫幅的上位替代,在部分商業拍攝、風光拍攝方向它確實很強,但在活動、素人人像、生態等方面都有不小的效率問題。
今年想有空繼續研究下非原廠方案,下到接適馬70art,上到外接仙娜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