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失聯,請大家加

我個人微信好友,圍觀朋友圈深度交流

文章來源:大碗Pro(公號ID:gh_178ad0cf5bd9)
作者:江月

50萬億居民存款,將被趕出銀行。
近期,最熱門的新聞便是關於天量居民存款的最新動態:50萬億定期存款,將在未來的一年內陸續到期。
很遺憾,
這條資訊,我並沒有找到十分可靠的資訊來源。
但是,
咱們可以試著換個角度看待這個資料——
1.歷年住戶存款餘額變化。
透過下面這張圖,我們的額住戶存款餘額在肉眼可見地增加,甚至住戶存款餘額的年增量整體還處於一個上升趨勢
截至2025年5月末,住戶存款餘額已高達161萬億。
相比2019年,接近翻倍;相比2015年,增長了約177%。

2.住戶存款結構。
161萬億的住戶存款餘額中,活期存款總量為41萬億元,佔比約25%,定期存款(含其他存款)規模已達約120萬億元,佔比75%。
即,居民用於生活消費、應急的錢與定期生息理財的份額之比大約1:3。
3.住戶存款增速。
根據wind統計資料,我們住戶存款餘額的爆炸性增長大致有兩個時間節點。
第一個節點:2018年。
2008年-2017年,10年期間,居民存款增量平均每年約4-5萬億。
但是,
2018年新增9.7萬億;
2019年,新增9.7萬億;
2020年,新增11.3萬億。
第二個節點:2022年。
2022年,居民存款新增量達17.8萬億。
創造了歷史新高。

請問,2018年與2022年,發生了什麼?
2018年,全國樓市行情開始分化。
一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領跑全國,而大量三四線城市處於橫盤狀態。
三四市場處於橫盤狀態,而眾多一二線卻在實施限購政策,將外來購買力拒之門外,於是,大量三四城市居民的資金往銀行的定期存款裡跑。
2022年,全國樓市進入下行市場。
當一二線的房價開始下降,房產投資的賽道越來越擁擠時,大量一二線的居民又開始把資金存入銀行的定期。
尤其,隨著整個社會的投資收益率下行,投資風向上升,銀行定期更是“神”一樣的存在,成為了大家心目中最優的理財產品。

與此同時,為了抵禦未來的風向,全社會的消費力也在下降。
2020年以前,每年社零增速都在10%左右的速度增加。
2020年,猛得降達了3.9%
2022年,增速又是負數。
2024年,在各種補貼的加持下,仍然僅為3.5%。

結合1.歷年住戶存款餘額變化、2.住戶存款結構、3.住戶存款增速三點,可見這些年大家都在做同一個動作——
超額儲蓄!
我們不買房,只顧存錢;
我們也不消費,只顧著存錢。
再來看第四點。
4.存款增速下降節點。
自2022年後,居民存款增速開始下降。
2024年,居民新增存款14.3萬億,不到2022年的80%。
存款增速下降的背後,是存款利息的下降——
2025年5月20日,六大行最新的定期存款利率,1年期0.95%,已經跌破了1%;5年期為1.3%。

根據以上資訊,咱們還能得到兩個推斷:
其一、2022年前後的定期存款(3年期、5年期),即將在2025年-2026年到期。
姑且不論50萬億的真實性,但這個數字一定是個天量。
其二、這筆錢,很可能會離開銀行。
100萬存一年的利息,到手不到1萬元;10萬存一年的利息,還不夠幾頓飯錢。而且,鈔票還會變毛……
根據存款餘額的增速變化,咱們顯然得知:定期存款已經不太划算。

錢會去向哪兒?
根據當下主流的說法,錢最可能去向兩個地方。
1.股市。
但我想說:或許有,但不會太多。
雖說自去年10月份政策之後,進入市場的資金的的確確更多了,但是今年上半年只要你盈利2%就能打敗46%的股民,說明:接近一半的股民都是虧錢的。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投資A股可能和打麻將差不多,上場洩氣,下場手癢。

2.樓市。
我還是想說:或許有,但不會太多。
從土地市場出發,
上半年來,一二線城市的土地成交量在上漲,而三四線城市的土地成交量仍然在下降,說明:需求雖然存在,但主要存在在一二線城市。
也就是說,
絕大多數人,仍然不會去選擇買房。即使要買房,也會優先考慮一二線城市,乃至就是北上廣深、杭州、成都這些城市。
由此,流入到樓市的資金也不會太多。

