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就不能多幾個胖東來嗎?

最近,群友在討論:
“中國有沒有哪家企業,既能賺錢,又有極高的社會聲譽?”
思來想去,大家想到了胖東來。
就說去年吧,它原本只打算掙2000萬,結果到年底一算,掙了1.4個小目標。
圖自介面新聞
今年形勢更好。 
根據最新統計,2024年胖東來銷售收入將突破150億,同比去年增長40%。
考慮到它在全國僅有13家門店(11家位於許昌,2家位於新鄉),單店盈利能力相當驚人。
除了能賺錢,胖東來的社會聲譽還一直很不錯。
早在1996年,他家老闆於東來就因為愛國義舉上過央視。
當時正值臺海危機,對岸仗著有美國航母撐腰,瘋狂挑釁大陸。
那年,胖東來還是一家普通的煙雜店。看了新聞氣不過的於東來帶著自己辛苦開店攢下的2萬塊錢來到北京,希望捐獻給國家造航母。
碰巧央視記者在馬路上遇到他,就把他的故事拍成了紀錄片。
1999年,胖東來盈利1700萬,拿出了1000萬給員工當分紅,成了河南有口皆碑的明星企業。   
隨著生意越做越大,它吸引了不少商界大佬的目光。
五年前,華為把它當作研究案例,做過不少專題研究。
十年前,雷軍、馬雲就去這家超市“朝聖”過,還發微博誇讚於老闆懂經營。
網際網路上,喜愛針砭時弊的網友對它格外偏袒,幾乎每個平臺都少有惡評。
有時候,大家還會不厭其煩地用親身經歷告訴你,胖東來為啥討喜:
最誇張的是,每當日用品行業曝出質量問題,他家的商品就會被消費者橫掃一空。   
羽絨服是這樣。
衛生巾也是這樣。
儘管胖東來並沒有自營的衛生巾品牌,也沒有專門檢測衛生巾的實驗室,可大家就是相信他家的品控,所以在知名衛生巾品牌集體塌房的時刻,趕緊跑來囤貨。   
即使於東來因為“妄議”彩禮陷入公關危機,網友們依然會自發站出來,為他正名。
把質疑他的大編小編們,懟得兩眼發黑:
這家企業彷彿時刻“都有人罩著”
此處的“人”,既指東來的粉絲、下沉市場的消費者。
又有萬千自稱“牛馬”的普通百姓。
無數專家、學者分析過胖東來成功的原因。   
脈絡本身並不複雜:
1它有自己強大的供應鏈。
早在2001年,胖東來就和洛陽大張、南陽萬德隆、信陽西亞三家零售商,組建了“四方聯採”。這些公司在採購過程中會一起向供貨商壓價,這樣就能控制採購成本。
2它很早就把目光投向了小城中產,致力於為那些有消費能力的顧客提供優質的產品和購物體驗。久而久之,高階客戶的信任和購買慾就慢慢被它“俘獲”了。
所以,你會看到胖東來裡不僅有物美價廉的小商品,還有黃金珠寶,以及標價三萬以上的高檔紅酒。小城“婆羅門”們或許當下不會買它,但在有需要的時候,就會下意識想到胖東來。
3經過多年努力,胖東來已經把自己升級成了城市綜合體。
在它的大樓裡,你不僅能逛超市,還能吃飯、看電影,收穫品質生活一條龍服務。
在城鎮化狂飆、GDP兩位數增長的年代裡,只要能開起一家綜合體,就不愁賺錢。
這些都為胖東來的崛起打好了基底。
在商言商,賺到了錢,才有機會談讓利和分配。
而它偏偏就把這兩點做到了極致,甚至極致到有點“反人性”。
它願意給顧客讓利,透過精益求精的服務,對顧客的需求相當上心。
所以,你會在他家看到別家超市裡沒有的景象:   
服裝不僅標著面料、成份,還標著進貨價和毛利率;
冷凍櫃上面掛著防低溫矽膠手套;
食品邊上配著放大鏡,方便大家看清生產日期和配料表;
果切陳列4小時後打八折,6小時後打六折,8小時後下架報廢。
用他們員工的話說,這叫“我們不是把商品銷售給顧客,而是把幸福傳遞給顧客”。
它更願意給員工讓利:
他們的保潔員,最低月工資能拿到稅後7000;
週二強制閉店休息,全員工資照發,因為公司希望所有人多陪陪家人
所有員工一年有10天“不開心假”,只要你覺得自己今天心情不佳,立馬就可以申請休假,而且管理層必須批准;
如果你正常工作卻被無故指責,公司會發放5000元以上的“委屈獎”給予精神補償。
胖東來所有員工每天工作6-7小時,一線員工每週單休,全年假期90天,管理層每年休假約150天。
不搞加班文化,員工到點必須下班,休息時間不允許給員工打電話。
光憑這幾點,就足以在輿論場上配享太廟了。
所以,當於東來這幾天發文說,公司未來幾年要讓員工每年休假40到60天,每週工作36小時內,一眾網友朝著要搬家到許昌,應聘胖東來。
別人談狼性,他談人性。
別人實現了原始資本積累,就想著降本增效、擴張上市。
可胖東來的策略卻是,拿出95%利潤回饋員工,激發他們對於公司的主人翁意識,形成良性迴圈。   
這有點先富帶後富的意味,有點像大國企時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非常通三統了。
有人說,宣傳員工待遇只是於東來自我營銷的一環。
我覺得吧,評價這事還是應當論跡不論心。
這年頭誰不宣傳自己?
