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來雲南,我常常有買一些稀奇古怪東西的衝動。
那天在尼丁原始森林漫步,走到快終點時,有個草壩上散落著許多零零碎碎的木頭。我問這是用來幹嘛?在山裡燒火?
管家告訴我,奔子欄這地方木碗很有名,這是當地人來用杜鵑木做木碗落下的。藏族人習俗,每個人出生時配有一個木碗,此後終身去到哪裡都帶著這個碗,特別是男人出門放牧打獵,身上帶一隻木婉,再帶點青稞粉,酥油茶,可以在路上做糌粑吃。
聽了這番話,我便很想要買一個木碗。它有一種藏區獨特的流浪感,好像只要帶著這個碗,就可以在草原上賓士千里的意味。管家又講,有的人的碗會箍上金子或者銀子,這就看個人的本事造化了。
噢?木碗上箍幾條閃亮的金子,聽起來很有一種傳家寶味道,我的心更加蠢蠢欲動。
雲南這地方,很容易聽到這樣的故事。前幾天在怒江看怒族非遺傳承人表演,女老師胸前掛著一塊大大的白色裝飾物。我好奇打聽了下,她說那是一塊硨磲,當年茶馬古道上的小販帶進村落,她爺爺以一頭黃牛的價格買下這一塊硨磲,迎娶了她奶奶,奶奶又傳承給她。一代又一代,是怒族特有的裝飾物。
我很感興趣,主要是也想弄點傳家寶,傳給兒女。
女老師說,她有兩個兒子,將來硨磲給一個,頭上瑪瑙做的頭面給另一個。
她大概看出來我興致很高,告訴我這東西外面沒有賣。

看完表演在老姆登村落逛一圈,這才注意到,村裡的中年女性幾乎人人掛著一個。我倒不是真的想要,只是又一次琢磨,那麼,我可以傳點什麼給小孩?
去年來雲南,可能就是因為懷揣著這種想法,花大價錢買了一隻泡茶用的銀壺,還有兩隻瓷包銀的茶杯。當時覺得這套東西太值了,我先用,用到起了歲月的包漿,正好當成禮物送給小孩。後來發現這個想法太理想,銀茶壺需要十分有耐心且有時間的人,你才能慢下來先泡茶,泡完了再把它盤得鋥亮。
像我這種日常只用馬克杯泡袋泡茶的人,只能說使用年紀還不夠,心中徒有嚮往,沒有年紀匹配的心智。
當時還有一個念頭,想買一塊鑲著寶石的銀鏡子,送給妹妹。據當地人說,白族女孩出嫁時,必有一塊鏡子,條件差的用塑膠鏡,銅鏡,條件好的便是銀鏡子,老手藝人重重雕花,顯得銀鏡非常富麗堂皇。
後來沒買,因為女兒還小,怕玩幾下,鏡子已經碎了。
我想來想去,這種奇怪的購物衝動,是不是也算一種對老錢的嚮往?
這幾年老錢風颳得很大,前段時間跟朋友一起逛街,她說:你應該適合老錢風吧?
我脫口而出:可是祖上幾輩都沒錢,怎麼走老錢風?
但時尚的風是徐徐改變每一個人的,在我還覺得自己不適合老錢風時,不知不覺買了很多亞麻衣服。每次穿了又恍然大悟,我缺的不是亞麻,是能把亞麻熨得整整齊齊的傭人。那是真正的老錢氣息。
一個人只要缺了點什麼,就嚮往著什麼。
雖然祖上都沒錢,但不代表不能生出妄想。

於是只要往這種傳統氣息濃厚的地方跑,幾乎一鍵觸發購物衝動,總想買點什麼他們將來能用上的東西。
十幾年前,有朋友告訴我,她和男友去雲南西雙版納玩,男友花兩萬買了一條銀腰帶送給她。這故事聽得我一愣一愣的,那可是十幾年前的兩萬塊。想必男友買的時候,也覺得這是一條可以傳承下去的銀腰帶。
當然,後來他倆分手了。朋友說起這個故事,只是想告訴我,前男友是個好人,但是她那時年紀小,不懂事。
可不是,到旅遊地能花大價錢買東西的,多半都是情感豐富的人。
喜歡聽故事,也容易被故事中的情感打動,聽到邊疆人的一生,總要往自己的一生上面引一引,生出許多的遐想。
萬一將來發達了呢?那麼這種銀茶壺,紅瑪瑙,都成了發達路上錦上添花的點綴,紅紅火火恍恍惚,一路光是想想就開心起來。
就算沒發達,東西落在手裡,也是曾經闊過的證據。
這麼一想,我有點後悔,在奔子欄,沒買那個280的木碗,買它一對,等小孩長大了,喂,雖然沒多少錢可以給你,但這隻木碗你可以拿著,將來一生不管走到哪,都有飯吃。

今晚會在雲南繼續直播,有興趣的朋友請進來一起聊聊天



我的新書《生女有所歸》已上線

成為母親,曾經是一個必選項,現在成為一個選擇題。
本書採取雙女主模式,兩個性格迥異、關係親密的年輕知識女性,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生活,面對生孩子這件事上,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點選購買我的書
關注
點上方進主頁-右上角“…”-關注

新浪微博 |@毛利
小紅書|和毛利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