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藝術底蘊的上海網紅地,會因為時間,變得更有魅力。
上海玻璃博物館就是典型。一開業,就被美國CNN旗下網站評選為中國最不容錯過三大博物館之一;德國標誌性設計獎則授予它創新建築最佳設計獎,理由是,“令我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玻璃的主題以一種極具藝術性和教育性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它也是上海親子必去的熱門網紅地。其中,兒童玻璃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一座針對兒童設立、強調可觸控與互動的博物館,就像一個充滿童趣的玻璃之城,可以盡情探索。在ICONIC標誌性建築獎2021上,它拿下“至尊獎Best of Best”。
落成13年,上海玻璃博物館保持著一種未完成感,如同這座城市,始終在變化和生長。

創始人兼館長張琳,之前從事玻璃進出口貿易。
他在參觀了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之後,無論是館藏,還是生存之道,都給予他足夠的信心。康寧是世界500強企業,但這座博物館所在的康寧小鎮,常住人口只有2萬。
相比之下,上海有2500萬常住人口,在這裡做一座玻璃博物館大有可為。
位於寶山區長江西路685號,曾經領先全國的上海玻璃儀器一廠,是張琳熟悉的地方。在上海的城市建設程序中,玻璃儀器廠不得不面臨轉型的挑戰。
張琳決定在工廠原址上改建玻璃博物館,既是一次煥新,也是一種對城市情緒的連結和紀念。

上海玻璃博物館(Shanghai Museum of Glass)於2011年建成開館。
從最初的只有3000平米的單一展館開始,不斷衍變而成今日的博物館園區模式:200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20個場館,涵蓋了咖啡、餐廳、設計商店、DIY創意工坊等豐富業態。

8號展廳 兒童玻璃博物館
眾所周知,上海玻璃博物館以其親子專案稱著,其2015年開啟的兒童玻璃博物館,和上海自然博物館是上海唯二的親子熱度博物館。
液晶屏滾動的孩子們的留言,是陽光版的天問。而且孩子們給予的,常常不是疑問,而是答案:
“玻璃是有些摩天大樓的地板”“玻璃讓玩具機器人有了很清晰的臉”“玻璃是宇航員望見太空的窗戶”……
但僅限於親子或許是對上海玻璃博物館最大的誤解。
不斷與當代藝術聯袂,才是其內容之核。

其“退火”專案集結了大量當代藝術家,如:梁紹基、宋冬、尹秀珍、張鼎、廖斐、楊心廣、畢蓉蓉、林天苗、劉建華、孫遜、樸慶根……上海玻璃博物館鼓勵每位藝術家與陌生的材料,進行深入接觸,並以“陪伴”的態度參與專案的整個過程。

暖流
林天苗,2018
該專案下誕生的作品,已進入上海玻璃博物館永久收藏體系,對藏品體系的構建和未來展覽的策劃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實上海玻璃博物館,是所有成人應該定期要去接受的一次關於自我純度的回爐。讓自己可能被工業流水線的打磨稜角再恢復為自然的預設。

熱力劇場
張琳 X 外灘TheBund
“設計,正如情感的宣洩”

B=外灘TheBund
Z=張琳

用13年時間
打造玻璃烏托邦
B:上海玻璃博物館是代表上海城市國際化的一個細節和具化。而且玻璃和人類文明如影相隨,但是在傳播中,或者說在公眾認知中,對玻璃卻遠沒有產生與之重要度相符的興趣。你覺得目前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Z:這個挑戰是建館之初我就考慮到的,甚至是主動面對的。上海玻璃博物館從一開始的使命,就是要做一個不一樣的博物館。我對上海玻璃博物館的定義是美學新空間。我在意的是這個空間的先鋒性。
很多人對一個博物館的認知是,這個館有哪些鎮館之寶。我們則沒有去突出,或者說去具化鎮館之寶,因為我們的辦館理念就是一個鎮館之寶。
就像香奈兒說的,你要不可取代,就要與眾不同。

B:剛建館時期你的個人形象非常精英,短髮、商務。最近則留起了長髮,穿Stone Island,日漸粗獷和搖滾。這和心態變化有關嗎?除了博物館,你還繼續經營企業嗎?
Z:我的外形變化首先跟我的角色變化有關。原本作為一個企業家,我的形象是一種商務契約,對我也是一種形象乃至精神層面的約束。
在財富有了一定積累之後,我想去掙脫這種約束,也更想去尋找自己真正的愛好。開始做博物館之後,尤其是和藝術家的深入交流和合作,讓我慢慢開始消解這種約束。
中期階段我還兼顧企業,目前則是全情投入在博物館裡,也更確鑿了自己的熱愛。我現在即便在某些場合必須穿西服,也沒法再打領帶了。領帶一拉,我第一感覺就是大腦缺氧。

軍團
平板玻璃
2015
B:館內有一個叫“破碎”的常態展廳,我非常喜歡。
它不單是視覺裝置,而且還結合了音樂。但同時對觀眾也提出了更高的觀展要求。據說這也是目前最被詬病的一個展。有時,玻璃博物館是不是走得太領先了?

