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胡泳、陸曉婭等|新機遇,再出發:《養老人生》新書對談

錢理群攝於1999年
今年3月,學界泰斗錢理群先生晚年沉思之作《養老人生:新機遇,再出發》由活字文化策劃,中信出版社推出。
《養老人生》凝聚了錢理群先生在進入老年後對個人處境的經驗總結和審視,以及對老年問題的社會、哲學、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入思考。
如何看待自己老去的生命?如何安排自己的晚年?如何面對終將到來的死亡?《養老人生》中探討的老年相關主題,直擊當下中國社會老齡化的緊迫情勢,勢必會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討論。為此,我們邀請到了《養老人生》作者錢理群先生,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景軍,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新聞人、心理人、教育人、公益人陸曉婭,《死亡是什麼》作者雷愛民,臺灣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退休教授鈕則誠等6位學者、媒體人,共同探討老年社會、養老人生的話題。
錢理群先生近照
《養老人生》策劃方活字文化總編輯李學軍首先介紹了本次對談活動召開背景。錢理群先生自2015年同老伴住進養老機構之後,開始了另一種養老人生,並在這一過程中創作了數百萬字,甚至比退休前創作熱情更加高漲。《養老人生》就是錢先生近年關於養老人生規劃和思考的隨筆集。
🛒 點選上圖,將《養老人生》加入購物車
李學軍還提到,活動的副標題就來自錢理群先生的新書——新機遇,再出發,表達了錢先生對於他養老人生的定位,即是人的生命的一個新階段,還有很多新的可能性。李學軍說,希望經由這次深度對話,能夠把錢理群養老學研究這扇窗開得更大,讓更多的人看到人生這一非常重要的階段,同時讓社會更多地關注到老年人這個群體。
錢理群先生
錢理群先生在發言時從三個方面,談到他《養老人生》的基本觀點和想法。
首先,關於養老學研究的兩個重點。錢先生提到,一是研究中國人的養老,二是研究他這一代的養老,目標是要建構中國特色的養老學。作為一名學者,錢先生自覺地把自己的個人生命經驗與體驗提升到“中國與世界養老學”的理論高度,做出一系列的理論概括。
其次,錢理群先生提到他的養老學研究分為兩個階段。他於2015年住進養老院,到2018年和老伴崔可忻同時被確診患了癌症,錢先生得的是前列腺癌,老伴是胰腺癌。隨後老伴各方求診,最後確認無效,這就第一次面對死亡。錢先生親歷老伴從活到死的全過程,就把思考與研究的重心放在養老學上。”我研究的重心就在養老人生的‘新機遇,再出發’,也就是老年人如何活得好,追尋老年人活的意義與價值。“錢先生就此提出了養老人生的根本意義在於回到人的生命的本真狀態,並具體提出五大回歸——迴歸日常生活,迴歸大自然,迴歸童年,迴歸家庭,迴歸內心。
最後,錢先生強調回歸生命本真狀態,並不侷限於老年人生,也是“人類未來發展”的一個“新路向”。從2023年8月寫完第一本養老學筆記以後,錢先生轉向了生死學、幼兒學與未來學的研究。促成這樣的轉變和發展,首先是錢先生意識到自己的生命狀態發生了變化。他說,“儘管我的精神仍處在高峰,身體卻不能自理了,進入活力養老的最後階段,自己的學術與人生必須做重大的調整。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國與世界,包括我們自己,都面對人工智慧高科技時代提出的‘人類向何處去’的問題”。因此錢先生對自己所處的時代與未來的學術路向提出了兩大重要論斷:
