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 有深度 有廣度
就等你來關注
主編:丹尼爾 | ID:MRDANIEL777
編輯:耀勻 | 圖:Google
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
泱泱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曾留下無數珍貴的文化瑰寶,每件國寶都是歷史長河中最璀璨的明珠,承載著古人智慧與技藝的結晶。這些文物不僅僅是藝術和文化的載體,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見證著一個偉大文明的起伏與傳承。
國家文物局共釋出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共計195件(組)。其中2002年1月18日印發的《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規定64件珍貴文物,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
這64件國寶,有些蘊藏無與倫比的藝術之美,有些則是國家興衰的見證。因其無可估量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被永久禁止出境。它們如同時間的守護者,承載著無與倫比的文化和歷史價值。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64件鎮國之寶,感受那份文化傳承的厚重力量,珍視這份凝聚無數先人智慧與心血的國之至寶。
是民族的精神
▼
NO.01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中國國家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8年,河南省汝州市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甕棺葬具「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線條粗獷,風格質樸。
夾砂紅陶之上,白底黑線勾勒出鸛鳥銜魚、旁豎石斧的畫面。透過圖騰形象與御用武器的組合,表現首領曾率白鸛氏族同大魚氏族殊死戰鬥並獲勝的歷史事件。
NO.02
鷹形陶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58年,陝西省渭南市

仰韶文化代表「鷹形陶鼎」採用佇足站立的雄鷹造型,鷹眼圓睜、威武雄壯,將鼎型器物特徵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融合,是原始藝術與實用功能完美結合的典範。
NO.03
後母戊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38年,河南省安陽市

陶範法鑄造的商代銅鼎,因腹內壁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後母戊鼎」。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是中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代表作,享有「青銅之王」「鎮國之寶」美譽。
NO.04
利簋
中國國家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6年,陝西省西安市

作為迄今為止,發現確切年代記載的最早青銅器,西周武王時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利簋」又名「武王徵商簋」。
利簋底鑄銘文記載甲子日「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是夏商周年代準確斷定的重要實物見證,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寶。
NO.05
「盂」青銅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清道光初年,陝西省寶雞市

NO.06
虢季子白盤
中國國家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清道光年間,陝西省寶雞市

迄今發現的西周形制最大的青銅「虢季子白盤」,位西周諸侯國 —— 虢國公子「子白」鑄造的,以端莊的造型、精美的紋飾,彰顯出2800多年前的西周古韻。
盤底銘文記載宣王時期一次戰鬥的戰功與賞賜,是青銅器上的「史詩」,銘文書法更是西周金文之極品,先秦書法之典範。
NO.07
孝端皇后鳳冠
中國國家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57年,北京市昌平縣

明萬曆孝端皇后「鳳冠」以漆竹為胎,絲帛製成,九條金龍口銜珠滴,另有九隻點翠金鳳。金龍為花絲工藝:掐花、盤曲、填絲、堆累等工序製成;金鳳通體藍色點翠,飾以寶石珠花,金翠交輝富麗堂皇。
NO.08
嵌綠松石象牙杯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

商朝晚期「嵌綠松石象牙杯」,圓口薄唇,中腰微束,飾獸面紋三組,鑲嵌綠松石,紋飾繁縟,圖案富麗,工藝精巧,體現了商代象牙雕刻工藝的卓越技巧。
NO.09
西周晉侯蘇鍾
上海博物館、山西博物館各收藏一半
出土時間地點:1992年,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

西周晉侯蘇鍾共十六件,其中十四件藏於上海博物館,其餘兩件藏於山西博物院。
甬鍾造型分為兩組,每組八件,分三種不同的形制。編鍾鑿刻的長篇銘文完整記錄了周厲王三十三年,周厲王親征伐東夷的戰爭,對研究西周和晉國史極為重要。
NO.10
大克鼎
上海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890年,陝西省寶雞市

大克鼎,與國博之「大盂鼎」,臺北故宮博物院之「毛公鼎」共同譽為晚清「海內青銅器三寶」。大克鼎是西周圓鼎典型式樣,口沿微斂,方唇寬沿,威嚴莊重。
銘文290字分兩段,連綴起來完整記載了周厲王三十三年正月八日,晉侯蘇受命伐夙夷的全過程,為西周中期書法之典範。
NO.11
太保鼎
天津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清咸豐年間,山東省梁山