可誰又敢隨便出來營銷自己的員工福利?
不管是生意噱頭,還是內心的真實想法,他確實以實際行動給勞資市場傳播了正能量。
而且還是那種最務實、最打動人心、不浮誇、不比爛的正能量。
翻了好多篇專訪,我發現於東來很少公開談經營的術,講的都是經營的道。
有人建議胖東來不要神化自己,以免“站得越高,摔得越疼”。
他的回應卻很佛系,說是就想著按自己的方式來做企業,“做得好了就多花點錢,做得不好就少花錢,做不下去了就關門”。總之,不能損害員工的權益,也不能幹違心的事。   
有人質疑,他幫忙改造步步高、永輝超市,會為自家超市培養競爭對手,到底圖什麼?
可他卻說,這麼做有意義啊。做一個“佈道者”能推動更多企業家去思考“化敵為友”的意義:
“胖東來的很多自有商品在家裡面一下子就能賣沒了,比如這個啤酒,但幫扶之後,胖東來至少要拿出50%的配額,分給步步高和之前的12家企業,現在加上永輝,可能又得拿出20%、30%。
我覺得就算拿出100%,也很有價值,可能一年少掙了1個億,但是喚醒了千千萬萬的企業家走向美好,這個價值不是一萬個億、十萬個億這些數字能衡量的。”   
這些話在“大卷之世”顯得非常另類,又帶著烏托邦式的格格不入。
試想他如果事業無成,旁人肯定會哂笑這些想法,吐槽他“單純”、“活該會輸”。
畢竟,從讀書到工作、生活,我們已經習慣了內卷式競爭。
以至於一邊咒罵內卷,一邊順應內卷;
一邊喊著累,一邊時刻做好“上陣搏殺”的準備。
忽然遇上個不卷的人,還真有點不習慣。   
知名媒體人秦朔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盛讚胖東來。
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長期呼籲奮鬥精神,但中國商界,實在太卷,捲過了。
高盛最近的一篇報告指出,2024年一季度,中國光伏元件和鋰電池的產能分別達到全球需求量的200%和150%。在光伏、新能源車、鋼鐵和工程機械行業中,超過50%的供應以零或負現金利潤率執行。
無節制地追求大,嚴重過剩,瘋狂內卷,不斷降價,人人自危,導致不少行業裡的企業,基本都處在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
這樣做產業,做企業,是不是已經進入了弊大於利的內傷階段?
我寫胖東來,是因為它如一股清流,能帶給我們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零合博弈的思維模式下,部分企業堅信卷死別人就能一枝獨秀,於是大打價格戰,把商品價格越卷越低,最後傷敵一萬自損八千,導致全行業都沒飯吃。
可反過頭來想想,真的有必要這樣嗎?
無論個人還是企業,靠壓榨自己卷死別人,到頭來還是會吃苦受罪的。
人類世界不止有社會達爾文主義這一種價值觀,做生意也不只有內卷這一條出路。
你看胖東來既不卷,也不打價格戰,照樣可以門庭若市。
所以,即便世界的常態是智叟多過愚公,我們還是希望各行各業能多幾家胖東來。
至少對它少一點凝視、質疑,多一點見賢思齊。 
-END-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炒股的思考。
還會有房產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麼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眾號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群裡現在已經有750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
我們已經拉了很多微信群了,還會線下組織吃飯、打網球等活動。
歡迎加入來扯淡聊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