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掃碼▲立即瞭解
“不出海就出局,但出海之前,我希望你們能想一想。”過去一年,出海成為了吳曉波頻道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為此,我們舉辦了兩場千人出海峰會。還組織了12次出海考察、10次線下分享、35場直播,製作了7份出海曉報告,以及近40篇出海相關的文章,涵蓋一線考察和商業洞察。
今天,就把其中的15篇做成合集分享給大家。
整理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No.1
▼
中東出海一線考察:這幾個生意可以重點關注
通俗來說,我們要做的是“入鄉隨俗”,而如果從出海的角度來說,我們則應時刻謹記,“全球化本質就是本土化”。
No.2
▼
關稅陰影下,中國車企在巴黎車展“學乖了”
中國車企和歐洲同行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未來,中歐車企之間估計還會有更緊密的聯絡,比如說交叉持股。
No.3
▼
中國汽車出海要避免 “窩裡鬥”
我們研究歐美日韓汽車的崛起之路,就是要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尋找最佳方案,擦亮“中系智慧汽車”的黃金招牌,建立由中國人主導的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再透過這條產業鏈,帶動中國經濟發展,讓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生活。
希望這個偉大的理想,能夠儘快實現。
No.4
▼
投遞海外的簡歷多了93%,普通人的出海機會
看起來,“賺外國人的錢”成為了普通人拓寬職業多樣性提供了不少新機會,但上至大平臺、大機構,下到小工作室、小生意個體,每個參與者都還需以自己的方式撥開迷霧,探索前行。
No.5
▼
中國“出海四小龍”教會了亞馬遜什麼
四小龍的出海之路才剛剛起步,未來,它們要不斷適應海外市場的需求變化,加強本地化運營和服務,同時持續進行商業模式和營銷手段的創新。
No.6
▼
中歐貿易攻防戰
回看歷史,我們的德國同行其實已經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上世紀80年代,中國允許以大眾汽車為首的德國車企與中國車企合資建廠,繞開了當時中國對進口汽車徵收的100%關稅的規定。
而這也是他們如今和我們站在一起的原因。
No.7
▼
泰國一線考察:中國投資額已經是美、日資的兩倍

今年三月,我們來到泰國考察,為五月份即將前去泰國的幾十位企業家打個前站。此行的其中一站,就是位於泰中羅勇府的WHA偉華工業園。
我們想看看工業用地,開發商卻表示已經沒有現成的土地和廠房可售。
提及原因,他笑著說:“我們的開發速度,趕不上中資企業的買地速度。”
No.8
▼
今起實施,影響4個萬億產業的外貿新政
剩者為王。活下來的中國企業,就可以彈性調整在海外市場的產品定價,獲得合理的利潤,再把賺來的錢用來研發新技術和加強品牌營銷,進而征服更多海外消費者。
價格的本質不是產品賣多少錢,而是消費者認為值多少錢。
No.9
▼
成都和重慶,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出海樞紐?
總體而言,跨境電商浪潮從沿海湧向內陸(如成都、重慶、鄭州、武漢、長沙),是大勢所趨,也是眾望所歸。
No.10
▼
大國對壘中,馬來西亞“悄悄吃蛋糕”?
從目前來看未來的形勢,只要馬來西亞能承接住產能,這些企業尤其是高階製造、精密製造的企業,重點投資馬來西亞的趨勢不大可能改變。
No.11
▼
中國企業出海,下一站去匈牙利?
匈牙利是個中歐國家,國土面積只有9.3萬平方公里,比重慶市略大一點。人口只有980萬,跟哈爾濱市差不多。2022年的GDP只有18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4011.2億元),比無錫市還低一點。這個鮮為人知的歐洲小國,突然就從一眾歐洲強國中脫穎而出,進入到中國人的視野裡。
No.12
▼
紹興紡織業外遷調查:
20%去東南亞;50%去中西部
總結來說,產業空心化的問題在柯橋並沒有出現。這一問題隨著產業最佳化與技術創新的促進,以及“總部經濟+海內外工廠”的探索,或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視角。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No.13
▼
Temu越洋記:如何在美國複製一個“拼多多”?
小巴調研了義烏、寧波、深圳、廣州等地的Temu賣家,品類涉及箱包、服裝、戶外用品、廚房用品,總結了當前Temu賣家的一些賺錢方法論,從中也可以洞察賣家和Temu的博弈關係和Temu平臺的“進化論”。
No.14
▼
直擊漢諾威:中國參展企業數是美國的12倍,日本的58倍
2024年,第76屆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時隔七年,吳曉波老師帶領考察團重訪漢諾威。團隊由110多位企業家組成,是這次去漢諾威的200多個企業家團中,人數最多的一個。
No.15
▼
直擊CES:中美博弈,韓國吃飽
在2024年的參展數量上,第一依然是美國,高達1509家,第二是中國1339家,韓國企業從去年的772家增加到了1031家,衝到第三。

點選下圖▼立即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