清咸豐年間在山東壽張縣梁山出土七件商周青銅器「梁山七器」,為商周青銅器的典型代表。而天津博物館的「西周太保鼎」是唯一一件收藏在國內博物館的。
太保鼎是西周成王時的重臣召公奭所鑄造的,紋飾優美,造型獨特,工藝精湛,是兼具歷史與藝術價值的青銅藝術珍品。
NO.12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浙江省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7年,浙江省餘姚市

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探方出土的木質碗,外壁均有一層硃紅色塗料(大部剝落),經鑑定為「生漆」,說明在史前時期河姆渡先民已用天然漆裝飾生活器具。
NO.13
河姆渡出土陶灶
浙江省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7年,浙江省餘姚市

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用於生火做飯的簸箕形夾砂灰陶灶,設計別緻、結構科學,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架釜炊煮專用裝置,也是獨一無二的陶灶器型!
NO.14
良渚出土玉琮王
浙江省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86年,浙江省餘姚市

玉琮是古代最重要的祭祀禮器,用以祭天、祭地之用。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外方內圓,四面直槽內上下各琢刻具「神人獸面」圖案,是已發現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刻紋最精美的一件,因此被譽為「琮王」。
NO.15
戰國水晶杯
杭州市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

戰國晚期水晶杯,略帶淡琥珀色,器身為敞口,平唇,斜直壁,圓底,圈足外撇;光素無紋,造型簡潔。是迄今中國出土的早期水晶製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
NO.16
雲紋銅禁
河南博物院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8年,河南省安陽市


禁為承置酒器的案,雲紋銅禁出土於淅川春秋晚期的楚墓。十二條龍形附獸昂首鼓腹翹尾,禁底有十二個龍形獸支撐禁身,挺胸凹腰。紋飾繁縟,工藝精湛,是我國迄今發現用失蠟法鑄造時代最早的銅器,令人歎為觀止。
NO.17
蓮鶴銅方壺
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 各藏一件
出土時間地點:1923年,河南省鄭州市

春秋中期的青銅製盛酒器「蓮鶴方壺」;雙耳圈足,雙層鏤雕蓮瓣蓋上立有展翅欲飛的仙鶴。壺體四面飾以蟠龍紋,腹部四角各鑄一飛龍,圈足下以兩隻伏虎承器。
此蓮鶴銅方壺採用技術高超的「分鑄法」,構圖複雜,設計精妙,技藝精湛絕倫,是青銅時代承上啟下的絕代珍品。
NO.18
齊王墓青銅方鏡
淄博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80年,山東省淄博市

淄博的西漢諸侯王墓中出土的矩形龍紋銅鏡,背面五個環形弦紋鈕,飾以夔龍糾結圖案。短邊又各鑄二鈕,環鈕四周飾柿蒂形紋。工藝之精舉世無雙,是迄今世界最大銅鏡,也是泱泱大國之風的真實寫照。
NO.19
鑄客大銅鼎
安徽博物院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33年,安徽省壽縣

鼎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青銅禮器,也是等級與權利的標誌。鑄客大鼎為圓形三足鼎,獸蹄狀鼎足飾有浮雕旋渦紋。造型力量與氣勢完美結合,體積在目前出土的銅鼎中是最大的,地位僅次於河南殷墟司母戊鼎。
NO.20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馬鞍山市博物館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84年,安徽省馬鞍山市

三國孫吳漆木屐,屐板屐齒由木板刻鑿而成,呈橢圓形,髹黑紅漆剝落嚴重;屐齒前後兩個造型優美,漆質漆藝很高。不僅證明中國2世紀就有發達的漆工藝,還證明木屐是中國透過唐文化東傳到日本的。
NO.21
朱然墓出土貴族生活圖漆盤
馬鞍山市博物館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84年,安徽省馬鞍山市

1984年安徽馬鞍山朱然墓出土的貴族生活圖漆盤,為陪葬盛食器。漆盤上黑紅二色繪製貴族宴飲、出遊、娛樂、梳妝情景,是三國時期漆器彩畫的代表之作。
NO.22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
山西博物院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84年,安徽省馬鞍山市

司馬金龍墓出土木質漆屏風,繪有採自漢代《列女傳》的故事畫,色彩豔麗,線條清晰。繪畫和漆藝都水平極高。既是魏晉時期漆器珍品,又是北魏繪畫佳作。
NO.23
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9年,山西省太原市