破碎特展
Z:這個問題涉及到藝術家和博物館的定義和意義。
首先,藝術家不應該被約束。建築師的藝術性還需要遵從於定律,而且建築需要兼具功用,也需要為別人服務。但是藝術家的創作首先應該忠於的是自我。
再說到博物館的抉擇,我曾經多次拒絕過極具商業價值的合作。我會問合作方,這個展和玻璃博物館的連結在哪裡?是否有想象的空間?
我認為一個負責任的博物館,要非常清晰自己做什麼,不做什麼。我對市場的考慮不純是營收,而是是否捍衛博物館的初衷,並對公眾是否有意義。

破碎特展

用被感染到的自由
給與觀眾
B:玻璃博物館和當代藝術家有著頻繁的合作,也提供了很多藝術家創作的空間。就這點來說玻璃博物館做的事情不僅是館藏的陳列,而是驅動和創造著館藏。
Z:我個人非常喜歡弗蘭克蓋裡,讀他的傳記時我發現,他在開設自己的設計事務所後更頻繁接觸的並不是設計師同行或者是客戶,而是藝術家。我對藝術的熱愛,和他是共通的。我發現藝術就是自由。我也想用我被感染到的自由,給與我的觀眾。

我希望我的博物館是一座劇場,創造和上演著內容,參與的不僅是藝術家,還有普通觀眾。館裡的熱力劇場就是一個例子,它不但有精彩的吹制玻璃表演,也讓觀眾參與到玻璃的創作中來。

熱力劇場
B:我們還曾經提供“來博物館結婚吧”服務,目前還在繼續嗎?
Z:來博物館結婚是我們員工的靈光乍現。對於玻璃博物館來說,我們的地理位置不算便利,那我們考慮的就是不能讓博物館只提供一個三十分鐘的走馬觀花,而是能不能讓觀眾在這裡玩上一整天,並且覺得值得。
目前這項婚禮儀式服務雖然已經停止了,但是我們將玻璃博物館構建為一個更為寬廣的值得停留的園區是已經實現了。

彩虹禮堂
B:疫情之後,你覺得觀眾的需求發生了哪些變化?
Z:我覺得疫情期間,讓上海的觀眾再次“發現”了上海玻璃博物館。
如今,我們的觀眾構成更為多元。除了我們強項的親子觀眾,增加了老年觀眾,還有結伴而來的年輕女性。因為玻璃藝術品確實充滿了魅力,而且我們博物館在建築空間的設計也令人印象深刻。


博物館的未來
B: 上海玻璃博物館的未來是什麼?有哪些新的規劃和側重?
Z:我最近讀了一本書《生命3.0》。該書首先論證人的腦容量儲能其實非常有限,只相當於1.3G。並且把人類生命的發展分成三個階段:生命1.0(生物階段):依靠物種進化;生命2.0(文化階段),也就是我們目前所處於的階段——即人類用積累的文化和學習去最佳化自己大腦的時代。而未來的生命3.0(科技階段):則是由人工智慧自驅硬體和軟體。
人類的智慧極限也將迎來極大的突破同時也是挑戰。
對我來說,我期待對於未來的不確定做好準備。而AI 如何為玻璃賦能,如何為藝術賦能,都將是博物館日趨密切關注的。

H1展廳 科學·歷史·技術
玻璃,日常所見,視而不見。人類創造玻璃已逾五千年,至今仍無法窮盡玻璃的極限。玻璃必將破碎,而玻璃的衍變卻生生不息。玻璃幾乎象徵著人類的藝術乃至生命的本質。
它不僅是生活的細化,而且隱喻著生活。鋒利,卻溫柔。堅硬,亦易碎。萬物皆玻璃,包括我們的心臟。



撰文:劉振亞、陳豔
編輯:walter
拍攝:劉振亞
部分圖片版權來自玻璃博物館


特別企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