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影視圈頻傳噩耗。
12月4日,瓊瑤離世,終年86歲。
人們紛紛感慨,又一個時代翻篇了。


她離開的方式也很「瓊瑤」。
在淡水區家中輕生身亡,留下一紙遺書中回應:
不想聽天由命,拖累所愛,想為這最後的大事作主。
這並不沉重悲傷,因為已盡力燃燒過這一生,此行歸去翩然。
還不忘祝福年輕人健康快樂,活得瀟瀟灑灑。

多位瓊瑤劇演員悼念。
包括久未合體的還珠三姐妹。



記憶的閘門猝不及防開啟。
桃紅柳綠的風景,鮮活可愛的面龐,勃勃生機的故事再次湧來。
她的故事落幕了。
但那伴隨幾代人成長的浪漫與眼淚,仍在心中迴響。
今天,我們不妨回顧一部重要的電影。
藉此再次走進瓊瑤的情感世界,追憶她留下的點滴——
《窗外》


這部1973年的老片,改編自瓊瑤首部長篇。
投射了瓊瑤的親身經歷,揭示了她生命中兩段重要感情。
且因為是林青霞的銀幕首作,名聲響亮。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部電影曾被禁36年。
它不是《窗外》的首次影視化。
1966年,已經翻拍過一版黑白片,導演崔小萍。


首部電影問世後,因未加掩飾家庭、愛情中的千瘡百孔,在瓊瑤家中引發軒然大波。
瓊瑤被父母掃地出門,被丈夫怒火相向,被逼到差點自殺。

後來73版開拍,瓊瑤就以版權到期為由,阻止拍攝。
片方執意拍完,被瓊瑤告上法庭,最終敗訴。
電影被禁止在臺灣地區上映,但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已經上映,無法追究。
直到36年後,導演宋存壽去世,瓊瑤看淡了過往,才讓影片重見天日。

那麼,電影到底拍了什麼呢?
主要講了瓊瑤的初戀故事,一段鬧得沸沸揚揚的師生戀。
林青霞飾演的高中女生江雁容,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
敏感多情,富有文采。
卻因為理工科成績不佳,升學無望,得不到父母的寵愛。

學業的壓力、父母的責難,壓得她喘不過氣。
她只能在每週的作文中傾吐內心的苦楚。
只能從語文老師康南體貼的點評中獲得慰藉。
時間久了,兩人互生情愫。

但,這段年齡差足足25歲的感情註定得不到祝福。
學校裡很快就風言風語。
江雁容的母親,更是舉報到學校、警局。
社會輿論很快將他們置於風口浪尖。

多重壓力下,這段愛情就此破裂。
江雁容逼迫自己忘掉這段感情,繼續生活。
康南更是聲名狼藉,被學校解聘,離開臺北,在一家偏僻的小學擔任老師,餘生潦倒度日。

片中還講述了瓊瑤的第一段婚姻。
師生戀結束後,瓊瑤結識了她父親的一位學生,並與其走入婚姻。
相比初戀的熱烈,這段婚姻更像是妥協後的選擇。
對方也是一名作家。
兩人都沒寫出佳作時,家庭經濟狀況不佳。

貧賤夫妻百事哀。
婚姻中,因家庭瑣事、創作壓力,他們頻繁起衝突。
再後來,丈夫更是因瓊瑤先一步出名,起了妒心,染上賭癮。
種種壓抑和爭吵之後,這段感情終是破裂。

不過在電影中,丈夫則是因為多疑和自卑,在婚後一直猜忌江雁容心中另有其人。
最後甚至家暴、強姦,導致江雁容出走。
雖然具體情節不同,但兩段感情的走向都與瓊瑤本人的經歷緊緊呼應。


今天回看這部電影,很多人覺得狗血、矯情、毀三觀。
這也是很長一段時間,很多人對瓊瑤作品的觀感。

一直有人批評,瓊瑤的作品強化了愛情至上理念,對女性價值觀存在誤導。
多年來,瓊瑤劇中很多浮誇情節都遭審判。
有嘲「戀愛腦」的。
像《一簾幽夢》中,費雲帆的那句「你失去的只是一條腿,她失去的可是愛情。」

《情深深雨濛濛》裡,杜飛要做手術,如萍用自己的吻當麻醉。

還有嘲「三觀不正」的。
《水雲間》裡,汪子璇懷孕,被兩名男子問孩子是誰的。
汪子璇卻說:
「請你們不要再說『誰是孩子的父親』這樣的話了,你們都可以照顧我,照顧孩子。」
「我們這些乾爹的機會是均等的。」


《新月格格》中,第三者金句:
「我是來加入這個家,不是來拆散這個家。」

《情深深雨濛濛》中,何書桓的渣男語錄:
「我不是天下唯一一個為兩個女人動心的男人吧。」

批評聲中,也夾雜了對瓊瑤本人私德的不滿。
也就是《窗外》的故事之後,瓊瑤與平鑫濤的婚姻。
這段關係因涉及第三者插足而備受爭議。
平鑫濤是瓊瑤的伯樂,瓊瑤的版權方皇冠出版社的老闆,原本已有妻子和三個孩子。
但在與瓊瑤合作出版小說時,逐漸與她相戀。
最終平鑫濤與原配妻子林婉珍離婚,與瓊瑤結婚。

