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 有深度 有廣度
就等你來關注


主編:丹尼爾 | ID:MRDANIEL777
編輯:耀勻 | 圖:Google
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
▼
NO.01
儘量讓自己「遭遇拒絕」

每天,試著與1到2個人陌生人建立聯絡,哪怕你確信他們似乎沒有理由回應你。
這些人可能是你慕名已久的名人、希望合作的潛在客戶,你期望發表演講的組織,或者是你夢寐以求的出版或者開發商。
起初,你或許不會收到任何回覆,但最終,你總會從某個人或者機構那裡得到回應。記住,堅持這樣做,假以時日,你並不會失去什麼,卻可能收穫意外機遇。
NO.02
習慣於日常的維護

勵志名言往往讓你相信,所謂過上理想的生活,就如同連續取得日復一日的勝利。
但實際上,它更像是持續維護一系列看似瑣碎的事務。如家務勞動、清潔衛生、整理歸納、健康烹飪、及時支付賬單和處理工作任務,以及有規律的體育鍛煉。
一旦你將必要的維護工作融入日常的生活習慣,並將其視為幫助你享受生活而非阻礙的事情,你生活的質量將會顯著提升。
NO.03
聚焦長期回報,而非即刻滿足

丹尼爾·卡尼曼曾說:「人們在即時享樂和未來回報之間,往往容易忽視未來的潛在利益。」即時滿足可能帶來多巴胺式的短暫歡愉,但往往伴隨懈怠和浪費。
造成很多生活困境的原因在於:我們總習慣優先考慮當下的感受和即時的滿足。
如果想有所成就,你需要抵禦現實的誘惑,聚焦未來的願景。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培養習慣、學習技能、建立人脈,塑造更強大的自我,最終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
NO.04
拖延即時反應的習慣

當遭遇令你瞬間憤怒或悲傷的情況(哪怕只是突然閃現的負面念頭),在你作出反應之前,先對這個情緒進行質疑。探究它的來源,反思你的反應究竟有何意義。
有意識的培養自己在刺激與反應之間,留出一段緩衝的時間,用以平復情緒、理清思路,才能以最好的狀態應對挑戰。
NO.05
滿足身心的基本需求

我們並非機器,但在某些方面,我們的身體和生活確實要以一定模式才能維持正常運轉。一味妥協犧牲妥協,是最消磨的內耗。因此,你需要為自己騰出時間。
餓了就進食,累了就休息。總是試圖否認你的基本需求的重要性,並不代表你忙碌且有價值,反而這可能意味著你的無知,並且可能導致你身心崩潰或過度疲勞。
唯有適時呼應和滿足身心的基本需求,才能構建高質量的內在世界。獲得自我價值和意義感,才有能量去創造和體味生活。
NO.06
有意識的管理影響因素

你花費最多時間相處的人以及資訊,對你的成長和成為怎樣的人有極重要的影響。
然而你是否意識到,你周圍的人、事、物以及輸入你腦海的各種資訊,對你產生的影響同樣深遠,甚至可能更為重要?
審視你在網路上關注的人物及他們對你思想和行為的影響,或是你的生活工作環境。這些構成了你的生活背景,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的思想和行為。
NO.07
想做某事,即刻行動

在《五秒法則》中曾闡述一個觀點:很多人無法前進的障礙,往往出現在有驚人想法與你的大腦開始干擾之間的幾秒鐘。
許多人在靈感閃現的瞬間,往往會受到內心批判或外部影響,導致拖延行動、機會流失。但完美不是一個目標,而是一個旅程。在旅程中,立刻採取行動是關鍵。
想推動生活向前,就不能陷入思考的泥潭,而需要跟隨想法即刻設定目標、採取行動。行動不僅能打破慣性思維的束縛,還能帶來實踐中的調整、學習和成長。
NO.08
堅持閱讀,保持好奇

如今有無數獲取資訊的渠道,但相比碎片化的瀏覽,沉浸式閱讀依然是吸收知識、拓寬視野和激發創造力最有效的方式。
你也可以嘗試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將習慣性的瀏覽社交媒體,改為方便的有聲讀物或者電子書籍,還可以關注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有深度的文章和觀點的博主。
作為值得終生踐行的生活方式,閱讀不僅讓我們保持好奇和求知,理解自己和世界,洞悉事物的本質,從而獲得心靈的慰藉,抵禦狹隘、偏見和輿論支配。
NO.09
聚焦任務、減少切換

曾經,隨意切換頻道是無意識的消遣,而現在這種習慣已經演變成滾動瀏覽和頻繁切換電子資訊,並將其視為高效方式。
但事實是:每次大腦都需要幾秒時間重新接受資訊、進入狀態。大量的「幾秒」堆積,足以讓你在極端忙碌中一事無成。
而大腦因為一直忙著切換狀態,還固執的以為過的非常充實。長此以往不僅會消耗時間和精力,還會降低效率、損害認知。
你需要嘗試聚焦任務,縮小目標,專注於此時此刻最重要的事上。不要讓時間在精力切換和無效瀏覽中白白流逝。
NO.10
觀察自己的行為模式

