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泰斗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更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領軍人物。
他用犀利的筆觸和深刻的洞察力,剖析時代弊病,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困境發聲。
80多歲在B站上開課講魯迅,和“90後”“00後”打成一片,年輕人紛紛稱他為“精神導師”。

錢理群先生近照
他就是錢理群。
他的文字就像一把把銳利的匕首,直戳社會痛點,卻又滿是對未來的期待。
他演過電影、喜歡京劇、出版過攝影集、愛打麻將,還在課餘時間帶學生踢足球。青年時期到衛生學校當語文老師,等學生們晚上睡覺了,他又回到辦公室,開始自己的魯迅研究。
如今進入暮年的錢老依然對生活充滿希望,雖自嘲“已與社會告別”,但其思想卻始終活躍在“第一現場”,探究“衰老”,也關注兒童文學。
在他看來,老年仍然可以創造,尤其是當今高科技時代,更有了再學習、再創造的可能。
錢老說:“以前研究魯迅只能在課堂上講,而現在幾十萬人會看到我的討論和交流。那麼這樣就使自己有一個新的開拓,新的發展,就使我對老年人生有一個新的認識,它不是送終等死的階段,而是一個生命發展的新機遇和一種人生的再出發。”
於是,他在養老社群時依然繼續學術研究和創作,撰寫書稿500多萬字,他的首部關於養老話題的新書——《養老人生:新機遇,再出發》也於近日溫暖上市。

《養老人生:新機遇,再出發》
錢理群 著
活字文化 策劃
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
2025年3月
這本書和錢老個人的養老人生血肉相連,他將自己退休後二十餘年的生命體驗與思考都滲透其間。然而,錢老的關注與研究卻並非僅限於中、上層老年生活的範圍。作為有全域性視野、社會關懷的學者,錢老自覺地把自己的個人生命經驗與體驗提升到“中國與世界養老學”的理論與實踐高度。他曾嚴肅地指出,“要討論與研究中國的養老問題,絕不能忽視底層社會老人的真實的生存危機。他們的養老需求與權利,應該是全面建構中國養老學的前提與基礎”。
他也希望以此提醒自己和所有可能讀到他的研究著作的朋友:千萬不要忘記還在為基本的生存而苦苦掙扎的底層社會的老人!健康地、有尊嚴地、有意義地活著的權利,是屬於所有老人的。養老學研究必須關注社會各階層所有老人的生命存在的狀況與需求。
此外,書中也細膩描繪了老年人的真實生活狀態與內心世界,同時對社會養老、醫學養老等多種養老模式進行了全面而深入地探討。特別收錄了錢老的養老設計和總體設想,包含五大回歸等理論。

錢理群攝於1999年
在充滿焦慮與困境的時代,錢老依然腳踏實地,關注社會問題。這不僅是一本直面老去的書,更是一部關懷人類普遍處境的作品。
卸下“職業面具”,在暮年開啟人生2.0
1939年,錢理群在重慶出生,成長於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但正是這樣的歲月,磨礪出了他非凡的學術志向。
當這位學術界的傳奇人物選擇在養老社群度過晚年生活時,“北大教授進養老社群”瞬間成為熱議的話題。作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錢老的這個決定,就像一顆石子扔進了平靜的湖面,把整個文化圈都攪動了起來。
錢老曾坦誠地說,剛到養老社群的時候,真的很難適應。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業著名教授”,一下子變成了“燕園裡一個普通居民”,這種身份的快速轉換,讓他感到特別尷尬,甚至有點手足無措。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錢老開始重新思考老年生活與養老人生,他說:
“我的覺醒,就從養老社群開始。什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業的著名教授’,不就是一個‘面具’嗎?現在進了養老院,你‘什麼都不是’了,就可以‘不戴面具地踐行生活,即內心最深處的那種生活’,讓你本質性的存在顯現出來。由‘單一’的自我,變成‘多重’自我,成為‘你想成為的人’,這才找到了‘獨一無二’的自我。”
錢老還提到,進入養老社群,不僅是生活狀態的改變,更是重新審視自我人性的機會。在這裡,他重新挖掘那些曾經有過、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或未能充分實現的興趣、愛好,並努力把最大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正是在老年時有這種經歷,才讓他的人性和生命煥發出全新的形態。雖然身體不再年輕,但他成了一個“超越性的老人”,這就是他所說的“老中的不老”。歲月雖然帶來了衰老和失去,但他的內心和精神卻實現了超越,煥發出別樣的活力與光彩。
人生隨時都可以從頭開始,暮年也可以是人生的新起點。錢老在養老社群既開闢了新的“養老學”研究領域,還結交了眾多一見如故的老年朋友。
他認為老年就像是回到了童年,開啟了新的時間,投身於新的目標。這不是選擇安逸地等待生命的終結,而是對自己更有要求,活出不一樣的精彩!
“我現在有點和生命搶時間的意義,就是把我想做的事,我都儘量做完。做完之後,就無所謂了,隨時可以死。”
錢理群的“養老”哲學:
五大回歸重構養老人生
開啟養老人生新階段後,錢老一直保持著極其規律的生活節奏,身體和大腦,按照自己的想法,一刻也沒閒著,彷彿裝上了“永動機”。
7:00-8:00,起床;
8:30-9:30,開始寫東西,寫兩個多鐘頭;
11:30吃飯,中午回來看報紙,睡會兒覺;
15:00起來,工作到17:30,外出散步;
如果白天沒寫完,晚上就繼續寫,平均每天兩千字。

