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一個人多久,就會哀傷多久|失去深愛的人,如何走下去

幾天前,我們收到這樣一條留言:
「時間過得真快啊,六年前的今天,是爸爸正式在那邊安家的日子。你說,他真的安好了嗎?
還記得他下葬的那天,我把他最愛的象棋和一些平日裡常用的東西,都放進了墓碑裡,總怕他缺點什麼。我不確定當時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感覺,哭不出來,也感覺不到他是否真的已經離開,一切都很不真實,不願意面對,30年的父女緣就這麼結束了。
這幾年我做了很多努力試圖填補他走後的空白。然後我才發現,我對他的想念,是每時每刻的、是漫長而無止盡的:
我會在某一天獨自走路,看到小區裡燈火萬家時忍不住淚流滿面;我會在某一天回到家,看到媽媽一個人收拾床鋪的背影,無可抑制地感到心碎;我會在某一次的夢裡恍惚地感覺,爸爸還在醫院的病房,我推著他去曬太陽,直到那裡成了我們最後的家… …
KY,你說,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平靜地接受爸爸已經離開了?我要用多久的時間,才能從夜深人靜時突然的悲傷裡走出來?我也根本不敢想象以後如果媽媽也離開,我要怎樣一個人活下去。」
看完這條留言,我的淚水也不自覺地湧出來,儘管我還沒有經歷過失去父母的體驗,但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
原來,喪親之痛,絕對無法靠一句「節哀順變」而被撫慰。也可能更加無法真的被所謂時間抹平。尤其是當這樣的離別發生在我們還年輕的時候——那不是一瞬間的狂風暴雨,而是一輩子的漫長潮溼。
今天的文章,我們想與大家談一談,這個平時很少被拿出來討論、甚至從未被真正看見和理解的話題——
喪親之痛,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當我們年輕時,失去了至親至愛的父母,這種哀傷又究竟會對我們的生活乃至性格帶去怎樣的影響?
圖片來源:《花椒之味》
父母離世,絕不只意味著哀傷——喪親之痛的5個真相
面對父母的離去,人們真正要穿越的,並不只有一次性的哀傷,而是一段漫長且多變的旅途。

●  延遲的哀傷:痛苦不一定在第一時間到來

人們常常認為,至親離世的那一刻,會給自己帶來鋪天蓋地的悲痛。但事實上,對很多人而言,真正的痛苦並不是在第一時間到來的。
小珊,28歲,母親在她大三那年去世
她剛走的時候,我好像並沒有崩潰。就連葬禮那幾天我都還在幫忙訂花圈、安排來賓,親戚們背後說我是不是對媽媽有恨,怎麼不但不哭,還那麼冷靜。
連我自己都開始責怪自己,強迫自己一定要在媽媽下葬的那天哭出來。
大概半年後,我有一次路過我和媽媽都很愛吃的那家麵館,突然就蹲在人行道上開始大哭,怎麼都停不下來。我記得那天正在去面試的路上,一邊哭一邊把妝都哭花了。
後來我才慢慢意識到,我不是不難過,而是太難過了,身體根本來不及處理那麼強烈的情緒,於是乾脆把我的情緒喊停了。
在心理學中,小珊的這種狀態被稱為「情緒隔離」機制:
當現實過於沉重時,我們的內在系統會自動啟動保護模式,把情緒推遲,把痛苦凍結。先「活下來」,再「慢慢感受」。
●  強烈的「安全感崩塌」:世界變了顏色
這或許是至親離世後最直接的影響:當那個始終在背後支撐我們、願意為我們「兜底」的人不在了,生活好像一下子都變得不再可靠。就像是失去了自我存在的重量,開始在空中隨意漂浮。
在這樣的衝擊之後,一些人可能會進入一段明顯的「混亂期」,表現為對生活基本節律的放棄,比如難以進食、入睡,或無法完成洗澡、打理自己等基本的生活自理行為[1]
這些看似「懶惰」或「墮落」的狀態,其實是人在極度失序後的自我保護與情緒表達——當自我的存在變得失真,「照顧自己」這件事也會變得無比遙遠。
也有一部分喪親者會在這一時期透過酒精、藥物,或者不斷地社交、工作來麻痺自己[1,3]——並不是 ta 們不痛,而是太痛了,痛到無法安放,於是只能用極端的方式去遮掩。
圖片來源:《苦盡柑來遇見你》
●  不公感:為什麼是我?
