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5年我們將共同度過第一個非遺春節。
春節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從來都不是我們陌生的節日,春節的申遺成功讓我們突然意識到,在“非遺”這個龐大的選題下,人人都是春節非遺傳承人,人人都是時間的見證者,也是文化的記錄者。而傳統工藝的堅守,使當下更具歲月的厚重感。這些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以歎為觀止的精湛技藝和持之以恆的耐心,綿延著來自中華大地五千年文化的精神財富。
《時尚芭莎》採訪了八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他們的匠心與堅守,分享屬於他們的春節紀事。


·非遺“守”藝人 畢六福 ·
傘製作技藝(油紙傘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畢家第六代油紙傘傳承人

迎接新春佳節,國家級非遺油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畢六福,不僅製作寓意吉祥的油紙傘,還用油紙製作“傘燈籠”。兩者的共同點在於,均由油紙製成,並且色調以紅色為主,象徵著紅紅火火,也代表了團團圓圓。而油紙傘本身便象徵著“五福臨門”。

【石印龍鳳傘】
石印是平版印刷的一種技術,已有二百多年曆史,作為國家級非遺油紙傘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的畢六福重拾瀕臨失傳的石印技藝,將其用於油紙傘的製作中,製作出色彩鮮明細節做工精湛的的《石印龍鳳呈祥》油紙傘,被業界美譽為“傘藝民間的活化石”,並被首都博物館和哈爾濱三五博物館等競相收藏。
“五福臨門”中的“五”與油紙傘的“傘”有關,意指“傘”(“傘”的繁體)中的“五人”,同時也與畢六福的家訓緊密相連。畢家世代傳承製傘技藝,至他已是第六代。從5歲起,他便開始幫著父母、姨母和姐姐制傘,起初只是幫著晾傘、收傘,或進行穿線等簡單工作,隨著年歲增長,他逐漸入門,12歲時便已能夠親自上手,獨立製作油紙傘。用來製作油紙傘的桐油的氣味,是他從小到大最熟悉的。他回憶道,從小父母便不斷告誡他,要學好手藝做傘,首先要學會做人。


“我爺爺曾經說過一句話:‘規規矩矩做傘,老老實實做人。人如傘,傘如人。’意思是先學做人,後學手藝。比如,‘傘’字中包含五個‘人’,這表達了‘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的意思,就是說16歲之前是‘小人’,是孩子,16歲之後才算大人,要承擔起家族的重責。”
他提到,這就像是傘骨的原材料本並不筆直,是需要匠人烘烤才將其掰正。“就好比孩子在學校讀書,我們希望他從小做個正直的人,長大以後才能更好地回報社會。”

李子柒:
沁合提花棉服 Exception例外
格紋蛋糕裙 GARCON BY GARCON
圓頭短靴 私物
竹編髮夾 小寬竹編
飄帶 見萩定製款


【植物標本傘】
植物標本技藝是畢六福油紙傘傳承過程中的重要工藝之一。它以自然生態氣息和高雅的韻味被廣大油紙傘愛好者所喜愛。
油紙傘中的“油紙”二字,諧音“有子”,意味著早生貴子。正因如此,古代女子出嫁時,孃家會贈送油紙傘,寓意著祝願她們開枝散葉、多子多福。用於制傘的桐油,民間認為它具有鎮宅辟邪的作用,因此油紙傘也被放在家中,寓意著平安吉祥。
畢六福至今還記得,父親還在世時,每年的大年三十,一大家子人總會聚在一起,十幾個人圍成一圈,齊心協力做上一個傘燈籠。燈籠紅彤彤的,照亮了整個夜空。


【手工造紙傘】
為了更好地打造出具有傳統文化魅力的油紙傘,畢六福細心探索,最後發現把傳統的手工構皮紙用於製作油紙傘會增添更多古樸的韻味,隨後便創作了名為《卷珠簾》的手工造紙油紙傘。

監製、策劃/王曉白
攝影/陳漫ChenMan
形象/王昊
化妝/羅康
髮型/劉濤
導演/SHG何剛
統籌、編輯/匡安安
製片、協助/沐慈、吉愷、劉子瑜
宣傳/劉子瑜
美術/Feifei_Li
服裝統籌/XIXI、康康
服裝助理/思宇、Dimo、閃閃、miva、大頭、海豔、大楠、Fanny
影片攝像/馬小博、嘟嘟
影片剪輯/Agaii
新媒體編輯/Jing
新媒體設計/Billie
場地鳴謝/青城山宿仙谷酒店