其一,我們正處在人工智慧與人的智力相互支撐又相互博弈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存在兩大危機:或者對人工智慧的巨大潛力與積極作用估計不足,而錯過思想與學術新發展的機遇;或者對人工智慧提出的挑戰、嚴重的破壞性以及災難缺乏任何警惕,其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其二,需要重新認識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早年就已經提出的休閒人生的概念,在當下與未來的意義和價值。迴歸生命本真狀態,不僅是為老年人提供一個目標,同時也是為整個人類的未來提供一個生存發展的新路向。僅從歷史和現實看,人類很容易陷入深刻的絕望。如果從未來看中國與世界,就會看到新時代、新生命的曙光。這樣,回到生命本真狀態的老年人生,就具有了為未來活著的意義和價值。錢理群先生指出,下一步我們的學術與教育都應該轉向未來學,重新思考在歷史大變動中未來的中國與世界將發生怎樣的歷史鉅變。不僅是政治經濟社會的鉅變,更是思想文化學術教育的鉅變。作為學者與教師,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對既定的歷史與現實、既定的認知、既定的思想信念進行顛覆性的反思與重構,從而將中國思想學術教育以至整個人類文明引向歷史的新階段。
景軍教授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景軍在發言時,以錢先生退休後旺盛的創作經驗為例,批判了針對老人的年齡歧視問題。他從社會學的時間性出發,鼓勵老年人以老年大學為依託,讓退休後的生活更有意義。
鈕則誠教授
臺灣輔仁大學教授鈕則誠追溯了俄國裔學者梅契尼科夫(Ilya Ilyich Mechnikov)在1903年提出的老年學與死亡學,指出老年學因老齡化議題在上世紀60-70年代成為顯學,而死亡學因社會忌諱而長期邊緣化,直至70年代以後,才慢慢被重新認識。鈕則誠認為,興起於臺灣的生死學是西方死亡學在華人地區本土化的結果。他回憶了當時讀到傅偉勳先生《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時受到的震動,並表示希望能夠以錢理群先生的這部《養老人生》為基礎,開發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學。
陸曉婭女士
陸曉婭女士從現象出發,捕捉到長壽時代許多尖銳、敏感、需要更多關注的問題。她指出青壯年外流導致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遠超城市,但她透過朋友在鄉村組織社群自治的案例,發現在地化社群支援比外部“獻愛心”更能有效緩解老年孤獨。
陸曉婭還提到退休前後,男性和女性在心理上的變化的差異。退休之初,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產生孤獨感。她贊同錢理群《養老人生》中“五大回歸”的觀點,其中迴歸家庭,迴歸日常生活對於老年人來說格外重要。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人會由“社會性的存在”“個體性的存在”變為“身體性的存在”。身邊除了醫生、看護之外,就是家人。如何與愛人子女相處,在家庭中獲得生命的寧靜,找到生命的歸宿,是一個長壽時代的大問題。
她舉了崔可忻大夫的例子,錢先生的夫人崔可忻是一位醫生,但是進了養老院以後,在人們心中,她的社會角色、地位,就從“崔大夫”逐漸變成了“錢理群夫人”。對於習慣了用自己的專業能力服務他人的崔大夫來說,這讓她很失落。她無數次地問錢先生:這樣整天吃吃喝喝,有什麼意義?錢先生並沒有覺得這是老伴自己的“問題”,相反,他認為“人老了,到哪裡去尋找與實現自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他們倆共同的問題,只是自己的文學研究是一種個體勞動,到了養老院反而可以更集中精力、更自由地研究與寫作;而醫學是一種公共服務事業,離開了醫院、病人、研究單位,就沒有了用武之地。他支援老伴在養老院尋找、創造自己的“新事業”,老伴先後提出了《關於建立泰康養老社群醫養結合資料庫的設想與建議》,提議老年醫學教育的新模式,並做出了開講100次的安排,但因各種原因無法落實。最後,老伴把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寄託在發展養老音樂藝術上,錢先生也因此找到了與老伴合作的途徑,他在《醫學也是“人學”》一文中提出了他們兩人共同的理念和設想:“老年人最大的危機,是染上生理與心理的雙重疾病;而解脫之道就是醫學與藝術並進”,“以醫學人文之光來拓展治病救人的邊界”。從此,崔可忻不僅活躍在燕園的舞臺上,而且每每到了節日,她都會變身為文藝沙龍的“女主人”,邀請大家一起來唱歌、跳舞,結識新的朋友,用錢先生的話說,將吃喝玩樂的日常生活提升為“休閒文化”,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愛的家園”。她的歌聲,她的笑容,成為衰老氣氛的解除劑,感染了許多老年人,甚至也讓年輕人看到“個體生命可以如此充實而光輝,強大而溫柔”,“告訴我們‘人的一生可以怎樣度過’”。 