北齊婁睿墓中「鞍馬出行圖」壁畫原有400多平米,現存200多平米,長卷式構圖以淡墨勾勒線條塗以彩色,鮮豔奪目。

畫面生動描繪墓主生前出行、筵宴等奢侈生活和死後的景象。畫面層次分明,構圖新穎,生活氣息濃厚,表現技法嫻熟,堪稱中國繪畫史上的精絕之作。
NO.24
涅槃變相碑
山西省藝術博物館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9年,山西省太原市

唐代的「涅槃變相碑」屬山西臨猗縣大雲寺遺物。碑刻以佛祖涅槃變相為中心,雕飾佛祖涅槃前後情景和佛傳故事。結構佈局嚴謹,雕工細膩又不失飄逸之風,頗具隋唐雕刻的圓潤華麗之美。
NO.25
常陽太尊石像
山西博物院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9年,山西省太原市

唐朝常陽太尊白石石像,為道教太上老君的造像,右手持扇,左手扶幾,盤坐於長方石座上。形象豐頤,神態和穆,圓潤流暢,具有典型的唐代造像風格。
NO.26 大玉戈
湖北省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4年,湖北省武漢市

商代前期玉質儀仗器「大玉戈」用於古代高階貴族儀仗之中,象徵權力地位。玉質青黃色,扁長形,通體光素,由刃和柄兩部分組成,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見。
此件為中國目前歷代玉戈中最大的一件,屬國家特級文物,堪稱「玉戈之王」。
NO.27 曾侯乙編鐘
湖北省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8年,湖北省隨縣

戰國曾侯乙編鐘是曾國國君的大型禮樂重器,全套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全套編鐘十二個半音齊備,甚至可以旋宮轉調。
曾侯乙編鐘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儲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編鐘,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NO.28 曾侯乙墓外棺
湖北省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8年,湖北省隨縣

古曾國諸侯乙葬具外棺位於地下墓穴,棺內套有內棺,成殮墓主屍骨,棺外壁以黑漆為地,上施朱彩,以透雕、浮雕、圓雕等琢出各樣紋飾,形制碩大、結構奇特。
諸侯乙墓外館是我國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結構最複雜、器形最大、體量最重,並與金工結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NO.29 曾侯乙青銅尊盤
湖北省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8年,湖北省隨縣

戰國曾侯乙青銅尊盤由尊和盤兩件獨立器物組成,尊置於盤中。整套器物飾龍84條,蟠魑80條,製作複雜極盡奢華。尤其鏤空裝飾,玲瓏剔透,精巧華麗。
尊盤用失蠟法所鑄,堪稱鬼斧神工,是出土先秦青銅器中最複雜、最精美的一件,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的巔峰。
NO.30 彩漆木雕小座屏
湖北省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65年,湖北省江陵縣

戰國彩漆木雕小座屏以黑漆為底,上施各色漆加以彩繪,於方寸間雕刻51只鳥獸形象,婉轉對稱,構圖穩定。分別表現鳥搏蛇、蛇吞蛙、鳳舞、鹿躍等內容。
座屏下部兩蛇盤成對稱花結,曲折剔透,堪稱戰國時期楚國漆器工藝的代表作。
NO.31 紅山「女神」像
遼寧省考古研究所 藏
出土時間地點:遼寧省凌源市

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代表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重要發現是牛河梁「女神」廟,牆壁經過彩繪,室內有大量的人物塑像殘塊,均屬女性。
紅山「女神」像頭部真人大小,面塗紅彩,眼嵌青玉,是我國最早的「女神」像。
NO.32 鴨形玻璃注
遼寧省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65年,遼寧省北票市

北魏鴨形玻璃注,是當時從羅馬帝國輸入的玻璃製品,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時才得以放穩。如此奇特而罕見的動物造型早期玻璃器,世界都十分罕見。
鴨形玻璃注是魏晉南北朝中外交往的實物資料,也是史上早期玻璃器中的珍品。
NO.33 青銅「神」樹
四川省三星堆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86年,四川省廣漢市

商青銅「神」樹共八棵,修復完整的一號「神」樹高396釐米,是世界發現的最大單件青銅文物。三層主幹節節攀升,每層三枝,九鳥立於果枝上,龍延旁側蓄勢待飛。
商青銅「神」樹是古蜀文明的代表,可謂青銅鑄造工藝的集大成者,也是古蜀先民神話意識最形象化的寫照。
NO.34 三星堆出土玉邊璋
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86年,四川省廣漢市

