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活得這麼艱難?

文:蔡壘磊
大多數人活得艱難不要怪社會,不要怪出身,不要怪資本家,不要怪政府,而是自找的,是的,自找的。
17年前,我大四,實習工資是1200塊,1個月後領導為了留住我,給我漲到了1800塊;再一個月,我轉正了,工資變成了3000;又過了2個月,我成了主管,工資漲到了4000;半年後,我主動申請調到銷售部門,3個月後,成了公司的銷冠,拿到了15萬的提成,其中還有一部分單子由於公司吃不下,不得不分給了同行來做。
只要足夠拼,我相信今天的很多年輕人甚至有著比我當年更好的機會去出人頭地。OK,我看到很多人是拼了,也有了不錯的成績,然後呢?那點微末的成績很快就被浪費掉了。怎麼浪費的?著急慌忙地給自己的人生加碼,增加難度。
上週五,我寫了一篇文章叫“為什麼年入百萬還是窮”。為什麼?因為很多人是必須用不斷加碼的隱性成本,去達到越來越高的收入水平的——年入百萬和年入百萬是不一樣的,你每年都得請領導一家子去瑞士滑雪,去阿拉斯加看極光而拿到的年入百萬,和另一個人在家坐著不需要任何外人的幫忙就能拿到,能一樣嗎?
很多年輕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剛開始賺到第一筆大錢的時候,怎麼花也花不完,覺得自己簡直太有錢了。但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很久,一段時間後,你就沒覺得自己特別有錢了,為什麼?因為你開始吃進口水果了,你開始在外賣裡多加雞腿了,你開始談戀愛了,你開始買包甚至要攢錢買車買房了——這個“一段時間”的幸福感來自哪裡?來自收入對尚未提升的消費等級的降維打擊。而它之所以消失,是你一看自己升維了,就看不上新手場了,趕緊抱著籌碼去高階場玩的結果。
我要是10幾年前,在不斷升維的時間線裡,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難度會怎麼樣?我會立刻買一輛車,然後攢幾年錢付首付,攢錢裝修,來個不錯的house,每月還月供,再結個婚,生2個小孩,給老婆住月子中心,給孩子全進口餵養,再給他們找私教——那我還升維幹什麼?我不停升維,結果難度也同步增加,反而讓我的生活失去了彈性——萬一發生意外,直接把我過去10年的努力都給打沒了。
很多人活得艱難,是因為他們被不斷提升的“社會標準”給毒害了。社會分等級,一級的人應該是什麼標配,二級的人應該是什麼標配……但這些所謂的標準真的存在嗎?標準在你心裡,你覺得存在就存在,你覺得不存在就不存在——你覺得錢夠了應該買房,那你就一定會去貸款買房,且一定會買你很吃力才能夠上的房;你覺得一個人到了30歲就該結婚生子,你就會努力去解鎖那個“成就”——但其實這些都只是你的執念和心魔,社會從來沒有規定人該怎麼活,是你先定義了自己“應該”是誰,屬於哪個群體,然後去社會上尋找標準,尋找參照系,再然後去刻意配齊“標準”,最後得到的結果。
在這個“標配參照物”的系統下,你哪怕不停地進步,也會在不停升級對自己的定義和評價的基礎上,不斷地更新“標配參照物”。
最終你的升級並沒有轉換成生活的彈性,如果你對自身的評價升級得過快,你越進步,反而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為脆弱。
財務自由是什麼?收入大於支出;再進一步,是賺錢能力大於物慾。有沒有更進一步呢?因為有些人自認為物慾並不高,他覺得自己的支出都是剛性的,而且確實已經很節制了,你怎麼忍心再說他過得艱難是自找的呢?他確實是掙得不夠“多”啊。你再回頭一看,他生了6個小孩,只因為他覺得多子多孫多福氣,他的錢沒有用在自己身上,全都給了妻子,小孩,父母,你能說個人的主觀偏好和主觀價值觀,有對錯和優劣之分嗎?他在社會評價裡“很負責任”,但其實他是觀念的奴隸。
所有加在你身上的,都是你主動加在自己身上的。如果你的生活特別艱難,你大機率是被這個社會的假象和謊言給騙了——男女都一樣。
(完)
…………………………….
Tips:
法幣搞錢俱樂部新任務“香港保險從0到1”報名還剩3天:
………………………………

加密資產管理工具:後臺私信“資產”

比特幣和美股定投:後臺私信“定投”

⭐私董會:後臺私信“私董會”(僅老闆可進)
移民和海外業務:後臺私信“海外”
⭐幣圈和財商知識星球:後臺私信“星球”
影片號和小號:後臺私信“蔡壘磊”
歡迎⭐星標請辯,工作日中午見。
………………………………………
我是蔡壘磊,感謝你的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