錢老認為,老年人的智力絕不能被低估。老年人豐厚的人生經驗和生命體驗是彌足珍貴的。而且,高科技時代也為老人智力的發揮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這樣,老年人所要擔負的歷史角色,就不僅是“消費者”,同時也是“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錢老在書中也直接給出了養老人生的核心目標:要恢復人的本性、真心、真性情,取得和自然和他人,以及和自己內心關係的三大和諧,由此調整、完善我們的人性與人生。

活力養老的錢理群
此外,錢老也提出了晚年人生的兩大基本追求與設想——老年“休閒人生”的本性、本質,就是“迴歸人的生命的本真狀態”,也即“五大回歸”:“迴歸自然,迴歸童年,迴歸家庭,迴歸日常生活,迴歸內心”。
首先是“迴歸自然”。我們這一代人,是在“與天鬥、與地鬥”的歷史背景下長大的,沒能善待大自然,成了最大的遺憾。錢老覺得,養老時重新親近自然,是對過去的彌補,也是找回內心的寧靜。
第二是“迴歸童年”。除了和自然的親密接觸,童年時的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還有愛玩的天性,才是晚年最寶貴的財富。錢老說,兒童的三大天性,才是晚年人生的三大法寶。這些天性不僅能帶來快樂,還能激發創造力,讓晚年生活更有意思。
第三是“迴歸家庭”。對於老年人來說,家庭的意義格外重大。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人會由“社會性的存在”“個體性的存在”變為“身體性的存在”。身邊除了醫生、看護之外,就是家人。如何和子女相處,也會有許多新的問題,新的矛盾,甚至新的衝突。老年人生中如何迴歸家庭,在家庭中獲得生命的寧靜,找到生命的歸宿,也是一個大問題、大學問。
第四是“迴歸日常生活”。現在雖然高科技發達,腦力勞動很重要,但體力勞動也不能丟。錢老建議,在養老社群裡種種花、種點莊稼,放放音樂、看看電影,辦辦講座,讀讀詩,讓生活充實又有趣。
第五是“迴歸內心”。這應該是養老人生的最後歸宿。晚年不僅要和他人和諧相處,也要享受獨處的時光,更要豐富和淨化內心世界,讓心靈得到真正的安寧。
錢老這本新書還把“養老學研究”提升到了“未來學”的高度。在與80後、90後、00後的中青年接觸中,錢老都遇到了一個越來越迫切的問題: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人類該向何處去,將何以存在?
對於這個問題,錢老認為迴歸生命本真狀態,並不侷限於老年人生,很可能是“人類未來發展”的一個“新路向”。這也就意味著“五大回歸”的理論探討和具體實踐,具有了某種新的價值:這是在“為未來做實驗”,現在的養老生活有著更長遠的意義。
人間清醒錢理群:與死亡和解,與生活共舞
關於“生與死”的問題,遠比養老沉重得多。但錢老真正面對生死,將其變為生命命題,則是在2018年8月,他和老伴崔可忻同時被確診患了癌症以後。
從那以後的一年裡,“生與死”成了錢老和夫人繞不開的人生課題。
2018年,夫人崔可忻被診斷出胰腺癌晚期,在多方治療依然無效的情況下,她拒絕了一切延長生命的治療手段。她是個愛唱歌、愛享受生活的人,對作為醫生的她而言,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把人生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更為重要。
夫人崔可忻去世後,錢老在給夫人的信裡寫道:“你所熟悉的那個整天沉浸在精神世界裡,從不會照料自己生活的大孩子,現在也逐漸學會了管理自己,並且開始遊走於大自然,享受生活,注意自己的吃、穿、住,保養、鍛鍊身體。”妻子房間的擺設從未動過,彷彿她還在身邊,從未離開。
摯愛離去,錢理群沒有大悲大痛,反而淡淡地說:
“我們的關係是罕見的,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討論,生死問題,死後怎麼樣,全部討論,毫無顧忌。她最後把自己生前所有事情全部安排好,整個過程我們兩個人都沒有流一滴淚,這一切都是想過的,都想透了,都談透了。”