雷愛民博士
雷愛民博士從他的困惑出發,先向錢理群先生請教了在現有體制下,處於童年階段的孩子如何保持童趣的問題。而後,談到死亡是一個藏得很深的話題,人們刻意迴避死亡、營造一種看不見死亡的人生與社會。然而,死亡不會因為人們刻意迴避就推遲到來或者不再存在,也不會因為人們不願意思考就放棄它存在的意義。
胡泳教授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從他照顧父母的切身體會談起,描述了人生的三大痛苦:一是成為照護者,二是成為被照護者,三是失去記憶。胡泳的母親罹患阿爾茨海默症,三年多的時間裡,胡泳照護母親,直觀地感受到記憶是怎樣一點一點從人身上流失的。去年九月,胡泳的母親離開人世,他非常難過,並重新開始思考死亡話題。
胡泳提到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向死而在(生)”的觀點當中,死亡有四個相當正式的標準:確定性、不確定性、不可超越性以及非關係性。但胡泳並不認同死亡是非關係性的,他認為人可以透過感受他人的死亡,來感受什麼叫死亡。
胡泳分享了自己作為照護者的經驗,過程中他意識到社會中的老人實際上是不太被關注到的,而大城市仍存在較多障礙,他說:“你以為你生活在一個正常的世界,但多重世界就在你身邊,衰老是一個世界,疾病是一個世界,而死亡是另一個世界。”因此,胡泳十分贊同錢理群先生提出的養老學與未來密切相關的觀點,希望年輕人關注照護和養老問題,強調構建“照護型社會”的重要性,鼓勵年輕人提前思考並行動起來,為社會築底。
《養老人生》新書對談與會者及工作人員合影
相關推薦
《養老人生:新機遇,再出發》

🛒 點選上圖,將《養老人生》加入購物車
錢理群 著
活字文化 策劃
中信出版社 出版
2025年3月 
目錄
推薦序一因老而結緣:錢理群先生印象金波
推薦序二點燃生命最後的霞光樊寶珠
推薦序三探險家超越者:錢理群《養老人生》讀後陸曉婭
自序直面衰老與死亡
01 我的深情為你守候
我的深情為你守候
附:歌聲伴隨我這一生崔可忻
講講老伴崔可忻的故事
遙寄彼岸的一封信
疫情中思考養老人生
我們需要以老年醫學為事業的大夫
記憶中的我的養老人生
02 把養老學作為我們新的事業
中國養老問題存在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
關於養老學研究和養老人生的一些思考
讀陳東昇《長壽時代的理論與對策》一文有感
商業理想主義與養老思想
03 養老人生的總體設想
養老人生的總體設想
我的生死觀和養老設計
推動安寧緩和醫療事業的幾點想法
04 圓人生最後一個夢
圓人生最後一個夢:和金波先生對話
養老生活與農耕生活的適度融合
關於養老人生的修養問題
關於宗教文化、精神的當下意義的一些思考
今天的中國與世界需要什麼樣的新的敘事
老年的生命形態
後記
附錄1死後魯迅
附錄2魯迅
《養老人生》是錢理群先生基於自己和老伴兒進入老年之後,關於養老人生規劃和思考的隨筆集。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基於作者陪伴老伴面對死亡過程經歷,談對於生死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探討“養老學”學習研究對於老年人的深刻意義;第三部分探討作者對於養老人生的總體設想,特別討論了生死觀;第四部分講述了作者關於養老人生可能性的思考與設想。
錢老自2015年同老伴住進養老機構之後,開始了另一種養老人生,並在這一過程中創作了數百萬字,甚至比退休前創作熱情更加高漲。本書在提供思考和啟發之外,也可以作為一種老年生活方式的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