商代玉邊璋出土於廣漢三星堆遺址,頂端一為鈍角一為銳角。邊璋射部和柄部兩面印刻滿飾圖案,描繪古蜀先民在聖壇上舉著牙璋祭祀天地山川的場面。
玉邊璋上的整組畫面連貫且生動,是研究原始繪畫藝術的珍貴資料。
NO.35 搖錢樹
綿陽市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90年,四川省綿陽市

四川綿陽何家山二號漢墓出土的搖錢樹,由紅陶樹座、青銅樹幹、枝葉等共29個部件銜接扣掛而成。縱橫交錯的五層枝葉飾以龍首、鳳鳥、錢形枝葉、朱雀與鹿等圖案,工藝複雜,造型華麗,是國內現存體型最大、儲存最完整的一株搖錢樹。
NO.36 馬踏飛燕
甘肅省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69年,甘肅省武威市

甘肅省威市雷臺漢墓出土的「馬踏飛燕」造型奇特,矯健優美,如在空中飛馳,一足超掠飛鳥,表現了中國古代藝術匠師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鑄造工藝。
馬踏飛燕鑄造工藝為範鑄馬身再與部件分別鑄合,銅腿內部夾鐵芯以增強支撐力。鑄造精美,構思巧妙,工藝先進,為我國古代青銅藝術品中的罕見傑作。
NO.37 秦陵彩繪銅車馬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80年,陝西省西安市


西安臨潼秦始皇陵出土的兩乘銅車馬一為「立車」,一為「安車」,按真人車馬1/2比例製作。經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線、活鉸連線等多工藝組裝而成。
是我國考古史上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系駕關係最完整古代車馬,造型逼真,裝飾華美,被譽為「青銅之冠」。
NO.38 西周史牆盤
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67年,陝西省寶雞市

盤是古代祭祀儀式洗手用水器,圓形淺腹。西周銅器「史牆盤」中「史」為官名,「牆」是作器者名,「盤」是器物名。
腹和圈足分飾鳳紋和獸體捲曲紋。盤底銘文284字,前段頌揚七代周王功績,後段記敘微氏家族自身六代事蹟,對武王克商這段改朝換代的歷史作了諸多補充。
NO.39 淳化大鼎
陝西曆史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9年,陝西省咸陽市

陝西淳化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的「淳化大鼎」,是西周最大最重的圓鼎,也是商周時期除傳說中的後母戊鼎外,唯一經考古發掘於墓葬而非窖藏的大型青銅鼎。
淳化大鼎腹部一週鑄有三個耳鋬,鋬上裝飾獸面,為該形制孤例,更顯珍貴。
NO.40 西周何尊
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63年,陝西省寶雞市

何尊是西周早期名為「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用祭器,作於周成王五年,是西周已知最早有明確紀年的青銅器。
尊內底鑄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文字記載,指西周都城成周地區,即伊河、洛河流域,是西周歷史研究和青銅器斷代的重要實物。
NO.41 茂陵石雕
陝西茂陵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63年,陝西省咸陽市

石雕原分佈在茂陵陪葬墓霍去病墓前及四周,共有16件。石刻題材多樣,手法簡練,雄健遒勁,古拙粗獷,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儲存最為完整的大型圓雕工藝品,也是漢代石雕藝術的傑出代表,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NO.42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西安碑林博物館 藏
出土時間地點:1623年,陝西省西安市

景教(基督教聶斯脫裡派),也就是東方亞述教會,最初起源於今日的敘利亞。
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述了景教在唐代流傳情況,與羅塞塔石碑、米沙石碑、阿茲特克太陽曆石並列世界四大代表性碑刻。
楷書碑文記載景教教規教義,東羅馬山川河流特產及在中國傳播的情況。字跡清晰書法秀麗,是研究中國古代與敘利亞、伊朗等文化和交流的重要實物資料。
NO.43 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陝西曆史博物館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0年,陝西省西安市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仿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壺,通體拋光。最出彩與重要處在於壺身兩側捶打成型後鎏金的舞馬紋。
該舞馬壺的存在,不僅應證了史料記載唐玄宗生日宴上舞馬銜杯祝壽一事屬實,也說明何家村窖藏作為皇家窖藏的性質。
NO.44 鑲金獸首瑪瑙杯
陝西曆史博物館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0年,陝西省西安市

