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出片的年輕人,買爆相機

苦什麼也不能苦了朋友圈。

陳珂
編輯饒言
來源|聽筒Tech(ID:tingtongtech)
封面來源Pixabay
“苦什麼也不能苦了朋友圈”,一生要出片的年輕人,即便過著“毛坯的生活”,也要築起“精裝的朋友圈“。
“手機拍攝總感覺差點什麼,出門怎能不挎相機。”最近幾年,每逢小長假和個人空閒時間,00後林瑤都會手持相機,在城市、鄉村和旅途輾轉之間,拍出她想要的“大片”。
林瑤也發現,如今,無論街頭巷尾,亦或景點、普通公園,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拿著相機,捕捉生活的瞬間。他們已不僅限於專業攝影,更形成了一種新的表達自我、豐富生活的方式。
一組資料,亦顯示了中國相機市場正迎來複蘇。
據相機及影像產品協會(CIPA)資料,2024年1月至5月,中國相機出貨量全球佔比達到23.4%,首次超越歐洲,成為僅次於美洲的全球第二大市場。而在兩年前,這一市場還因智慧手機的衝擊而被稱為“夕陽產業”。
另據《日經亞洲》報道,因對智慧手機相機拍攝效果的不滿,中國的Z世代正成為數碼相機市場的新驅動力。
相機,這一久遠的數碼單品,似乎又被喚醒。
買爆相機的年輕人
從“冷門”到“搶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重拾相機。林瑤就是代表之一。
最近,林瑤成為了“一生要出片的中國女生”。旅遊看海鷗,現場人擠人,也要舉著相機拍,在朋友圈發“天高任鳥飛”大片;爬雪山,感冒發燒齊上陣,也要拍上半小時,在社交平臺配圖“小小雪山,拿下”。
用林瑤的話說,“明知朋友圈之外才是生活,但透過自己的旅行大片,我們依然確定,世界其實很美。”
這幾年,相機帶給她不一樣的感受,“確實更出片。跟手機相比,不僅畫質優越,鏡頭更靈活,手動引數調節,也更具創意和美感。”
甚至,林瑤調侃,買了一個相機,就像“養了一個寵物”,沒事就想出門“溜溜”,看到什麼都想拍。在林瑤看來,相機也是一種“情緒投資”,“每次翻那些相機拍出來的大片,都覺得很治癒。”
在林瑤看來,如今的“拍片生涯”,已經不僅是一種愛好,也不再只是對“出片”的強制追求。在無數次的取景構圖中,林瑤學到,這是一件更高度專注的事,“比如,拍圖要捨得放下,精簡才能出片,道理跟人生一樣。”
對於相機的投資,林瑤也毫不手軟,“這幾年,不是在換裝備,就是在換裝備的路上。”
“吃著不到十塊的泡麵,買著幾千上萬(元)的相機”,這樣的生活,在林瑤看來,並不衝突。
從3000元左右,諸如尼康D3500這樣的入門產品;到5000元左右的富士X系列;再到8000元以上的索尼A7M4、佳能EOS系列,林瑤的攝影裝備不斷在升級。
當然,林瑤也“邊買邊賣”,不喜歡的,或者滿足不了需求的相機,直接放到平臺上去租賃,這也成為她的常態。
圖:社交平臺關於“相機+旅行”的內容 來源:小紅書 《聽筒Tech》截圖
和林瑤一樣,近兩年來,95後喬帥也愛上了攝影,“以前總覺得相機笨重,手機就能滿足拍攝需求。”
但如今,喬帥坦言,相機“真香”,“最好的手機,也拍不出相機的效果。”
自稱是“牛馬”的喬帥已經將攝影當成是自己的“精神寄託”,沒事就會揹著相機出去拍攝,“沒有什麼比拍出一張超美的照片更治癒的事了。”
喬帥甚至會去公園和“資深攝影大爺”們一起“打鳥”(使用長焦鏡頭遠距離拍攝鳥類),也會為了拍星空或者日出,去長時間蹲守。當然,更多的時候,他是朋友出去遊玩的“專業攝影搭子”。
為了“拍出更好的照片”,喬帥的裝備換了一次又一次。最近,喬帥下血本花了3萬多元,入手了尼康Z9,並配了鏡頭,“太值得了,拍出來的效果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這兩年,置辦相機和鏡頭,前後花了大概有近十萬(元)。”喬帥承認,在購買相機時,他甚至不會過多猶豫,“在能力承受範圍之內,想買就買了。”
在喬帥看來,為“愛好”投入無可厚非,“這是一種情緒投資,不能簡單用價格來衡量。”
與林瑤和喬帥一樣想法的大有人在,在社交平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分享自己用相機拍攝的照片,並安利和推薦適合各種場景的相機。
在小紅書,與#相機 相關的筆記,超1700萬篇。有近400萬篇筆記分享“相機和手機拍照區別”,網友在評論區討論熱烈。
不少網友感嘆,“自從用過相機後,手機再也不香了”、“在相機面前,手機弱爆了”、“人生建議,出片還得下血本買相機”……
誰的“全民相機時代”?
