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金石雜談/投行圈子私域社群,投行圈子有補充
近日,再有私募圈大瓜刷屏社群網路!
根據網傳截圖,有人將但斌等放在一起,說你們能不說話麼,每次說了話更嚇人。
導火索是在一個投資人的社群裡,業內知名投資人劉**說:一個他,一個【但斌】斌子,一個蓓子能不說話麼,每次說了話都更嚇人。
美女投資人半夏李蓓當即回懟:一直特煩別人把我跟但斌放在一起,智力水平和人品且不說。光是顏值和身材,我都比他強多了好吧。跟你大小放在一起就純純搞笑了。

說這話的當事人為了照顧李蓓的情緒,隨即表達了道歉:李總不好意思,只是我作為中國資產的多頭,下意識把反向指標脫口而出了。根據過往經驗,另外兩個是反指,您不是。
隨即,截圖流傳到金融圈,引發各種熱議和討論。


此前一張反指指標圖流傳甚廣,甚至將李蓓稱作反指大哥,此外還有任**、但斌、譚*。目前譚*已淡出資本市場,任**和但斌此前還因為看多還是看空中國資產而被雙殺,近期但斌更是瘋狂看多美股而引發全網謾罵。



筆者認為,四人中,李蓓雖然說經常反指,但對於中國資產的分析邏輯還是值得肯定的。而且近期更是給中國資產以心理安慰,個人投資近兩年遭遇波折,但整體業績還是比較優秀。
就在4月11日,李蓓還在為國家如何解決現實問題而疾呼,她的最新觀點是:如果中國可以透過充足的儲備政策工具,走出物價低迷,那麼企業盈利有大的週期性上升空間。中國資產將迎來長週期向上的戴維斯雙擊。
這番發言,還是獲得了金融圈很多同仁肯定的。此外李蓓多次看多市場,投行君認為,至少是立場的正確的。她的專業能力也獲得了市場的一定認可。加上李蓓本人顏值不錯,因此一直備受金融圈的關注。

冰火兩重天的私募基金
2025年以來,私募證券基金行業呈現出備案活躍、業績分化、頭部效應顯著等特點,整體表現受市場回暖和政策驅動影響較大。
2025年首月私募證券基金備案數量達734只,同比增長7%,延續了自2024年末的高熱度。其中,股票策略產品佔比65%,量化多頭策略(如中證500指增)成為主流,備案佔比達60%。但2月新備案私募證券基金數量環比下降20.6%,規模減少32.6%,顯示市場短期波動導致熱度有所降溫。截至2月末,全行業存續規模接近20萬億元,較年初微增0.05%,結構性調整特徵明顯。
策略表現與業績分化
1. 股票策略領跑:一季度股票策略私募平均收益率5.23%,量化多頭策略以6.68%的收益表現更優,主觀多頭策略為5.28%。科技板塊的結構性行情成為核心驅動,但約兩成產品仍虧損,分化顯著。
2. 量化與主觀策略差異:量化機構憑藉高頻資料捕捉小市值機會(如AI、半導體),超額收益突出;主觀策略則依賴投研能力,頭部管理人透過靈活調倉(如消費電子、週期板塊)跑贏市場。
3. 其他策略表現:期貨及衍生品策略在一季度保持穩健,但全年來看,2024年其平均收益12.18%仍為五大策略之首。
行業格局:頭部效應與競爭加劇
百億元級量化私募佔據主導地位,如上海寬德單月備案48只產品,頭部機構憑藉品牌、資金和投研優勢吸引增量資金。同時,中小私募生存壓力加劇,2024年管理規模5億元以下的機構登出佔比超九成。行業呈現“機構資金入場、個人投資者退出”的分化態勢。
對此,您怎麼看?
期待您在留言區文明理性釋出高見,留言點贊最高的朋友,掃碼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獲得投行圈子精美商務揹包一個。
感謝耐心閱讀,歡迎順手點個“在看”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我們的文章,記得點亮“星標”


↓點選關注投行精英對話視窗回覆“乾貨”,獲得投行乾貨大禮包↓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們討論有趣的話題,你⼀起來吧?點選閱讀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識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