當你發現自己正在拖延或進行不當行為時,不要急於自我批評,而關注是什麼因素導致這些行為。觀察你在感到最舒適、最有靈感或最沮喪的時候都在做什麼。
嘗試以第三方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生活,將其視為一個學習的過程。理解你對不同情境的反應以及你如何反應 —— 這能夠幫助你更有意識地引導和調整行為。
NO.11
謹慎的選擇,明智的拒絕

生命短暫,影響生活的重要事項只佔少數,你需要確保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價值和優勢,傾注在對你而言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因此選擇和取捨至關重要。
在資源不變的情況下,我們無需付出更多努力,只要選擇和甄別,把資源向重要方向傾斜,集中時間精力,投入產生最大價值的重要任務上,就能獲得更大收穫。
沒必要因為拒絕某人或事而心懷愧疚,這不僅是明智選擇,也是自我保護的方式。
NO.12
及時轉移焦慮和負面情緒

我們經常容易感到焦慮。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職業發展、生涯規劃、工作和家庭諸如此類。短時間無法解決的煩擾會擠佔大量認知資源,導致我們總覺心力交瘁。
當腦海中浮現出難以抑制的負面情緒,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識的及時轉移注意力,將思緒聚焦在那些對生活更有價值的事物,儘可能避免陷入消極思維的渦流中。
應對未知帶來的恐懼,最好的方式是讓焦慮隨時間消解,或根據現實而積極應對。
NO.13
強調事實,不夾帶情緒

生活中很多問題都是溝通問題,其根源在於溝通雙方的不透明度。即:每個人在溝通時,都會覺得「我講得夠清楚了,對方一定明白」,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所以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思考和溝通時,強調事實而非意圖揣測。用「情境 – 行為 – 感受」的溝通模式,代替主觀臆測和判斷,把事情「攤開來講清楚」。
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這樣的資訊傳達更清晰透明,可以避免誤解像雪球一樣疊加強化。讓生活多些共識、少些猜忌和誤解。
NO.14
控制慾望,充分利用

現代生活中,慾望如潮水般湧來,導致對物質的盲目追逐和內心的極端焦慮。
控制慾望並非否定需求,而是理解需求的本質,找到真實需要、現實慾望與自我實現之間的微妙平衡,從而做出明智選擇。
主動控制慾望,不僅是對物質的節制,更是精神的救贖。它使我們能夠聚焦於真正重要的事物,在充分有效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合理配置時間、精力和情感。
NO.15
用不同任務取代休息

當我們覺得「疲勞」時,往往不是真的累了,而是大腦後臺積累了太多的垃圾檔案。可能是工作相關的資訊、懸而未決的問題,以及各種零散飄散的思緒……
而所謂休息並非讓大腦停轉。因為除非深度睡眠,清醒狀態的大腦就是時刻高速運轉的,區別只在於啟用的網路不同而已。
你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切換不同的任務領域,差異越大越好。只要迫使注意力從舊情境轉移到新情境,就可以最大限度放鬆,從而重新整理工作狀態、激發最優效率。
NO.16
尋求挑戰,避免重複

生活中,當一切都順風順水極為舒服的時候,尤其需要警惕。因為「舒適」意味著陳舊和熟悉,缺乏挑戰和未知,很容易陷入舒適區的停滯陷阱,無法自拔。
所以無論任何事,都儘量避免停留在「熟悉重複」,而是儘量營造「挑戰差別」。
對於熟悉的內容可以加入新東西;熟悉的專案則可以變換實現方式。避免「經驗值」封頂的路徑,這樣可以給固化的思維以新鮮刺激,挑戰和突破能力邊界。
NO.17
隨時記錄生活靈感

如果你總感覺生活單調無趣,不妨從記錄入手,隨時寫下有價值事物:有趣觀點,生活領悟或者創作靈感和新鮮事物……
這樣做的目的,既不不是量化生活,也不是積累素材,而是為了把握住每天的生活,讓自己能夠清晰而明確地感知:生命是如何在日、月、年的累積中度過的。
當你有意識地尋找和發掘生活中小確幸,就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生活的點滴美好,以及你與世界的緊密聯絡。畢竟,生命短暫,要主動認真體驗,才不會錯過美好。
NO.18
開闢暢通的資訊渠道

這是個資訊網路無所不在也無所不能的時代。因此,確保你始終與那些想要與你取得聯絡的人,之間的通道暢通無阻。
個人網站和線上形象相當於新時代的簡歷。更新和完善,讓外界能夠輕鬆瞭解你的工作生活狀態,及時與你取得聯絡。
唯有與那些散佈在世界各角落的潛在目標取得聯絡,才能聚攏資源,讓所有人和事都參與和助力到你渴望的願景之中。
NO.19
每天反思:如何最佳化我的生活?

海明威曾說:「生活並不存在真正的快樂,只有人們用來尋找快樂的追求。」
拋掉那種你認為必須「熬過」一天的想法,轉而擁抱一種心態: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充滿了無限的美好和可能性,等待你去探索和行動,去永遠地改變你的生活。
只有付諸行動,才能看到改變。當你願意以不同的視角看待事物、以全新的方式度過生命,將這些行為和思維方式內化為生活的習慣,才能迎來內心期待的結果。

今天的習慣,決定了明天的生活

| 詩篇 9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