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二十篇吳曉波專欄,開啟新春閱讀第一天

點選圖片▲立即收聽
蛇年運轉,新的一年,小巴祝大家春暖花開,新春快樂。
剛過去的2024年,吳曉波頻道共釋出了1169篇文章,其中365篇原創頭條,共計146萬字,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更何況是日日長相伴的那種。
這個春節,我們就把其中的一些做成合集分享給大家。今天帶來的是來自吳老師執筆或演講的20篇文章,這些文字,都是吳老師一年來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即便過去了大半年,也依然值得品讀。若昔日遺憾錯過,而今重逢正當時。
 整理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No.1
吳曉波:預見2025(跨年演講全文)
從今往後,歲月漫長,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下定決心過好每一天。
讓我們執手常相伴,花開在眼前。
No.2
吳曉波:誰是下一個鍾睒睒?

宗慶後去世所引發的這一波輿論大戰,是近年來中國企業家階層所遭遇的最大的一次公眾信任危機。

No.3
吳曉波:樓市“變天”了嗎?
如果把今天的中國樓市比喻為一個重症患者,病情已經清晰,所有的藥物和物理手段都已經或即將使上,接下來能夠做的,便是期待它的求生渴望以及自身機能的恢復。
No.4
吳曉波:“董宇輝難題”
董宇輝此次獨立,沒有受到任何的禁業限制,甚至連回購與輝同行的股份都是東方甄選“安排支付”。俞敏洪的“慷慨”,對未來類似事件的解決,開了一個令後來者更為棘手的先例。
No.5
吳曉波:再下礦井
今天,採煤隊的一線礦工都必須是大專以上學歷,每月的工資2萬多元。鑫源煤礦工人的平均年齡超過四十歲。劉軍對我說:“吳老師,你得替我們告訴大家,今天的煤礦不再像當年那麼的累苦了,也沒有那麼危險了,我們太需要有技術的年輕人了。”
No.6
吳曉波:當廖廠長也成了“老賴”
“這一生中,你遇見怎樣的人,然後有機會成為那樣的人。”十年前,我再次找到廖廠長時,寫過這樣的話。
他是這樣的人,一生終於還是這樣的人。
No.7
吳曉波:我到東莞找答案
在走讀中,我明顯感受到企業家們的群體焦慮,它既來自市場的激烈競爭,更在於宏觀局勢的不明朗。所有的人都在討論信心、趨勢和不確定性。然而,絕大多數的企業家仍然保持著擁抱變化和主動革新的姿態。
在東莞看到的景象、提出的問題,以及答案的可能性,或許正是中國製造業的一個生動的縮影。
No.8
吳曉波:你吃你的苦,我吃我的苦
你不是我的倒影,我也不是你的上一個車站。歲月漫長,我還將繼續我的苦旅,而一臉膠原蛋白的你以及你們這一代人,也將遭遇我們這代人無法理解和觸達的歡悅與苦痛。
No.9
吳曉波:1688的“廠二代”
然而,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何嘗不是一次性感而壯烈的接班。如同湯因比所揭示的,“新的文明總是在異常困難而非異常優越的環境中降生的。挑戰越大,刺激越強。每一次都會有一些人失敗,同時又有另外一些人成功地找到解決的辦法”。
No.10
吳曉波:企業出海的最佳時間視窗
只有5—10年(演講全文)
我們相信全球化的普世價值觀,相信全球化的人才、資本的自由流動是現代人類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徵,這是我對“生而全球”的最新理解。
No.11
吳曉波:海爾四十年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首先是一箇中國故事,其次是從製造向智造迭代的故事,最深刻和動人的是關於“人”的故事。
No.12
吳曉波:有的時候,這個世界……
關於這個小小的頻道的十年,微不足道,它其實只是改變了我的人生。僅有的意義也許是——在時代的長河裡,那些文字和聲音的確存在過,即便無用而荒誕。
往後歲月,無論喧譁或寂寥,如果它還在,歡迎你再來。
No.13
吳曉波:如果你還想讀新聞系
新聞系的學習,除了讓你擁有寫作和發現戲劇性的能力之外,更為要緊的是,它有可能讓你是一個冷靜而對社會充滿了熱忱的好公民。
No.14
吳曉波:錦繡姐的“純真年代”
這人世間缺一間書店嗎?不缺。
沒有了“純真年代”,杭州就成文化沙漠了?應該也不會。
不過,朱錦繡纏繞在這家書店的那份情愫,卻千秋萬代,比全世界所有的黃金都珍貴。
No.15
吳曉波:四十年前的那封“鬆綁信”
2024年的中國經濟正駛入一個遠比四十年前更為遼闊的深水區,變數更大,挑戰更大,機遇也更大。近日,我行走在從東北、華東到華南的企業界,分明感受到企業家們的焦慮和彷徨,對動力和活力的渴求如潮湧動,“鬆綁”的聲音仍然時時入耳。
No.16
吳曉波:創業者的囧境
這也許是所有正在路上的創業者們的現實選擇:拼盡全力經營好自己的公司,讓自己活下來,保持現金流,下定決心過好每一天。守機待時,期待新的週期的復甦。最後,對一切可能發生的結局,概括承受。
No.17
吳曉波:如果梁啟超盯著我們問
所以,讀你寫青年梁啟超,卻恍惚看到兩個不同世代的中國青年在並排奔跑,能聽到你們的呼吸聲和急促的喘息。你們都曾經被時代裹挾著往前急速衝刺,百年歲月,際遇迥異,但是同樣有著浩蕩與焦灼的底色。
No.18
吳曉波:吳敬璉老師,生日快樂
在一個物質至上、平庸的商業年代,吳敬璉的故事像那隻最後的理想主義的風箏,它以自由和獨立的精神憑風飄弋,任狂風驟雨不能讓它斷線墜落,無論是光亮或昏暗的天空中,它總是保持著不合時宜的姿態,讓人們在仰望中生出別樣的勇氣。
No.19
吳曉波:重讀《野草》
我要特別感謝,在這般的年紀和這樣的時代,與你重逢。如同一個衝殺到窮途末路的戰士,在山窮水盡處,驀然眺望到一團不死的地火。你讓我重新理解“虛妄”的意義。你是那個把利刃親手刺進自己胸膛的人,我們萬不能及,卻因為有你和你的文字,令百年後的人們稍有勇氣。“我愛這些流血和隱痛的魂靈,因為他使我覺得是在人間,是在人間活著。”
No.20
吳曉波:你在你的“化城”,我在我的“化城”
今天,似乎很多人都在“化城”裡。回望來路,半份僥倖,半份感恩。展望去途,半是畏懼,半是憧憬。
點選下圖▼立即瞭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