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最累的除了996的打工人,還有個群體也特別累,那就是高年級的小學生和中學生。
隨機開啟一箇中學生的作息時間表,都讓人覺得心疼:早七晚八,早六晚九比比皆是,晚上能在十點前上床的中學生都已經是佼佼者了,寫作業、背課文到晚上十一二點的大有人在。

甚至有的寄宿學校週日晚上還要進行周測。我朋友的就是。這才剛初一的孩子啊!

感覺現在孩子為了中考不被分流而全民陪跑?
所以家有初中生的媽媽都在感嘆:以前的學渣,那是吃得好,睡得好,玩得歡;
現在學渣是視力不行,身體不行,日夜辛苦,也沒有玩的時間,一考試,呵呵,還是陪跑的學渣。
玩也沒玩好,學也沒學好,兩頭啥都不佔。
這話是初聽想笑,越想就越心酸。

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孩子們的時間就完全不夠用了
其實也不止中學生,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尤其面臨小升初的孩子,一天的行程表同樣密集的讓人心慌。
就拿毛豆這學期的時間表來說,就經常讓我感覺透不上來氣。下班後、睡覺前這個時間段的工作量是飽和、雜亂、情緒起伏大到極致的酸爽體驗



。
毛豆的學校已經屬於減負比較徹底的學校了,下午四點半放學,因為延緩近視發展,所以我們還是堅持四點半到五點半這一個小時是戶外的玩耍時間,既能活動身體,也能和同伴有交往相處的機會。
不過,眼看著出來玩的小夥伴越來越少了,肉眼可見的將來,我們也會約不上伴了



五點半到家後,毛豆就開始刷RAZ、下國際象棋,他們班數學老師比較雞血,會額外有一些卷子,如果在學校沒寫完,還要拿回家寫。我呢就趕緊做飯。吃飯總得讓他細嚼慢嚥呀,這個時間不能省,吃完飯後,毛豆還得再練會鋼琴,這就差不多八點了!
因為早上七點半就要到校,所以最晚九點半就要上床休息,這樣晚上即使不怎麼針對校內課程查漏補缺,也只剩一個小時讀課外書了。
如果校內有哪個知識點沒徹底弄通,我和隊友還要看誰有時間給他講講知識點,雖然也就二十分鐘/半小時,還是佔用了不少讀書時間。這讓他很沮喪。
即使我們在帝都真的不算逼得很緊、很雞娃的家長,學校留的作業也很少,就這樣,時間都非常緊張!
週一到週五,孩子已經基本沒有什麼大塊閱讀的時間了,也只有週六日能空出一些時間來,真的懷念前幾年他捧著一本書一讀就是好幾個小時的時光啊,那才叫童年啊!
不光我是這樣。朋友家住海淀,學校老師會抓得比較嚴,除了每天有作業,還會額外佈置英語的閱讀資料(她們班是英語老師比較雞血),家長又要看影片、又要輔導孩子答題,再加上孩子的樂器課和英語課,寫作業都要見縫插針的!時間真的是不夠用。
我們這些小學高年級的老母親聊起來,一個共同的感觸就是,現在教育的成本不在於團什麼課,因為我們選擇的課程一般都是價效比很高的直播課或者錄播課,從金錢上並不貴。
但最貴的是孩子們的時間!在保證每天的睡眠和戶外運動後、在完成基礎的學校作業後,還有多少時間用來上課呢?
孩子們的時間是真的不夠用,不夠用,不夠用啊!!

