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叮叮帶著“專才”身份,踏上了香港這片熱土。
彼時還是一個單身小姑娘的她,怎麼也沒想到,自己人生中堪稱 “跌宕起伏” 的劇情,會在十幾年後,在給孩子選學校這件事中上演。
從浙大本科讀到荷蘭研究生,一路靠刷題考試 “通關” 的叮叮,本以為憑自己的學霸經驗,搞定香港教育不在話下,卻被現實狠狠上了一課。
圖源:Pixabay
18年間,從對教育沒什麼概念,逐漸蛻變為國際教育理念的踐行者。
這也是我們EduBay「一百個香港中產父母故事」欄目採訪的第二位媽媽。
這段充滿曲折與思考的育兒之路,不僅是這一個家庭的教育選擇,更折射出香港教育體系的多元與複雜。

初入香港,
扎進教育的「修羅場」
初到香港,叮叮感受到的是強烈的文化衝擊。
當時普通話普及度較低,工作與生活中,粵語成為溝通的必備工具,花了叮叮好長一段時間才適應,同時也不斷的與香港本地同事學習香港複雜的教育體系。
政府辦學、資助辦學、直資學校、私立學校,光是這些名詞,就看得人暈頭轉向。
但現實沒給她太多適應的時間。2014年大兒子出生後,從月子裡開始,她便著手緊鑼密鼓地研究起了香港的教育規則。

*照片由受訪者叮叮提供,下同
在香港,孩子2歲開始就能準備入學了。教育規劃的倒計時就此開始滴答作響。
作為走傳統高考路徑出來的學霸媽媽,叮叮對傳統教育的認知根深蒂固,起初認定了 “本地名校 = 優質教育”,一開始並沒有考慮國際學校。
入學前,叮叮就帶著大兒子精準“備戰”。
她堅信,讓孩子走和自己小時候相似的教育道路,是最穩妥的選擇。於是,在孩子兩歲前,就為其報名Playgroup,希望以此為跳板,順利進入心儀的幼稚園。

雖說不用從這麼小開始就學遍十八般武藝,但孩子起碼要熟悉外界環境,學會和陌生人相處。
*所謂playgroup,是指專門為幼兒設計的親子游戲小組,給孩子做學前啟蒙的幼兒認知,為入讀幼兒園(N班)或幼稚園(K班)做準備。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適應本地學校的面試要求,叮叮在家時會有意用粵語和英語與孩子交流。有時候自己粵語不夠熟稔,憋出幾句普通話來,就由丈夫說英文“拉回來”。
回想孩子小時候,叮叮說,自己也做了不少現在看起來有點好笑的事情。
比如帶五六歲的娃參加各種沒啥含金量可言的“分豬肉”比賽拿獎,只為了培養孩子的社交自信。
在她的努力下,孩子也的確展現出積極的學習狀態。
然而,現實的教育競爭遠比她想象的更為激烈。
香港的本土教育體系中,升學競爭從小學階段就已白熱化。

但無論哪種型別,名校的學位都供不應求。
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進入心儀的小學,不惜斥資數百萬港元在名校附近置業,甚至出現報假地址、做假材料的現象。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叮叮帶著孩子參加了多所學校的面試。

但大兒子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弱,又是8月底出生的男孩,面試自控能力相對較弱(香港同一屆入學的學生按自然年劃分,8月出生的孩子橫向來看年紀相對小),在面試中並不佔優勢。
最終,孩子被一所注重活動教學的本地IB私立學校錄取。儘管並非最初的目標名校,但學校教育理念與教學氛圍,是叮叮非常喜歡的。

一場網課,
改變全家教育觀
然而,平靜的教育生活在 2020 年被打破。
疫情之下,網課成為主要的教學模式,活動教學的優勢無法得以展現。
大兒子所在的學校,上課工作紙和作業,均需家長列印,做完還需家長手動上傳……
特殊環境下,孩子的拖延症愈發嚴重。
IB 課程的 Project Deadline 還需要叮叮反覆催促,父母二人自己的輔導壓力也陡然增加。
與此同時,叮叮開始反思孩子的未來規劃。
她意識到,若孩子未來有出國深造的打算,早早適應國際教育文化比死磕學校分數更為重要。
她不想讓孩子重蹈自己留學時 “只會讀書、難融社會” 的覆轍。經過深思熟慮,在大兒子三年級時,叮叮決定將他轉學至國際學校。
這次轉學並非一時衝動。
香港的國際學校憑藉鮮明的國際化特質,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家庭。
香港有近60所國際學校,分別引入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教育模式,開設 IB、A – Level、AP 等多元化課程。這些學校不僅是外籍學生的求學之選,也成為本地學生和內地學生追求國際化教育的熱門目標。
但國際學校的入學競爭同樣激烈,學位供不應求,部分熱門學校的錄取比例低至個位數。
在為大兒子選擇國際學校時,叮叮提前做了大量功課。她深入瞭解不同學校的課程體系、教學管理和師資配備,還與其他家長交流經驗。
有一個插曲,2020年網課開始後,叮叮的小兒子正值K1,也選擇了當年哥哥讀過的名校幼稚園。