林婉珍曾發表書信公開控訴,稱自己在婚姻中承受了背叛與傷害。
而瓊瑤則在回憶錄中為自己辯護,否認破壞婚姻。
儘管爭議不斷,這段婚姻持續了40多年,直到2017年平鑫濤去世,瓊瑤始終稱其為人生摯愛。
而在平鑫濤去世前,還因想為他爭取尊嚴死的事,與平鑫濤的子女公開對峙。

這兩年,人人厭惡戀愛腦、性緣腦。
但,瓊瑤劇卻也沒有被淘汰。
在社媒、短影片平臺上反而時不時翻紅。
不僅僅是情懷使然。
很多人從女性主義視角重新解讀她筆下的女性角色,認為瓊瑤劇才是大女主劇、女性群像劇巔峰。
瓊瑤本人筆耕不輟大獲成功的一生,也被誇事業型大女主。


當然,「戀愛腦」「大女主」都不是瓊瑤。
標籤從來將真實拒之門外,排斥了個體的複雜、多面。
瓊瑤當然有其侷限性。
這與她個人生活經歷、時代環境密切相關。
出生名門,親歷過殘酷的戰爭,一生與大家長權威、傳統社會秩序纏鬥。
她所張揚的女性力量,更多沿襲五四反封建精神。
她承認自己是更具商業價值的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多依附於愛情,缺乏社會根基。
她自己也是時而脆弱時而堅強的普通人。

而這也不影響她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值得被反覆追憶。
因為,在魚叔看來,她的作品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有著歷久彌新的魅力。
她更多依憑情感本能和經驗創作。
用細膩、真誠的情感建構人物和敘事,而非服務於特定的觀念表達。
這讓她的作品能以鮮活的生命力,超越時代的審美壁壘。
很多角色才會時隔多年,依然被不斷提及,煥發新的光彩。
像叛逆張揚,不畏強權的小燕子。
像獨立倔強,敢愛敢恨的陸依萍。

甚至「反面角色」雪姨,也因為強悍、清醒的個性,再度翻紅。

很多被嘲的臺詞,其實是基於斷章取義的誤讀。
像「你失去的只是一條腿,她失去的可是愛情」這句臺詞。
一來,後面還有句臺詞「紫菱為了你失去半條命……」
二來,這句話出自角色之口,並不能完全代表瓊瑤的愛情觀。
劇中,費雲帆開解綠萍不要陷入自怨自艾,而是看清自己失去的不只是外在的東西,還有內在的情感依託。
是基於角色思維的情感互動,也從作品角度暗含對其高高在上式勸解的隱形諷刺。

在這個熱衷於貼標籤的時代。
瓊瑤離世後,很多人還在罵她「小三」,嘲她的三觀。
但她的作品一直傳遞出——
用寬厚的目光看待世間情感、人性,而非用刻板的道德標準審判他人。

瓊瑤直到人生最後一刻,都選擇自己掌舵生活。
她作為獨立女性的力量自是不可小覷的。
她一輩子創作了65本書,15部電影劇本,25部電視劇。
如此高產的創作生涯,是她自己選擇、自己耕耘的結果。
很多人說是皇冠老闆平鑫濤扶她上青雲。
但平鑫濤都曾坦承:
「皇冠沒有瓊瑤不是皇冠,瓊瑤沒有皇冠還是瓊瑤。」

至於她的感情生活。
魚叔覺得,作為外人,爭論她是不是「第三者」毫無意義。
畢竟感情是複雜的,旁人也看不到箇中內情。
但至少,她不畏世俗眼光,一生遵循自己的意願,活成自己書中的樣子。
從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又用作品反哺生活,是知行合一,瀟灑自得的。
如今,關於她的傳聞,也夾雜了太多牽強附會的謠言。
比如說,她高中時在老師有家室的情況下,展開瘋狂追求,還以自殺相逼。
但其實當時老師喪偶,她的自殺是因學業壓力,與父母的衝突。

當然,魚叔也不是要說,瓊瑤有多麼完美。
只是,世上沒有誰是完美的。
而且,斯人已逝。
無論多少爭議,瓊瑤於華語文化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文學作品、影視改編,都以獨特的情感敘事引領了一個時代,成為華語文化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瓊瑤」二字,都作為形容詞,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影響早已超越了個人,觸及文化和社會層面。

屬於瓊瑤的長河靜靜停泊,但它承載的情感,依然在我們心底盪漾。
浮生一夢愛交織。
愛,是貫穿她生命始終的字眼,也是她留給我們不朽的精神財富。
她說——
我堅信人間有愛,我為情而寫,為愛而寫,寫盡各種人生悲歡,也寫到「蠟炬成灰淚始幹」。
無論書裡書外,她謳歌愛的美好,也直面愛的苦痛和撕扯。
瓊瑤筆下的愛不是束縛,而是自由的姿態。
在今天這個愛愈發稀薄的時代,她也似在提醒我們,追求獨立的同時,仍需正視內心的情感,不要因為懼怕受傷選擇逃避。
盡力燃燒過,才能體悟翩然歸去的快樂。
最後,再一次表示致敬:
瓊瑤阿姨,一路走好!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