其實吧,你只要想明白這股資金的特性就知道它們的主要去向不會是股市樓市。
這是超額儲蓄沉積下來的資金。
這筆資金天生就自帶防禦屬性——
它們只會走一條保守而穩妥的路徑,然後流向確定性更高的市場。
由此,這些錢主要會流向利率稍高,且確定性較高的市場——
比如,理財產品。
2024年,理財市場的存續規模為29.95萬億。
2025年6月,理財市場的存續規模31.22萬億。
短短半年時間內,漲了1.27萬億。
那是因為理財產品的利率更高——
根據Wind資料,佔比97%的固收類產品中,純固收類年化收益率2.84%,現金管理類產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1.43%,均高於同期存款利率。
更是因為眾多理財產品的持有其更短——
許多產品的最短持有其不過短短7天。
更高的利率和更靈活的方式,註定是要打敗銀行定期的。
比如,國債。
2024年,國家發了1萬億的超長期國債,一上線就被搶完。
原因很簡單。
國家信用背書之下,國債就是最安全,最沒有風險的資產。
與此同時,國債利率高於存款利率。
2024年,定期存款利率2%左右,而國債在2.5%左右,高了約0.5%。
2025年,擬發放的超長期國債額度為1.3萬億,且利率仍然能維持在1.9%左右。
對於那些以“安全、穩妥”為前提的資金來說,隨著存款利率越來越低,國債能作為資金的安全墊,成為資產配置中繞不開的一環。
再比如,保險。
早在2024年底,保險行業總資產突破35萬億元大關,達到35.91萬億元,資產規模增加5.95萬億元,較2024年初增長19.86%。
面對著未來的不確定性,似乎很多人都在給未來多上一份保險。
最後,
這些資金最終的歸宿還可能是重新儲存起來。
雖然銀行利率越降越低,但當全社會的投資收益率下降時,蚊子肉再小也是肉呀……

真正的大逃離,可能還沒到來。
眾所周知,一旦利率下行的通道開啟,那麼便很難關上。
由於全社會的投資收益率下降,經濟發展停滯,於是,大家對未來的預期降低,進而開始消費降級,保守存款,最終利率不得不降——
其一,這股降息的神秘力量,想要將把錢“趕”出銀行。
越來越低,幾乎要接近“0”的存款利率,趕著存在銀行裡的錢往外跑;越來越低的貸款利率,比如,前陣子最低到2.8%的消費,哄著大家把錢從銀行裡借出去……
再比如,一陣接著一陣永不停歇的國家補貼,攛掇大家拿出錢來消費。
一切的一切,都在指向八個字——
刺激消費,擴大內需。
其二,我們需要降息來重置債務,以及增發債務。
從去年的10月份以來,政府一直在幹兩件事兒。
一是重置債務。
過去快速發展下,地方欠下的龐大的高息債務,其中包含了難以計數的隱性債務,而隨著債務的到期,以及經濟發展的停緩,債務以及利息難以償還。
為了減輕債務負擔,地方正在做的事兒就是將高息的債務置換為低息債務。
二是增發債務。
隨著債務結構的最佳化,騰出了新的債務空間。
於是,地方又可以發債做些事情。
比如,增發土地專項債收購過去出讓的土地,讓無力的開發商喘口氣。
比如,增發債務,把過去欠企業的錢還了,讓企業重新運轉起來。
再比如,增發債務搞投資建設,創造工作崗位,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正因如此,我們能看到M2的屢創新高——
今年5月份,M2(代表定期和活期存款,全社會的資金)增速高達7.9%,超量超300萬億。
這正說明:咱們是有錢的。
恰好,前些日子小米yu7發售又佐證了這點。3分鐘,大定20萬太yu7,每臺車最低也要個25萬。
國民的消費力,恐怖如斯。
所以,
當利息一次又一次降低時,當存款利率無限趨向0時,
堵在上游的天量資金總要傾瀉而下,屆時這股傾瀉而下的資金會產生強大的動能。
能消化這股動能的蓄水池子有且僅有一個——
唯有透過家庭資產的上漲,才能抵禦住這股強大動能的衝擊。
或許,這才刺激消費的終極手段吧
畢竟,只有家庭資產升值,大家對未來才有希望,才敢於消費!

*「毯叔盤錢」所有內容繫個人觀點,僅以交流個人想法和分享知識為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參考。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讀者結合個人財務狀況,獨立決策。
【毯叔說】
看透財富背後的本質,才能更接近財富本身。
如果你想深入瞭解更多財富真相和資訊差,歡迎加入我的
一頓晚飯錢,365天圍觀毯叔的搞錢實操,分享關於金融、財富、副業、IP打造,AI賺錢的資訊差和思路,還有2000+群友的資源人脈連結
陪伴群早鳥優惠價199元,限時發放100元優惠券,僅需99元,只到本月月底
隨人數增長持續漲價,每滿50人漲10元,早加入早受益!
掃碼購買後,加我微信(uncletan2019),拉你加入

點選👇關注毯叔私密小號
回覆“資料”領【2025最新搞錢資料包】
覺得內容不錯,點個“在看”,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