孩子們是很苦,
但更苦的是照顧娃的老母親
孩子們是很苦,但更苦的是照顧娃的老母親。天天起的比娃還早,睡的比娃還要晚。
如果孩子是早七晚八,寫作業到十點,那媽媽們就是早6晚12


。
等娃睡後,老母親要麼趕工作,要麼幹家務,要麼溫習娃的功課,為了更好的輔導作業。
娃上小學,老母親等於重新上了一遍小學,比如毛豆上了六年級,我就又重新溫習了雞兔同籠、倒數原理、方向角度。
聽聽中年老母親都在聊什麼



我這還算是簡單的。
據朋友說,今年新初一全部教材改版,很多家裡是爹媽一起上陣,你研究地理經緯度,我學習絕對值動點問題,往往是六點起床給娃做飯,送娃上學後,夫妻雙方一個在客廳邊吃飯邊看數學考點,一個在陽臺研究語法知識,主打一個學習型家庭




。

不是這屆爹媽非常熱愛學習,而是第一次月考過後,除了少數娃,大部分都被初中第一次月考來了個下馬威。

小學到初中是一個學習的陡坡,學習難度上升,科目增加,對於接受能力強,自制力高的孩子來說,他們很快就適應了初中生活。
但還是有更多的普娃,要經歷小學生思維過渡到初中生思維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是一個月,也可能是一個學期。
但是時間不等人,孩子跟不上怎麼辦?那只有家長幫孩子一把了。
幫孩子查漏補缺,幫孩子回顧知識點,給孩子講解學校裡不理解的重點和難點。同時,還要隨時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問題。
因為中學階段的孩子,往往不能同時承受學習壓力和人際關係的壓力,尤其女孩子和寄宿生。
如果學習壓力和人際關係壓力同時壓在一個孩子身上,沒有一個孩子可以承受得住。
當孩子考得差了,還不能怪他們,要幫他們分析原因,安慰和鼓勵。
當然,這個伸出援手,拯救孩子於水火的家長,大多數是媽媽。
所以,大多數媽媽都打著兩三份工,一份自己的主業工作,一份家務,一份輔導娃的學習。
上班那八小時算什麼,跟下班後要打的那份沒錢領的黑工


相比,上班這點活簡直稱得上輕鬆。
年輕人一身班味,下班後只想癱在床上;可是中年婦女下班後,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

甭管是多神采奕奕的人,下班後輔導娃作業一小時,很快就像被吸乾了精氣的乾枯玫瑰。
所以我那天和閨蜜感嘆,每逢節假日,老母親的時間都不是流水,是洪災,是瀑布,是泥石流。
學霸父母是理解不了學渣兒女的思維的,自己當年的學習方法,未必適應自己的孩子,所以一切都要重新推倒來過。
輕了、重了、急了、緩了都不行,因材施教很考驗父母的眼光、規劃、心力和堅持。

這個過程很熬人,體驗感也相當之豐富,心態崩了也很正常。
我只能說,孩子就是上天派來讓父母意識到自己的無能、渺小和普通的。
我無數次在快要挺不住的時候想,還好我只生了一個孩子,不敢想家裡有二胎、三胎的媽媽那得是什麼樣的鋼鐵女戰神啊。
尤其是古代有一大幸福是“三年抱倆”,但是現在家裡孩子相差三歲的家庭,幾乎孩子升學中的每一個關鍵節點,老母親承受的壓力都是雙倍的


。
老大三年級關鍵節點的時候,老二剛剛上小學,雞飛狗跳的一年級剛剛開始;
老大備戰小升初的時候,老二上了三年級,都是需要耗費精力的時候;
最要命的考驗在中學階段——老大中考那年,老二小升初了;
老大高考時,老二要中考了;
這場面想想都刺激到不行!



那些總說三年抱倆多喜慶的人,可是不會管未來老母親的日子過得有多苦。
總結:
在這個時代裡,當一個媽媽真的是非常不容易,中高考的政策一直在變化,新課標教材的探究、拓展的內容一直在增多,任何一個政策的微小變動,每個家庭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調整和適應。
在中高考的篩選機制下,天牛型的孩子完全不受影響,更容易被學校發現,會更早的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
而對大部分普娃來說,越來越難的教材,高強度的學習壓力,註定升學之路不會是一路坦途。
而我們這些陪伴娃成長的老母親,左手謀生,右手託舉孩子,一根蠟燭兩頭燒,我們的時間更是不夠用。

說多了都是淚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