錢老的生死觀,也是在陪伴夫人經歷生死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他在書中提到了系統思考後總結的八個方面,其中一點說,死亡本質上是“個人性”的。
親人、朋友、醫護人員可以陪伴、相助,但最後還得自己去面對。研究、討論生死觀,規劃養老人生,就是要讓我們面對死亡時,從被動變為主動,從消極變為積極,把生命從頭到尾都掌握在自己手裡。
如何有尊嚴地老去?這是每個人遲早都要面對的難題。對我們年輕人來說,提前規劃養老人生,就是拿回生命的主動權。
他說,“老、病、死”是每一個人遲早要面對的人生課題,不必消極迴避,也不必緊張恐懼,要“看透生死,順其自然”。患了病,哪怕是重病,也應積極治療;但一旦患了不治之症,就不必勉強治療,不求延長活命的時間,只求減少疼痛,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直到此刻、現在,你才可以擺脫你原有的存世身份,自由、放開地活著,開始傾聽你內心深處的聲音,讓你本質性的存在顯現出來,由單一的自我變成多重自我,成為“你想成為的人”,這才找到了獨一無二的自我。
正如錢老所寫的:“越到晚年,越感到‘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自己有關’,時刻不忘‘腳踏大地,仰望星空’,‘想大問題做小事情’。”
書中還有很多錢老“掏心窩子”的人生感悟,關於婚姻、生死、遺憾與和解,每一句都發人深思。
這就是錢理群。
不被世俗禁錮,對自己生命的最後一程依然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
永遠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從不停下發現自己的腳步。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下,依舊潛心沉澱,在文學的路徑不斷深耕。
如今的他,雖已步入暮年,卻依然保持著赤誠之心,在人生的新階段持續發光發熱。他用自己簡單卻豐盈的日常生活告訴我們:人生隨時可以重新開始,哪怕到了暮年,依然可以活成自己曾經仰望的模樣!
而這一切思考與感悟,都凝結在了他的新書《養老人生》中。這本書不僅是他個人生命體驗的總結,更是對養老人生的一次深刻剖析。
相關推薦

《養老人生》
錢理群 著
活字文化 策劃
中信出版社
2025年3月
馬上覆制淘口令5👈¥nEYmVYe4RtY¥將《養老人生》加入購物車🛒
目錄
推薦序一因老而結緣:錢理群先生印象金波
《養老人生》是錢理群先生基於自己和老伴兒進入老年之後,關於養老人生規劃和思考的隨筆集。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基於作者陪伴老伴面對死亡過程經歷,談對於生死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探討“養老學”學習研究對於老年人的深刻意義;第三部分探討作者對於養老人生的總體設想,特別討論了生死觀;第四部分講述了作者關於養老人生可能性的思考與設想。
錢老自2015年同老伴住進養老機構之後,開始了另一種養老人生,並在這一過程中創作了數百萬字,甚至比退休前創作熱情更加高漲。本書在提供思考和啟發之外,也可以作為一種老年生活方式的參考。
北大錢理群教授
講魯迅
活字文化出品,bilibili播出

🛒 購買課程: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跳轉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