罕見五彩纏絲瑪瑙「鑲金獸首瑪瑙杯」,獸嘴鑲金,神形皆肖,是唐代唯一俏色玉雕,選材設計和工藝極其完美,絕無僅有,堪稱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
這種酒具常出現在胡人宴飲場面中,唐朝貴族以追求新奇為時尚,這件器物也是唐朝貴族崇尚胡風,模仿新奇宴飲方式的見證,更是唐代中外交流的珍貴實物。
NO.45 景雲銅鐘
西安碑林博物館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0年,陝西省西安市

景雲二年,唐睿宗李旦巡遊周至,夜宿行宮,夢見霞光滿天,祥雲繚繞,以為吉兆,遂下令為景龍觀鑄鐘以志,又名「景龍觀鍾」。明萬曆十年遷至西安鐘樓。
鐘身正面駢體銘文,由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文書寫,是存世唯一由皇帝撰文書寫的青銅大鐘,被稱為「天下第一名鍾」。
NO.46 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
法門寺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87年,陝西省寶雞市

陝西寶雞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由金銀打造,用金2兩,用銀58兩,通體金光閃爍,熠熠生輝。
唐鹹通十四年(873年),皇帝唐懿宗為迎送舍利,親自敬造它,堪稱世界「錫杖之王」。
NO.47 八重寶函
法門寺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87年,陝西省寶雞市

法門寺地宮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包含四枚佛指舍利。盛裝其中一枚「影骨」的八重寶函,是迄今為止發現層數最多、製作最精美、等級最高的舍利寶函。
最外層是檀香木函,裡面套裝三個銀寶函、兩個金寶函、一個玉石寶函和一座單簷四門純金塔,因最外層檀香木銀稜盝頂寶函出土時已殘朽,故只見七重。
NO.48 銅浮屠
法門寺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87年,陝西省寶雞市

銅浮屠模鑄成型,精緻玲瓏,四角正方亭單層閣式,分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內盛放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一枚。
第三枚佛指舍利,就存放在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的棺蓋內。
NO.49「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95年,新疆民豐縣

1995年,在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發掘出土大量精美絕倫的漢朝絲綢,其色彩之斑斕,織工之精細,實為罕見。
其中一塊織錦護膊以五色絲線繡制,繡有孔雀、仙鶴、虎等祥禽瑞獸,青底白色赫然織就八個漢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光輝燦爛,舉世震驚。
NO.50 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4年,河北省平山縣

春秋戰國中山國的「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案面已朽,僅存案座,兩雄兩雌跪臥的梅花鹿之上,四龍四鳳互相盤結,翼尾相接,構成內收而外敞的支架。
全器由78個部件構成,經22次鑄接、48次焊接等繁多工序卻毫無拼接縫隙。結構繁複適稱,鑄造工藝精湛,動物造型姿態優美,生動細膩,堪稱稀世珍寶。
NO.51 中山王鐵足銅鼎
河北博物院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7年,河北省平山縣

中山王墓中隨葬九鼎中的首鼎,銅鐵合鑄。外壁刻有銘文77行,共469字,是目前發現銘文最長的戰國時期青銅器。
銘文詳細記載中山國相邦司馬賙攻伐燕國、開疆擴土的史實及中山王的後世告誡。刀法嫻熟勻暢,筆劃剛勁洗練,文辭典雅優美,是研究戰國書法的珍貴資料。
NO.52 劉勝金縷玉衣
河北博物院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

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長1.88米,用玉2498片,金絲1100克,按人體結構比例製作,分頭罩、上衣、手套、褲筒和鞋五部分,都可彼此分離。是我國首次發現規格最高、最完整的玉製葬衣。
NO.53 長信宮燈
河北博物院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

出土於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的「長信宮燈」,分為頭、身、右臂、燈座、燈盤、燈罩等部分,可以任意拆卸。
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兼具功能和審美價值。設計之精巧,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燈中首屈一指,堪稱「中華第一燈」。
NO.54 銅屏風構件 5件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83年,廣東省廣州市

西漢南越王墓中隨葬大量漆木器,雖朽壞嚴重,但遺存尚多。漆木屏風是其中規模最大,結構最奇巧的一件,出土時漆木結構已腐朽,殘存漆片和銅鎏金構件。
科學復原的屏風漆木呈黑紅兩色,繪捲雲紋。這是漢代考古首次發現的實用屏風,規模大結構巧,裝飾華麗,彌足珍貴。

漆木屏風複製品
屏風構件包括朱雀屏風銅頂飾、雙面獸首屏風銅頂飾、人操蛇屏風銅託座、蛇紋屏風銅託座各一件,以及蟠龍屏風銅託座一對,代表西漢青銅器的極高水準。
NO.55 角形玉杯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83年,廣東省廣州市