叮叮開始嘗試為小兒子找尋不一樣的路:可以一路本地幼稚園升上去跟著哥哥去IB私立學校;也可以嘗試考一些K2開始收生的國際學校。
最終,小兒子很幸運的被HKIS收入了R1年級新生。從此,兩兄弟兩個學校,決定並行一段時間,為後續的“互相選擇”留下選擇的機會。
正值哥哥3年級時,叮叮也萌發把哥哥轉去國際學校的想法。於是作為有sibling優先權(兄弟姐妹校友關係)的候選者,哥哥還是比較輕鬆的進入了HKIS繼續4年級的學習生活。

教育如何不費媽?
重點是“別擰巴”
兩次擇校的經歷,讓叮叮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巨大轉變。
折騰下來,叮叮笑稱,自己親身感受到,“國際學校沒那麼費媽。”
她開始批判式地思考家長在教育中的角色和心態。
從自己的經歷出發,叮叮發現許多家長最大的 “心魔” 是對孩子的矛盾要求,如 “既想孩子快樂、又要成績頂尖”,這種 “既要又要” 的心態只會讓教育變得擰巴。
在對比本地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的教育模式後,叮叮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本地私立學校注重成績競爭,如設定一等獎、獎學金,課程壓力較大,中文要求高。
而國際學校以專案制學習為主,不公開成績,強調多元化發展,氛圍更寬鬆,鼓勵學生在試錯中探索興趣。
大兒子在國際學校學會了自我比較,“只和上一次的自己比”;小兒子透過運動培養了韌性,這些都印證了叮叮 “綜合能力比分數更重要” 的觀點。
在香港各方面的豐富資源支撐下,叮叮不僅實現了教育理念的轉變,也充分利用了其他資源來幫助自己成為更得心應手的媽媽。

香港的“菲傭文化”,給家長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叮叮還沒生大兒子時,就預先請了一位菲傭負責孩子的各種起居;後來生了小兒子,就又增加了一位菲傭,兩個人分工合作,負責接送孩子、做飯打掃、以及盯著孩子完成幼稚園的作業要求。她選擇將細節管理適當下放,自己則專注於擇校、時間規劃等核心事務。
在時間管理上,她採用 “傭人接送 + 計程車排程” 的方式,解決多孩課外活動的衝突,強調 “香港生活的關鍵是規劃時間,而非埋頭於瑣事”。
作為一個媽媽,她感慨道:“媽媽只有從瑣碎的事情中解放出來,才能真正體驗到帶孩子的樂趣。”

在這片效率優先的土地上,想同時抓好“雞娃”和事業,必須利用好身邊的一切助力。
對於新移民家長,叮叮也分享了自己的經驗。
她建議利用官網和 Chat GPT 等工具獲取透明資訊,提前 2-3年規劃入學更省心。
比如購買國際學校債券上,也可以省心省力。她所選擇的學校就是300萬港幣可供全家的孩子一起使用,以此增加入學砝碼。
雖然選擇了國際學校,但作為應試教育走出來的標準學霸,叮叮並沒有完全放棄應試技巧。
她會在考試前,帶著孩子梳理知識點,做一些針對性的練習。傳統的“刷題”等技巧,在考前等情境下也有其必要之處,但日常學習中儘量減少相似的重複作業,要平衡好對孩子的 “基礎訓練” 與 “興趣保護”。
應試能力是基礎,素質教育是加分項,兩者並不矛盾。
如今,叮叮的兩個兒子在國際學校裡快樂地成長著。

回想起這些年的歷程,香港的教育就像一場馬拉松,沒有絕對的輸贏。重要的是要找到適合孩子的節奏,陪著他們慢慢跑。
對於港深家長們來說,叮叮的故事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發:在教育的道路上,與其盲目跟風 “內卷”,不如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找到屬於自己的教育答案。
畢竟,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在香港教育的多元生態中,更需要父母們沉下心來,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步調、靜待花開。

近期直播推薦
可預約直播場次如下,點選【預約】,開播提醒
家長社群推薦
留學全知道家長群,準留學家庭聚集地,定期分享留學講座、專題直播、資訊乾貨、課程資源、線下沙龍,掃碼即可進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