年輕人的追捧,讓曾稱為“夕陽”產業的相機市場肉眼可見的火熱起來。
“這兩年店裡的生意確實好起來了。”北京市朝陽區某佳能專賣店店員小林便承認,近兩年來,進店購買相機的人明顯比往年多。
“今年五一之前,店裡銷量迎來了一個小高峰,其中微單最受歡迎。”小林告訴《聽筒Tech(ID:tingtongtech)》,年輕人選擇微單的比較多,但單反最受中年人的歡迎。
據小林透露,有些熱門型號,甚至會賣斷貨,“這是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情況。”
如小林所言,此前,亦有媒體報道,有些熱門相機,甚至“一機難求”。如在上海淮海中路的相機門店中,有攝影愛好者感慨,“熱門機型需要抽籤才能購買,甚至要每天蹲守門店碰運氣。”
類似場景,在南京、杭州等城市也屢見不鮮。比如,以富士X100VI 90週年限量版為例,售價1.42萬元,國內限量265臺,卻吸引了120萬人預約,二級市場溢價高達40%。
圖:北京市朝陽區某相機專賣店 來源:《聽筒Tech》拍攝
頭部品牌的財報也一片飄紅。
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尼康銷售收入增長14.2%;佳能在中國市場的數碼相機銷量同比增長了30%以上‌‌。
日本國際相機影像器材工業協會發布的資料也顯示,分地區看,2024年數碼相機在中國市場出貨額比2023年增長28%,明顯高於2019年15%的佔比量。CIPA還指出,中國Z世代年輕人對高質量影像的追求是推動這一增長的主要因素。
實際上,前幾年,數碼相機的生意並不好過。小林的體驗尤為深刻,“我們算行業內的頭部品牌,店鋪開在一線城市的CBD,但之前的客流量依然平平無奇。”
在小林看來,一方面原因是,一臺相機確實不便宜,且更多的是吸引專業攝影師來付費。
另一方面,隨著智慧手機的全民普及,嚴重衝擊了數碼相機行業,尤其是近年來,小米、華為、OPPO為代表的國產手機,他們確實在“畫素光影人像”方面取得不錯的技術突破,也吸引了消費者為此買單。
對於相機為什麼會“翻紅”,小林認為,願意為“情緒價值”買單,是推動年輕人重新青睞相機的主要因素,“畢竟,拍到一張滿意的照片,能夠獲得充分的滿足感覺。”
另外,小林亦認為,社交平臺的助推,也起著一定的帶動作用。
某種程度上,直播電商、短影片和Vlog的爆發,讓相機從“工具”變為“生產力”。而抖音和小紅書上的UGC使用者的“出片焦慮”,將相機推向了“時尚單品”的神壇。
小林告訴《聽筒Tech》,今年五一,就有不少客戶到店,諮詢數碼相機的高階感光元件、光學技術及手動控制功能,以及是否能拍出比手機更優質的照片。
一些顧客還透露,自己平時喜愛在社交平臺(尤其是小紅書)分享日常,十分關注機器本身的錄影及對焦系統。
小林還介紹,目前來看,年輕人對影像質量的追求“近乎苛刻”,5000-10000元價位的非全幅無反相機(索尼A6400、富士XT30)成主流選擇,佳能EOS R50也因兼具便攜性與專業性,成大熱單品。
在小林看來,一定程度上,“不拍出一張好照片,怎麼發朋友圈?”的消費認知,讓整個市場迎來了改變。
相機不再“古早”
實際上,看似矛盾的“萎縮”與“增長”,卻是行業向高階化、專業化轉型的必然結果。
這也讓年輕人重新對數碼相機這個古早單品重新投入熱情。
在林瑤和喬帥看來,目前,相機廠商們確實正在透過AI重塑拍攝體驗,讓AI自動剪輯、場景識別、智慧構圖功能將成為相機標配。