當現實的打擊逐漸從「混亂」變得清晰,告別儀式走向尾聲、身邊人開始恢復日常,喪親者不得不開始直面這個事實:ta 真的走了。
可理智上的「知道」與情感上的「接受」往往是兩回事。
在更多的時間裡,喪失至親的年輕人可能會感受到一種本能的憤怒、困惑、並從情感上拒絕相信這是真的。
這種本能式的憤怒指向的並不是具體的人事物,而是對命運感受到的強烈不公。特別是當我們還沒準備好失去、我們覺得這件事本不該發生的時候,它幾乎像一道反射性的情緒湧上心頭——
為什麼是我?
別人家都好好的,為什麼輪到我們家?
匿名,21歲,父親在寒假中意外去世
開學沒多久,室友的父母來學校看他,叫上我們整個宿舍中午一塊吃飯。我沒和室友們提起過爸爸走了的事,所以他說的那一瞬間,我就愣住了。
我沒有嫉妒,只是有點像被現實刺了一下,提醒我,原來從現在開始,這份父母來看望的體驗,我不可能再擁有了。
圖片來源:《三悅有了新工作》
●  背上「這都是因為我」的自責枷鎖,並反覆自我折磨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青少年在經歷至親離世時,可能會無意識地揹負起一種「是我害了他」的全能式自責[2]
尤其是在父母生病或去世之前,曾經對 ta 們有過怨恨、憤怒、逃避等情緒時,這種自責更容易如影隨形。
年輕的喪親者們往往會認為,是自己「沒有好好關心/愛」父母,才讓對方離開得那麼快;
又或者,是自己當初那些抱怨的話語、冷漠的態度、不夠堅持的決定、沒有及時察覺病情……
最終害得一切無法挽回。於是,孩子一邊承受著對失去的哀痛,另一邊又在心中開啟了無休止的「贖罪儀式」。
韻涵,25歲,父親在她考研期間去世
我爸是不小心摔傷後,病情突然惡化,不到一年裡去世的。我記得最開始我特別堅持,我一定要爸爸活下來。因為父母離婚了,我還想過向媽媽借錢,哪怕打個借條也好,至少讓爸爸活下來。
但那時我正在二戰考研。奶奶說她來照顧,媽媽說讓我帶著對爸爸的這份心,好好考研,她會出錢的。後來爸爸的病情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差。我真正趕回家的時候,他已經沒有意識了。
我特別後悔,真的。我有時候晚上睡不著,就反覆想:如果我當初更堅定地放棄考研,由我親自照顧他;如果我更主動地去找更好的醫院,是不是一切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我知道這可能不是我的錯,但我的心裡就是過不去。我甚至會想,是不是因為我之前對他不夠關心,他才會摔倒,才讓一切變成這樣。
這份沉重的內疚,往往難以被輕易調節,更不是旁人一句「這不是你的錯」就能被化解。
更多時候,它成為了喪親者心中的結,一遍遍地反芻、懲罰自己,甚至可能在之後的歲月裡演變成持續的抑鬱、焦慮狀態,纏繞著 ta 們的日常生活,久久不能平息。
圖片來源:《四個春天》
●  開不了口的孤獨:無法訴說的痛苦
當最初的混亂過去、眼淚收幹,年輕的喪親者會進入一種更隱秘、卻更持久的階段:孤獨。
我們可能開始下意識地把自己從人群中抽離,不再主動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許是因為在一次次試圖講述中,感受到旁人「安慰式」的迴避;也或許,是因為文化裡對死亡的沉默本身,就已經讓哀傷顯得「不合時宜」。