角形玉杯以整塊青玉雕成,仿犀牛角形。綜合運用線刻、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工藝,巧妙佈局各層紋飾,再經細緻的打磨,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漢代遺作。
作為我國漢玉不可多得的稀世之寶,角形玉杯在玉器史上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NO.56 人物御龍帛畫
湖南省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49年,湖南省長沙市

戰國晚期絹本水墨設色《人物御龍圖》,作為戰國時期楚國墓葬用於引魂昇天的銘旌「魂幡」,置於槨蓋板與外棺間的隔板上。
御龍帛畫描繪墓主人乘龍昇天的情景,形象刻畫生動傳神,線條流暢舒展,恰到好處地表現了長袍的質感和飄逸的狀態,堪稱中國早期戰國肖像畫的傑出代表。
NO.57 人物龍鳳帛畫
湖南省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49年,湖南省長沙市

戰國《人物龍鳳帛畫》是目前發現時代最早、儲存最完整的女性人物肖像畫之一。
華中側身而立的貴婦,高髻細腰、廣袖長裙,合掌側身。反映了楚人的服飾特點及「好細腰」的風俗。
NO.58 直裾素紗禪衣
湖南省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紗禪衣,是世界現存年代最早、工藝最精、最輕薄的衣服。其素紗絲縷極細,重量僅有49克,摺疊後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
禪衣薄如蟬翼,輕若煙霧,可見兩千年前漢代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高度發達。
NO.59 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
湖南省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

棺槨置於
馬王堆一號墓
正中,四周塞滿木炭和白膏泥,填土夯實。槨室由4個邊箱與正中棺室組成,
是我國目前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的漢代井字形棺槨實物。
四層套棺從外到裡依次為黑漆素棺、黑地彩繪棺、朱地彩繪棺與錦飾內棺。黑地和朱地彩繪棺外彩繪極其精彩,描繪出對極樂世界的想象。
NO.60 馬王堆一號墓 T型帛畫
湖南省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

作為漢代人引魂昇天的「招魂幡」,此帛畫入葬時覆蓋在內棺上。T型帛畫面的內容由上至下,可分為天上、人間和地下三部分。
作為中國繪畫史上難得一見的傑作,T型帛畫的出土,填補了我國對西漢繪畫史研究的空白,向世人真實再現了我國西漢時期人們的精神世界和藝術表現力。
NO.61 紅地雲珠日天錦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83年,青海省都蘭縣

現存最早的錦幡殘片,採用北朝時期的平紋經錦技術,紅地之上有云珠串成圓圈,以獸紋或花紋圖案環環相扣。服飾帶有明顯西域風格。
NO.62 《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紙本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藏
出土時間地點:199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

藏傳佛教經典的西夏文譯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續》,共有9冊,達10萬字。是現存世界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將木活字的發明和使用時間,從元代提早到宋代。
NO.63 青花釉裡紅瓷倉
江西省博物館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74年,江西省景德鎮

淩氏墓出土青花釉裡紅瓷倉,是目前僅見的重簷廡殿頂樓閣式穀倉,也是目前發現兩件帶紀年的元代青花釉裡紅器之一,堪稱元代瓷器雕塑最高水平的代表。
穀倉背面青料書12行159字,是目前所見最早,也是最長的青花碑誌文字,為研究地方歷史、民俗文化提供寶貴資料。
NO.64 竹林七賢磚印模畫
南京博物院 館藏
出土時間地點:1960年,江西省南京市


出土於西善橋南朝古墓的「竹林七賢磚印模畫」,以300多枚磚塊拼嵌出「竹林七賢」的不羈模樣,將「高士」榮與七賢並列,以樹木相隔,各佔一席之地。
作為現存最早的魏晉人物畫,這幅「竹林七賢磚印模畫」也是同類磚畫中規格最大、內涵最豐富、儲存最完好的。

這64件國寶,每件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輝煌,訴說著曾經的繁盛與動盪,見證著歷史的興衰與沉浮。透過它們,不只瞥見過去的風華,還感受到當代的使命。
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唯有珍惜與守護,才能讓這些珍貴文物繼續照亮未來。這不僅是對歷史的追溯,更是對未來的承諾。

文化是民族的根,值得繼續傳承

| 哥林多後書 5:17 |

© Copyright
丹尼爾主編作品 | 盡情分享朋友圈 | 轉載請聯絡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