比如,據報道,索尼A7R VI或將搭載8000萬畫素感測器與AI晶片,實現即時跟蹤與自動對焦;佳能EOS R1高畫素版也打出“專為運動而生”的口號,透過演算法減少運動模糊效果。
更重要的是,在細分場景下,廠商們也在進行“精準打擊”。
能看到的是,傳統相機廠商也相繼成為這場流量盛宴的“賣鏟人”。此前,索尼為Vlog拍攝,量身定製了“ZV系列”;佳能的EOS R系列,也以輕量化、智慧化功能搶佔市場。
甚至在小林看來,可以說,從“硬體”到“內容生態”,廠商們正在構建“硬體+軟體+社群”閉環,來吸引更多的年輕群體。
比如,有的品牌推出影像學院培訓課程,還有的品牌與影片公司合作創作者計劃,讓相機不僅是拍攝工具,而成為連線內容平臺的入口。
而傳統相機廠商之外,一些科技公司的創新,也深受年輕人的追捧,尤其搭載運動相機的創新型品牌。
同樣熱衷於透過Vlog或影片記錄生活的林瑤和喬帥,均對《聽筒Tech》表示,目前均都在考慮入手運動相機‌。
林瑤認為,手機的拍攝能力往往難以滿足高質量影片的需求,畫質有限、鏡頭受限,而傳統相機往往在防抖效能上顯得不足,且相機笨重,拍攝運動場景頗為不便。於是,輕便的手持拍攝裝置成了不少人的首選。
而運動相機可放入口袋,搭載1英寸感測器,在高感光環境下,細節依然清晰。與智慧手機和普通相機的電子防抖不同,它可提升拍攝的畫面穩定性。
“即使在運動過程中,跑步、攀爬或低角度拍攝時,畫面依然平滑。”這些功能,才吸引了林瑤們下單。
尤其在嵌入AI技術後,大疆運動相機系列產品更加火爆。去年,搭載AI技術大疆Osmo Action 5 Pro上市。據蟬魔方資料顯示,在去年雙11熱銷商品連結TOP10中,大疆霸佔前5席,Osmo Pocket 3、Action 4、Action 5 Pro三個型號產品銷量均突破1萬單。
當然,儘管重獲年輕人的喜愛,但數碼相機市場的挑戰與隱憂仍存。比如,長期以來,智慧手機的“跨界碾壓”、供應鏈風險與溢價泡沫,以及如何平衡環保訴求與商業增長,都成為行業的依然需要解決的課題。
在喬帥看來,“關於相機裝置,我覺得如果相機用來工作的,不太會關注裝置本身,滿足使用就可以了。新手小白反而更多的去關注相機的效能,是否能滿足自己使用。”
“如果確實有需求,建議新手淘個二手先練練手,或者租個相機,熟悉相機的光圈快門ISO,練習構圖,確實喜歡攝影再買也可以。”喬帥表示。
圖:北京朝陽區某相機專賣店 來源:《聽筒Tech》拍攝
如喬帥所言,實際上,對於那些熱衷相機,預算不多的年輕人,他們更多的選擇是“租”。
在小紅書,搜尋“相機租賃平臺哪個好”,有超54萬條筆記。在“閒魚租賃”,網紅相機佳能G12,有超300人想要。在“人人租”,95新的富士X100F旁軸相機,1天起租,券後14.59元/天;全新影石insta360 Go3運動相機,3天起租,約合11.93元/天。
喬帥認為,“這些其實都很划算。”而無論是購買亦或熱衷於租賃,都說明行業從”冷門“趨於火熱,也表明相機市場演繹了一場“中國式突圍”。
某種程度上,從“技術崇拜”到“情感表達”,從“日系壟斷”到“國產破局”,中國相機市場的爆發不僅是消費升級的縮影,更是文化自信與技術創新的共振。
當Z世代舉起相機記錄生活時,他們或許未曾意識到,自己正參與一場重塑全球影像產業格局的浪潮。
未來,這場“全民出片”的運動能否持續?答案或藏在每一個按下快門的瞬間裡。
(文中均為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