也有些時候,是出於責任感:怕自己一袒露脆弱,就讓那個也在撐著的家人撐不住了,於是悄悄地藏起了自己的傷口,裝作自己已經好多了。
可正是這些無法訴說的情緒,構成了最深的孤獨。
圖片來源:《三悅有了新工作》
喪親之後,更大的危機來自
自我認同與認知結構的失序
從哀痛的程度來看,不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喪親,它都會是一次巨大的打擊,令人悲痛至難以承受。
但對正處於成長中的年輕個體而言,我們身處「依戀父母vs.獨立面對世界」的過渡階段,正試圖在與父母的關係中完成身份認同的建構與心理上的分離。
這種失去所帶來的往往不止於悲傷本身,還可能撼動個體對自我、他人及世界的基本理解:
●  哀傷不只是一種情緒,更帶來了身份的轉變
「早熟」是這一階段的代名詞。
親人的離去不僅奪走了情感的依戀物件,也迫使我們在尚未準備好的的情況下,提前承擔起原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這種過早成熟,也稱作親職化(parentification),指的是個體在情感或功能上,承擔起類似父母的角色——比如照顧年幼的妹妹和弟弟、安撫親人情緒、或支撐家庭的日常運轉等重任。
表面上看,這種轉變讓我們顯得格外懂事、堅強,甚至值得稱讚;但在這些責任感的背後,為了適應新身份,個體可能會逐漸壓抑自己對於被照顧、支援和依賴他人的渴望,學會將情緒藏起來,將痛苦默默消化。
久而久之,這種「自我沉默」的模式可能固化為一種內在信條,變得越來越難以向外界表達脆弱,也難以在關係中放鬆、被真正接納[1]
於是,伴隨著隱匿的哀傷,我們內化出了一種新的「自我角色」——一個過早擔責、習慣隱忍的成年人。
圖片來源:《四個春天》
●  在面對喪親的過程中,我們迎來自我結構的破碎和重建
失去至親,讓我們感覺自己彷彿和世界都隔了一段距離。曾經熟悉的生活軌跡、那種「父母眼中的我是一個特別棒的小孩」的認知,逐漸變得支離破碎,難以繼續承載我們對自我和世界的理解。
因為,和至親的關係不僅是我們情感的依託,更是我們理解自己和世界的映象。
我們是在與至親的互動中,找尋自己在廣闊世界中的自我位置。如今,當我們失去了這一重要的座標軸,生活變得不再有方向,心中的迷茫也不斷加劇。
在這種深刻的失落中,我們不禁開始質疑自己的存在意義,也因此產生了對生命的脆弱性前所未有的敏感和恐懼。
死亡,不再是遙遠的哲學問題,它突如其來地靠近了我們,提醒著我們生命的無常,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撲撲,36歲,父親在抗癌3年後離世
爸爸在確診結直腸癌後的第3年離開了這個世界。儘管從確診到離開,我始終陪伴在他身邊,但可能也正因如此,這個過程其實重塑了我之後的人生觀、生活觀。
他去世半年左右,我遭遇了近1個月的持續胃痛、無食慾、乏力,治療近2個月才逐漸好轉。但很快進入秋天,因為左下腹隱痛疊加一次常規體檢,我有兩個指向消化道的腫瘤標誌物提示增高。
終於,我對於疾病和死亡的恐懼,開始全面顯現:
我開始頻繁地跑醫院,預約各種檢查,然後等待煎熬漫長的「宣判」;
要求伴侶減肥,特別是把他的大肚腩減下去,因為在當時的我看來,大肚皮裡麵包裹著的是奪命的腫塊;
每天害怕洗澡,因為不敢審視和觸控自己的身體,特別是腹部,穿衣服也會刻意選寬鬆的;
信心不足的時候,甚至會利用一些「玄學」來給自己做積極的暗示… ..
總之,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畏懼身體的變化,也更擅長悲觀的聯想。也是第一次,我相信,焦慮和恐懼是有可能將一個尚還活生生的人「毀滅」的。
然而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這種恐懼,卻也給我創造了一次重新思考生命意義的機會。從畢業、出國、工作到結婚,忙忙碌碌了很多年,我的世界第一次清靜了下來,並不由自主地進入了一種想要停下來、慢下來的渴望。
在這之後,我主動放棄了許多曾經我以為能夠給自己帶去安全感的東西,從高強度的工作環境離開,把更多的時間與耐心分給家人、分給摯友、分給我的狗狗、分給自己。
我更加有動力和愛的人表達愛,我更想要去充分地體驗這個世界、想要在這個世界留下更多美好的回憶。
我想,這是爸爸送給我的禮物,我很喜歡。
圖片來源:《三悅有了新工作》
時間並不會沖淡一切
哀傷是漫長的愛的延續
曾經聽過一句話:「父母走後,人生只剩歸途。」
這句話的意思是,喪親之痛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在一年半載之後,慢慢地,悲傷就會逐漸淡去。恰恰相反,這份哀傷會往內心更深處走去。一旦被喚起,就如同洶湧的海浪襲來一樣,讓人猝不及防、難以承受。
它可能出現在你和某個像媽媽的人擦身而過的那一刻;
在你深夜到家,發現家裡燈光不再亮起,充滿落寞的那一刻;
也發生在你路過爸爸最愛吃的飯店,你卻不再有勇氣踏進去的那一刻。
圖片來源:《苦盡柑來遇見你》
失去父母的哀傷,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被驅逐,尤其在我們還年輕的時候。因為它關乎的是人們餘生中漫長的懷念、是深刻的回憶、更是愛的延續。
或許,如何與哀傷共處,才是每一個喪親的我們真正的命題。
作為一名為母親離世而哀傷的女兒,社會學博士李昀鋆在她的新書《與哀傷共處》中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結論:
哀傷與愛的來回轉換,是年輕子女在父母離世後與哀傷共存的核心特徵。
李昀鋆特別關注了在中國社會背景下,年輕子女失去父母后的獨特體驗。她訪談了 44 位同樣經歷過失去父母的子女,並記錄下 ta 們的故事,以質性研究的方式,構建出一個豐富的模型,揭示了子女在喪親之後的心理變化與情感反應。
她的研究也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哀傷就是愛,你愛一個人多久,就會哀傷多久。
圖片來源:《入殮師》
那怎樣才算是很好地與哀傷共處呢?《與哀傷共處》給出的答案提示是:
哀傷並不總是需要被「治癒」,而是需要被看見、被允許存在。所有經歷過喪親之痛的人,會在愛與痛苦的縫隙間,摸索出一條可以與之同行的路。
當有一天,我們是那個需要與哀傷共處的人,我們不該被避談死亡的文化禁忌、不該因死亡教育的缺失,而只能以最痛徹心扉的方式去處理這份特殊的愛。
《與哀傷共處》這本書,試圖為失去父母的年輕人,建立起一套語言系統與理解框架,幫助 ta 們看見這份哀傷,並學會與之共處。
書中透過大量真實而細膩的故事,讓我們看見,原來經歷喪親之痛的困惑、憤怒與脆弱,並非只有自己才有。原來這樣的自己,並不可恥,也並不孤單。
在附錄中,作者給出了面向年輕子女的自助建議,既有心理上的實操方法,也彙集了許多來自同路人的聲音與鼓勵。
不論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喪失,如果有需要,都可以去讀一讀。
我們會愛,會失去,也會帶著哀傷,繼續走下去。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幫到你。
點選👇圖片,可購買本書
今日互動
你經歷過哀傷嗎?
又是如何與它相處的呢?
References:
[1] Chater, A. M., Howlett, N., Shorter, G. W., Zakrzewski-Fruer, J. K., & Williams, J. (2022). Reflections on experiencing parental bereavement as a young person: A retrospective qualita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9(4), 2083.
[2] Brenner, G. H. (2022). How Losing a Parent Affects Young Children: Some carry the parent inside them, and benefit from it. Psychology Today.
[3] Nader, K., & Salloum, A. (2011). Complicated grief reac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hild & Adolescent Trauma, 4, 233-257.
本文關鍵詞:哀傷,喪親,情緒隔離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純純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和哀傷共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